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寅瀟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 文化與歷史研究所,陜西 西安 710065)
繼《〈三國志集解〉勘誤舉隅》《〈三國志集解〉勘誤(卷31-32)》等文①完成后,筆者在閱讀學習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標點整理本《三國志集解》(下稱“《集解》”)時,發(fā)現(xiàn)仍有不少值得商榷之處,現(xiàn)以2012年出版的精裝本《集解》②為底本,對卷35《蜀書·諸葛亮傳》中的一些疑誤之處進行辨析,不當之處還請方家指正。
1.《蜀書·諸葛亮傳》:“(諸葛)玄卒,(諸葛)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盵1](卷35,P2437)《集解》引《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八年,禪梁父?!薄墩x》曰:“父,音甫?!盵1](卷35,P2439)
按:《集解》引《史記正義》“父,音甫”中“父”與“音甫”間無須斷開,逗號宜刪去,中華書局1959年點校本《史記》作“父音甫”[2](卷6,P243),是也。
2.《蜀書·諸葛亮傳》:“(諸葛亮)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諸葛)亮友善?!盵1](卷35,P2437-2438)
按:“徐庶元直”與“與亮友善”間無須斷開,逗號宜刪去,中華書局1982年點校本《三國志》(以下簡稱“點校本”《三國志》)作“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3](卷35,P911),是也。
3.《蜀書·諸葛亮傳》注:“按《崔氏譜》:(崔)州平,太尉烈子,均之弟也?!盵1](卷35,P2438)《集解》引《后漢書·崔骃傳》:“(崔)骃字亭伯,涿郡安平人。子瑗孫實,……(崔)鈞少交結英豪。有名稱,為西河太守?!盵1](卷35,P2441)
按:據(jù)《后漢書·崔骃傳》可知,崔實為崔骃之孫,而非崔瑗之孫,故應在“子瑗”與“孫實”間加逗號以隔開。
又“鈞少交結英豪”與“有名稱”語義相關,中間句號應改為逗號,中華書局1965年點校本《后漢書》作“鈞少交結英豪,有名稱”[4](卷52,P1732),是也。
4.《蜀書·諸葛亮傳》:“(諸葛)亮答曰:‘自董卓以來,……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盵1](卷35,P2442-2443)
按:“民殷國富”與“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與“思得明君”之間均無需斷開,中間逗號應刪去。“點校本”《三國志》作“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3](卷35,P913),是也。
5.《蜀書·諸葛亮傳》:“(諸葛)亮答曰:‘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1](卷35,P2445)
按:“申生在內而?!迸c“重耳在外而安”語義相連,中間句號應改為逗號?!包c校本”《三國志》作“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3](卷35,P914)是也。
6.《蜀書·諸葛亮傳》:“(建安)二十六年,群下勸先主稱尊號,先主未許。(諸葛)亮說曰:‘昔昊漢、耿弇等初勸世祖即帝位,……’?!盵1](卷35,P2450-2451)
按:“先主未許”與“亮說曰”語義相連,中間句號宜改為逗號?!包c校本”《三國志》作“先主未許,亮說曰”[3](卷35,P916),是也。
7.《蜀書·諸葛亮傳》:“建興元年,封(諸葛)亮武鄉(xiāng)侯開府治事?!盵1](卷35,P2454)
按:“封亮武鄉(xiāng)侯”與“開府治事”之間應用逗號斷開,“點校本”《三國志》作“封亮武鄉(xiāng)侯,開府治事”[3](卷35,P918),是也。
8.《蜀書·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曰:“(諸葛)亮笑,縱使更戰(zhàn),七縱七禽,而亮猶遣(孟)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1](卷35,P2457)
