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英,王淑彩
(臨沂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臨沂276005)
沂蒙地區(qū)是一方鮮血浸染的熱土,神奇而又親切,寫滿了故事又不斷創(chuàng)造著奇跡。沂蒙山早已超越地理的概念和物質范疇, 轉化為紅色文化的特定坐標和精神上的特定符號,繼而恒定為一種紅色基因的代代傳承。換句話說,沂蒙、沂蒙山、沂蒙精神乃至一曲悠揚的《沂蒙山小調》,從某種程度上都可以是同一個指代。 作為紅色文化的結晶和凝練,沂蒙精神是其最高、最集中的呈現。沂蒙精神走過戰(zhàn)火硝煙的革命時期,經歷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在改革開放中走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fā)揚光大。 ” 習近平總書記2013 年視察臨沂時對沂蒙精神的定位, 使沂蒙精神突破了長期以來僅僅作為區(qū)域精神代表的局限,上升為中華民族精神和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譜系的重要成員。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對沂蒙精神所具有的 “水乳交融,生死與共” 特質的高度凝練,也在以往突出其人民性特征的基礎上將黨性原則融入到沂蒙精神的內涵中,為沂蒙精神增添了奪目的黨性光輝。
沂蒙精神的概念于1989 年第一次被明確提出, 經政府和各級媒體不斷推介后逐步被外界所了解熟知,在歷經多次研討、論證后,1997 年最終確定 “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chuàng)業(yè)、無私奉獻” 的基本內涵,并得到了官方和學界的廣泛認可。 2013 年習近平總書記對沂蒙精神 “水乳交融、生死與共” 的新凝練和新定位,再次引起各界熱議和學界關注,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走進了大眾視野。 關于沂蒙精神內涵的新的解讀和詮釋,可以說,各執(zhí)一詞、各抒己見卻又殊途同歸。 張傳武撰文提出的沂蒙精神的科學內涵為 “為國為民、愛黨愛軍、水乳交融、無私奉獻”[1],總有失重之感;王友明認為沂蒙精神的內涵是 “水乳交融、生死與共、艱苦奮斗、善做善成”[2],這一提法在群眾中的認可度還有待提升;中央黨?!秾W習時報》刊發(fā)的王玉君文章把沂蒙精神內涵理解為:共產黨八路軍 “為人民靠人民、忠誠看齊革命到底” ,人民群眾 “聽黨話跟黨走、敢于斗爭無私奉獻”[3],在學界取得了一定共識,但不便于群眾識記。我們發(fā)現,各種熱議和關注之后,各界對沂蒙精神的表述上盡管視野不同,側重不一,甚至有些學者僅從一定歷史時期的特殊需要加以界定,難免出現以偏概全的現象。 但不能否認這些觀點和見解都有其獨到之處, 更不能忽視在熱議和爭論中形成的難能可貴的部分共識。 這些共識大都基于習近平總書記對沂蒙精神特質的新概括,同時還結合了新時期黨建工作現實,是從黨群關系的角度對 “水乳交融,生死與共” 這一靈魂和核心特質的認可。三十年來,沂蒙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矚目,其中涌現出了許多新時期踐行沂蒙精神的杰出代表,沂蒙精神被不斷地注入新的時代元素,賦予了沂蒙精神更為豐富的時代內涵和強大的生命力?;诖?,我們傾向于把沂蒙精神的內涵界定為 “為國為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愛黨愛軍、敢于斗爭、無私奉獻” 。 這里有縱向上歷史的傳承和時代元素的注入,也有橫向上雙重創(chuàng)造主體的考量。 這種界定,既有從黨群軍民關系上作出的 “為國為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 的概括,這一概括突出了中國共產黨在沂蒙精神生發(fā)中的主體性作用和黨性原則,又有從創(chuàng)造主體上作出的 “愛黨愛軍、敢于斗爭、無私奉獻” 的概括,這一概括突出了沂蒙精神固有的人民性特征。其中,舍棄了 “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chuàng)業(yè)、無私奉獻” 的十六字概括中的 “開拓奮進、艱苦奮斗” ,因為 “敢于斗爭” 足以概括沂蒙人民奮斗和創(chuàng)新的精神風貌。 對于 “愛黨愛軍、無私奉獻” 這一表述的繼續(xù)沿用,是因為這一表述 “體現的是沂蒙人民在長期的革命斗爭與和平建設事業(yè)中形成的對中國共產黨和黨領導的人民軍隊那種堅持、無限熱愛的深厚感情,體現了黨群之間血肉相連、軍民之間魚水情深的親密關系”[4]115。
回溯過往,剖析現實,沂蒙精神的黨性光輝從未暗淡過。就沂蒙精神黨性原則的呈現而言,主要表現在其創(chuàng)造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作用和實踐過程中對沂蒙精神實質的身體力行。
1.在沂蒙精神的創(chuàng)造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作用的凸顯。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和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雙重主體共同創(chuàng)造的產物。是在 “沂蒙戰(zhàn)斗、工作的黨政軍領導干部堅定不移地組織、武裝、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與人民同甘共苦;沂蒙人民群眾則愛黨愛軍,舍家愛國,無私奉獻,這契合了沂蒙精神的主要內容,加上沂蒙黨政軍重視黨群、軍民關系,與人民群眾形成了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關系,鑄就了偉大的沂蒙精神。”[5]45毫無疑問,任何一種文化創(chuàng)造的主體都是人民群眾。