陳潔盈
(西南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四川 瀘州 646000)
門診是直接面對患者的第一線,是醫(yī)院護理工作的重要窗口?;颊咴谇筢t(yī)過程中,由于陌生環(huán)境及復雜的就醫(yī)流程,患者心理狀態(tài)易發(fā)生變化,產(chǎn)生焦躁、恐懼心理[1]。為此,本次研究選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門診就診的118例進行心理護理干預,旨在為臨床利用心理護理干預改善門診患者心理狀態(tài)提供依據(jù)。報告如下所述:
以2019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門診就診的236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本研究均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對照組118例患者中男67例,女51例;年齡19~62歲,平均年齡(39.62±4.29)歲;觀察組患者中男65例,女53例;年齡18~63歲,平均年齡(39.21±4.24)歲。兩組資料無差異(P>0.05)。
納入標準:①經(jīng)門診初步確診為常見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等疾病。②認知功能正常、意識清楚。③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協(xié)議書。
排除標準:①患特大嚴重疾病者。②既往有精神病史者。
對照組118例患者采用常規(guī)流程檢查與治療。包括患者的相關基礎咨詢,輸液及服藥情況等。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個體化心理護理干預。在心理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應保持冷靜,不帶自身情緒,態(tài)度溫和,語氣親柔的與患者進行溝通。具體內容:①診前干預?;颊咴诰驮\前,由于自身癥狀的影響,同時對未知的擔憂,患者心理狀態(tài)較不穩(wěn)定。護理人員積極與患者溝通,并對患者基礎情況進行了解并記錄,有效組織與管理,做好就診準備,可縮短患者候診時間。②加強溝通?;颊咴诖_診前,由于擔心病情延誤,迫切希望就診,希望自己能夠及時治療導致恐懼、焦躁心理擴大,同時對于醫(yī)生期望過于高,患者易“藥到病除”、“立竿見影”的心理,因此護理人員應對其心理溝通,安慰患者的同時疏導患者過于對疾病關注而導致的負性情緒,使患者理性對待疾病,科學治療,在相信醫(yī)生的同時也要逐步治療。③健康宣教。當患者就診后治療前,護理人員應及時針對患者疾病進行相關健康教育,告知患者疾病相關知識,同時指導患者規(guī)范、安全用藥。告知患者藥物副作用及生活中如何避免對疾病康復不利的行為。針對輸液患者,由于時間較普通患者較長,護理人員在此期間可對患者進行衛(wèi)生健康知識普及,使患者了解對疾病的預防知識,囑咐其按時復診。而對于慢性疾病患者,護理人員在進行用藥情況說明的同時還應告知患者如何居家對自身疾病的監(jiān)測及注意事項的講解,當發(fā)生特殊情況時,如何科學應對,并及時到院治療。
護理人員對兩組患者干預后的心理狀態(tài)及護理滿意度進行統(tǒng)計。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良好者116例(98.31%),心態(tài)較差者2例(1.69%),對照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良好者98例(83.05%),心態(tài)較差者20例(16.95%),觀察組心態(tài)良好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明顯(x2=5.968,P=0.001)。干預后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97.46%(115例),對照組83.90%(99例),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x2=5.325,P=0.005)。
門診患者由于其個體疾病、癥狀不同,同時自身經(jīng)濟情況及個人心理素質均有所不同,因此患者表現(xiàn)出的心理反應也會不同[2]。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心態(tài)良好率及護理滿意度明顯均高于對照組,這是因為觀察采用個體化心理干預中,在患者就診前,護理人員積極進行溝通,通過診前的了解及有效的管理過程盡可能的縮短患者候診時間,使患者迫切的心情得以緩解,同時及時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在緩解患者心理壓力的同時幫助患者樹立科學的治療觀念,不過分追求“藥到病除”。同時在心理護理干預過程中,護理人員在患者確診后,針對不同患者疾病進行相關疾病健康教育,護理人員耐心、親柔的詳細講解不同疾病的用藥情況,告知患者生活中對疾病康復不利的行為,針對慢性疾病患者,對其進行特殊情況應對措施的指導,囑咐患者定期復診,使患者感受到護理人員的人文關懷。綜合作用下改善了患者心理狀態(tài),同時提高了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干預可改善門診患者心理狀態(tài),緩解患者負性情緒,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