按:“公、天威也”中的頓號應改為逗號。
9.《蜀書·諸葛亮傳》:“(建興)五年,(諸葛)率諸軍北駐漢中,臨發(fā),上疏曰:‘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郭)攸之(費)祎(董)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盵1](卷35,P2457-2459)《集解》注曰:“《文選》此句上‘有若無興德之言則’七字。本志《董允傳》同?!绷赫骡犜唬骸啊段倪x》初本亦闕此七字,后李善補足之。注云:‘無此七字,于義有闕?!w據(jù)《董允傳》補之也?!盵1](卷35,P2464)
按:文中兩處“攸之祎允”指郭攸之、費祎、董允,“攸之”“祎”后應用頓號斷開。
《集解》“此句上‘有若無興德之言則’七字”中“有”字前的單引號應置于其后,作“此句上有‘若無興德之言則’七字”。
《蜀書·董允傳》云:“若無興德之言,則戮(董)允等,以彰其慢”[1](卷39,P2606),聯(lián)系上下文來看,《諸葛亮傳》所載《出師表》的確缺字,“點校本”《三國志》增作為“﹝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3](卷35,P920),是也,《集解》應據(jù)此補之。
10.《蜀書·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曰:“(諸葛)亮聞孫權破曹休,魏兵東下,關中虛弱。十一月,上言曰:‘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yè)不偏安,……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夏侯,而夏侯敗亡?!缓笙鹊蹡|連吳、越西取巴、蜀,……臣鞠躬盡力,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谑怯猩㈥P之役。此表《亮集》所無,出張儼《默記》?!盵1](卷35,P2466-2467)《集解》引沈家本曰:“《隋志》:《嘿記》三卷,吳大鴻臚張儼撰,亡?!盵1](卷35,P2471)
按:“先帝慮漢賊不兩立”中“漢賊”間應當用頓號斷開,“先帝東連吳越”與“西取巴蜀”間應當用逗號斷開。
“任用李服”與“而李服圖之”、“委夏侯”與“而夏侯敗亡”、“非臣之明”與“所能逆睹也”間均無須斷開,中間逗號宜刪去。
另,據(jù)“任用李服”可知,“委夏侯”之“委”后疑脫“任”字。
沈家本所言“《隋志》:《嘿記》三卷”中《嘿記》應為《默記》之誤,《隋書·經(jīng)籍志》云:“《默記》三卷,吳大鴻臚張儼撰?!盵4](卷34,P1006)中華書局1982年影印本《三國志集解》(以下簡稱“影印本”《集解》)同誤。
11.《蜀書·諸葛亮傳》:“詔策(諸葛)亮曰:‘街亭之役,咎由馬謖,……今歲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興復二郡,威震兇暴,功勛顯然。’”[1](卷35,P2472)
按:“降集氐、羌”與“興復二郡”間句號宜改為逗號。
12.《蜀書·諸葛亮傳》:“(建興)十二年春,(諸葛)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jù)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于渭南?!盵1](卷35,P2476)
按:“以流馬運”與“據(jù)武功五丈原”語義相連,中間句號宜改為逗號。
13.《蜀書·諸葛亮傳》:“臣(陳)壽言:‘臣前在著作郎,……(諸葛)亮深謂(劉)備,雄姿杰出,遂解帶寫誠,厚相接納?!盵1](卷35,P2487)
按:“亮深謂備”與“雄姿杰出”間不應斷開,中間“逗號”應刪去。
1.《蜀書·諸葛亮傳》:“諸葛亮字孔明,瑯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后也?!盵1](卷35,P2437)《集解》注引錢大昕曰:“……《魏志》,鐘繇與子會各有傳,……”[1](卷35,P2438)
按:錢大昕所言“鐘繇與子會各有傳”中“鐘繇”為人名,不應加波浪線表書名,而應加下劃線表人名。
2.《蜀書·諸葛亮傳》:“(諸葛)玄卒,(諸葛)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盵1](卷35,P2437)《集解》引何焯曰:“蔡中郎《琴頌》(弼按:當作《琴賦》)云:‘梁父悲吟,周公越裳?!溧l(xiāng)之志,其有取于此乎?今所傳之詞,蓋非其作?!盵1](卷35,P2439-2440)引梁章鉅曰:“此吟雖傳自唐以前,別無深意,諸葛公何取此乎?可氏所疑,殆不虛也?!盵1](卷35,P2440)
按:梁章鉅所言“此吟”指《梁父吟》,為專有名詞,應在“吟”字下加波浪線表示專名。
又“可氏所疑”中“可氏”不知何人,應為“何氏”之誤,指何焯?!坝坝”尽薄都狻纷鳌昂问稀盵5](卷35,P755下欄),是也。
3.《蜀書·諸葛亮傳》:“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諸葛)亮友善。”[1](卷35,P2437-2438)《集解》引《水經(jīng)·沔水注》:“沔水又東合檀溪水,溪之陽有徐元直、崔州平故宅,悉人居。故習鑿齒與謝安書云:‘……?!盵1](卷35,P2441)
按:《集解》所引《水經(jīng)·沔水注》“習鑿齒與謝安書云”中“與謝安書”為專屬書信名,不應在“謝安”下加下劃線表人名,而應在“與謝安書”下加波浪線表示書信名。
4.《蜀書·諸葛亮傳》注引《魏略》曰:“(劉)備性好結眊”[1](卷35,P2443)?!都狻芬嗣荚唬骸啊蕦庁摎編р?,武侯與吳主書:‘所送白毦薄少’,與兄瑾書:‘先主帳下白毦?!且??!盵1](卷35,P2445)
按:潘眉所言“武侯與吳主書”“與兄瑾書”中“與吳主書”“與兄瑾書”均為專屬書信名,不應在“吳主”“瑾”下加下劃線表人名,而應在“與吳主書”“與兄瑾書”下加波浪線表示書信名。
5.《蜀書·諸葛亮傳》注引《零陵先賢傳》曰:“(諸葛)亮時住臨蒸?!盵1](卷35,P2448)《集解》引趙一清曰:“……又《紀要》卷七十八:萬乘湖在荊州石首縣東四十里,相傳武侯屯兵處?!盵1](卷35,P2450)
按:“萬乘湖”為專屬地名,應加下劃線表專名。中華書局2005年點校本《讀史方輿紀要》作“萬乘湖,在縣東四十里,相傳諸葛武侯屯兵處”[6](卷78,P3669),是也。
6.《蜀書·諸葛亮傳》注引《漢書·地理志》曰:“瀘惟水出牂柯郡句町縣?!盵1](卷35,P2458)《集解》引應劭曰:“故句町國?!盵1](卷35,P2464)
按:“句町國”為專屬國名,應加下劃線表專名。
7.《蜀書·諸葛亮傳》:“(建興)十二年春,(諸葛)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jù)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于渭南?!盵1](卷35,P2476)《集解》引《水經(jīng)·渭水注》:“渭水又東逕五丈原北……諸葛亮與步騭書曰:‘……。’”[1](卷35,P2479)
按:《集解》所引《水經(jīng)·渭水注》“諸葛亮與步騭書”中“與步騭書”為專屬書信名,不應在“步騭”下加下劃線表人名,而應在“與步騭書”下加波浪線表示書信。
8.《蜀書·諸葛亮傳》:“(諸葛)亮言教書奏,多可觀,別為一集?!盵1](卷35,P2483)《集解》引《新唐書·藝文志》:“諸葛亮《論前漢事》一卷,又音一卷?!盵1](卷35,P2484)
按:“又音一卷”中的“音”指書名,應在其下加波浪線表示專名。
9.《蜀書·諸葛亮傳》注引《袁子》曰:“或問諸葛亮何如人也?袁子曰:‘……行法嚴而國人悅服,用民盡其力,而下不怨。……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諸葛亮有焉?!盵1](卷35,P2496-2797)
按:根據(jù)上句“行法嚴而國人悅服”可知,“用民盡其力”與“而下不怨”之間亦無需斷開,中間逗號宜刪去。
“雍也可使南面”中的“雍”指孔子的弟子冉雍,應在其下加下劃線表人名?!坝阂病迸c“可使南面”之間應用逗號斷開。
10.《蜀書·諸葛亮傳》注引《蜀記》曰:“晉永興中,鎮(zhèn)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諸葛)亮故宅,立碣表閭,命太傅掾犍為李興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xiāng)……。’”[1](卷35,P2499)《集解》引《晉書·孝友傳·李密傳》:“(李)密字令伯,犍為武陽人。二子賜、興。興字雋石,亦有文才?!d之在(劉)弘府,弘立諸葛孔明、羊叔子碣,使興俱為之文,甚有辭理。”[1](卷35,P2503)
按:“沔之陽”指沔水的北邊,“陽”非地名,故其下專名號應刪去。
“隆山”蓋指隆中山,故應在其下加下劃線表地名。
“使興俱為之文”中的“興”為李興,應在其下加下劃線表人名。
1.《蜀書·諸葛亮傳》:“諸葛亮字孔明,瑯邪陽都人也?!盵1](卷35,P2437)《集解》曰:“也字衍?!盵1](卷35,P2438)
2.《蜀書·諸葛亮傳》:“(諸葛)亮答曰:‘自董卓以來,……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盵1](卷35,P2442-2443)《集解》引胡三省曰:“吳會者,言吳為東南一都會也?!盵1](卷35,P2444)
按:胡三省認為“吳會”意指“吳縣這一東南都會”,不確,荊州與吳縣并不相連,語意不通,“吳會”當指包括吳郡、會稽郡在內的江東區(qū)域,這樣解釋方才與“東連吳會”相合③。
3.《蜀書·諸葛亮傳》:“然(諸葛亮)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1](卷35,P2496)《集解》引王鳴盛曰:“《晉書》稱陳壽作《三國志》,善敘事,有良史之才?!?諸葛)亮六出祁山,終無一勝,則可見為節(jié)制之師,于進取稍鈍,自是實錄?!卞霭矗骸拔浜钤俪銎钌?,此云六出,誤?!盵1](卷35,P2501)
按:關于“六出祁山”一說,學界向有爭議,或云五次,或云六次,王鳴盛述諸葛亮“六出祁山,終無一勝”也未嘗不可,然盧弼言“六出”乃“再出”之誤,則匪夷所思,疑“再”為“五”字之誤。上海書店2005年點校本《十七史商榷》亦作“(諸葛)亮六出祁山,終無一勝”[7](卷39,P278)。
1.《蜀書·諸葛亮傳》:“(建安)二十六年,群下勸先主稱尊號,先主未許。(諸葛)亮說曰:‘……耿純進言曰:如不從議者,士大夫各歸求主,無為從公也。……’”[1](卷35,P2451)《集解》引《史通·正史篇》述后漢諸史云:“會董卓作亂,大罵西遷,史臣廢棄……?!盵1](卷35,P2453)
按:《集解》所引《史通》“大罵西遷”中“罵”字顯為“駕”字之誤,董卓入京掌權后,關東諸侯組成“反董卓聯(lián)盟”,董卓不得已遷都長安,以避鋒芒。
2.《蜀書·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曰:“(建興九年)五月辛巳,(司馬懿)乃使張郃攻無當監(jiān)何千于南圍,自案中道向(諸葛)亮。”[1](卷35,P2475)《集解》注曰:“宋本‘千’作‘平’,《通鑒》同。胡三省曰:‘無當蓋蜀軍部之號,言其軍精勇,敵人無能當者。使平監(jiān)護之,故名曰無當監(jiān)?!盵1](卷35,P2478)
按:何千,未聞何人,應為“何平”,即王平?!妒駮ね跗絺鳌吩疲骸巴跗阶肿泳?,巴西宕渠人也。本養(yǎng)外家何氏,后復姓王。……(建興)九年,(諸葛)亮圍祁山,平別守南圍。魏大將軍司馬宣王攻亮,張郃攻平,平堅守不動,郃不能克。”[1](卷43,P2738-2739)據(jù)此可知,建興九年(公元231年)守南圍、為張郃所攻者正是王平,因其曾被養(yǎng)于外家何氏,故又稱“何平”,“點校本”《三國志》作“攻無當監(jiān)何平于南圍”[3](卷35,P925),是也。
綜合以上幾種錯誤來看,整理本《三國志集解》雖然為學界對《三國志》及《集解》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在句讀、專名號標注、字詞校對等方面尚有不盡完善之處,本文即以卷35《蜀書·諸葛亮傳》為例,針對其中疑誤之處進行了盡可能準確的考辨和分析,以期為《集解》的進一步整理研究略盡綿薄之力。
注釋:
①拙文《〈三國志集解〉勘誤舉隅》,《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整理本〈三國志集解〉標點勘誤——以〈蜀書·后主傳〉為例》,《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8年第12期;《〈三國志集解〉勘誤(卷31-32)》,《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期;《整理本〈三國志集解〉專名號標注識誤——以〈蜀書·先主傳〉為例》,《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9年第5期。
②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09年和2012年分別出版了整理本《三國志集解》的平裝本與精裝本,經(jīng)過對比,二者無本質差別,本文采用的是2012年出版的精裝本。
③關于兩漢三國時期“吳會”的具體所指,可參見拙文《兩漢三國“吳會”考論》,《地域文化研究》2019年第2期,第20-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