豐厚的文化積淀和長期的人文浸染,造就了沂蒙人民尚道義、重氣節(jié)、樸實善良、忠勇正直、敢于斗爭、敢為人先和永不服輸的優(yōu)秀品質,孕育了催生沂蒙精神的最為原始的素材。 但是,如果沒有先進文化的引導、改造甚至基因重組或文化重構,再優(yōu)秀的地域性文化或精神也不可能自發(fā)地改造成先進文化,更不可能升華為紅色文化和革命精神。 盡管王盡美、李清漪、李清濰、劉曉浦、劉一夢、劉鳴鑾、劉之言等一批共產黨員和有志青年早已開始播撒馬克思主義的火種和建立早期黨組織,為先進革命文化的催生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和組織基礎,但是沂蒙精神的真正萌芽是從中國共產黨率領八路軍進駐沂蒙山區(qū)開始的。沂蒙精神從本質上是在黨的領導和精心培育下逐步形成的,事實上不同歷史時期沂蒙精神的豐富和升華都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的。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沂蒙山根據地一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山東抗戰(zhàn)的中心和黨政軍的大本營,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是戰(zhàn)略反攻的重要陣地和戰(zhàn)略決戰(zhàn)的大后方,是中國革命重要的戰(zhàn)略基地之一,被譽為 “華東小延安” 。中國共產黨是沂蒙根據地人民的主心骨,是燈塔,是方向。 “你是燈塔,照耀著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著航行的方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我們永遠跟著你走,人類一定解放?!?這一曲凸顯共產黨領導作用的《跟著共產黨走》就是從沂蒙山區(qū)飛出,而后紅遍大江南北,傳唱至今,經久不衰。 從進駐沂蒙山開始,共產黨就領導沂蒙人民締造了沂蒙革命根據地,締造了沂蒙紅色文化和偉大的沂蒙精神。黨的原則是通過黨的地位、作用和行動來體現的,黨的領導是在當時國民黨、日寇、偽軍、土匪和八路軍多種勢力交織的歷史條件下確立和鞏固下來的。 1938 年黨中央和毛主席高瞻遠矚,作出了 “派兵去山東” 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羅榮桓等率115 師一部進駐山東建立以沂蒙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到抗日戰(zhàn)爭勝利前夕山東正規(guī)軍發(fā)展到27 萬余人。 可以說,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和沂蒙人民的選擇。 而在這個過程中催生的沂蒙精神從一開始就是姓黨的,是中國共產黨文化創(chuàng)造的結晶,是黨的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實現了沂蒙文化的基因再造與文化重組。 因此,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保持堅定的黨性原則是沂蒙精神最核心的特質。
2.在沂蒙精神內涵意蘊中中國共產黨黨性原則的呈現。
黨性原則指共產黨員在黨的實際活動中的基本行為規(guī)范。 黨的性質、宗旨和崇高信仰決定了黨性原則。 新時代黨性原則集中體現了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實現共產主義的崇高信仰、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敢于斗爭恪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等。 一方面,沂蒙精神內涵本身就有黨性原則的蘊含。 比如, “水乳交融、生死與共” 的黨群關系就是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和踐行群眾路線的生動體現,只有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才會有 “水乳交融、生死與共” 的黨群軍民關系。再比如,將共產黨八路軍 “為人民靠人民、忠誠看齊革命到底” 概括為沂蒙精神的內涵,本身就是對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初心和使命踐行的肯定和褒揚。
另一方面, 中國共產黨在沂蒙山區(qū)的實踐本身就是對沂蒙精神的有效承載和最好詮釋。順境逆境看襟懷,大事難事看擔當,責任擔當顯黨性。在沂蒙地區(qū),無論是戰(zhàn)火紛飛中的將帥足跡,還是朝夕相處里軍民一家的尋常事,都訴說著中國共產黨人為國為民不怕犧牲的大義擔當。 [5]80 姑且不說大青山突圍的悲壯和孟良崮戰(zhàn)役的決絕,單就建國后沂蒙山區(qū)共產黨人錚錚鐵骨戰(zhàn)天斗地的精神風貌就足以證明中國共產黨人的黨性定位和原則堅守。比如, “愚公移山,改造中國” 的厲家寨精神,體現的就是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創(chuàng)業(yè)、敢于斗爭的英雄氣概; “龍頂山龍虎斗地,九間棚九龍擎天” 的九間棚精神,展現的就是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博大胸襟。 “沒有跑不了的路,沒有吃不了的苦,沒有干不成的事” 的臨沂商城精神,彰顯的就是中國共產黨人敢為人先永不服輸的傲然風骨。還有,生前任魯南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總經理,全國 “五一” 勞動獎章獲得者, “全國勞動模范” ,全國 “時代楷?!?,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山東省一百位為新中國成立、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 的趙志全。 “怎樣做人,怎樣做企業(yè)家,怎樣做共產黨員” ,趙志全用生命書寫了一位優(yōu)秀共產黨員的擔當與追求。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卞莊街道代村社區(qū)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黨的十九大代表和全國 “時代楷模” ——王傳喜,把負債累累、臟亂窮差的落后村,發(fā)展成如今遠近聞名年收入過億的模范村、富裕村。 這一個個優(yōu)秀的組織和個人,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與時俱進、敢于斗爭的中國共產黨必將賦予沂蒙精神新的時代內涵。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 “實現偉大夢想, 必須進行偉大斗爭?!?敢于并善于進行偉大斗爭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一種革命品質。[6]逐夢路上,作為動力之源的沂蒙精神依然歷久彌新。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 沂蒙人民從來就不缺乏斗爭精神,蒙山沂水總書寫著共產黨人的英雄傳奇,沂蒙山人總創(chuàng)造著無數意想不到的臨沂奇跡。沂蒙精神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與中國共產黨與時俱進的一貫秉性一脈相承,沂蒙精神以其耀眼的黨性光輝展現著她的永恒魅力。
所謂黨性,是一個政黨固有的本性,是階級性最高和最集中的表現。人民性是基于人民利益的角度而言的, “人民性包括三層含義:即人民的整體利益需求、集體意志表達以及權利訴求?!盵7]“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政治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堅持人民情懷的執(zhí)政本色、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旨歸,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鮮明的人民性理論品格。”[8]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和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精神,沂蒙精神不僅具有黨性這一固有屬性,還具有鮮明的人民性理論品質,而且相比較于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創(chuàng)造的其他革命精神,其人民性特質更為突出,離開了人民性談沂蒙精神就脫離了沂蒙人民這一偉大的創(chuàng)造主體。
1.沂蒙精神的創(chuàng)造主體是人民群眾,沂蒙精神是人民群眾思想意識、道德觀念和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
沂蒙精神的創(chuàng)造主體是中國共產黨和沂蒙人民群眾, 盡管黨的領導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但沂蒙人民的主體地位更加突出。 “民者,萬世之本也。 ” 人民是毛澤東一生經常使用的概念,也是毛澤東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務人民始終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唯一主線。人民是歷史的真正創(chuàng)造者,也是優(yōu)秀文化的真正創(chuàng)造者。從戰(zhàn)爭年代的 “紅嫂精神” “支前精神” 到建國后的 “厲家寨精神” ,再到改革開放后的 “九間棚精神” “臨沂商城精神” ,都是沂蒙人民的偉大創(chuàng)造。沂蒙精神就是人民群眾以主體性的姿態(tài)參與創(chuàng)造并親身實踐的結果,沂蒙精神也因其人民性而愈加厚重大氣。
2.沂蒙精神的呈現主體是人民群眾,沂蒙精神承載的是千百萬流血、犧牲和奉獻的沂蒙人民的精神特質。
沂蒙山區(qū)的每一座山都經歷過血與火的洗禮,沂蒙山區(qū)的每一條河都訴說著無數傳奇的英雄故事。 “沂蒙紅嫂” 絕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英雄的群體。 “最后一口糧做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戰(zhàn)場。 ”[9]52這不是一個人的吶喊,而是千百萬沂蒙人民的莊嚴踐諾。 沂蒙精神獨特的人民性體現在沂蒙大地上的每一個演繹者、詮釋者、傳承者身上。 演繹者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驚天泣地的壯舉;詮釋者是一個個普通的沂蒙女性、沂蒙漢子;傳承者是一個個群體,是廣大的沂蒙人民群眾。從突出代表到廣大群體,沂蒙人民把沂蒙精神的人民性特質演繹的淋漓盡致又無與倫比。
3.沂蒙精神的內涵變化源于人民群眾的不斷奮斗,源于黨的中心任務的轉變,而人民性是沂蒙精神的固有特質。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任務有變,過程有異,精神永駐。 “艱苦創(chuàng)業(yè)、敢為人先、永不服輸” 一直是沂蒙人民奮斗歷程的主基調, “愛黨愛軍、立場堅定、無私奉獻” 一直是沂蒙人民的一貫秉性, “聽黨話跟黨走” 一直是沂蒙人民堅定的政治信仰。 不同的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和中心任務不斷發(fā)生著變化,沂蒙人民總是用踏實的行動賦予沂蒙精神新的內涵,沂蒙精神的引領總會帶來一個又一個發(fā)展奇跡。沂蒙精神人民性的特質也總是被沂蒙人民以其不斷的偉大創(chuàng)造進行著新的詮釋。
政治站位和黨性定位,是黨性原則的根本體現,也是中國共產黨黨性的根本價值和本質內涵。 沂蒙精神中的黨性原則和人民性特征從來都是統一的,二者統一于中國共產黨領導沂蒙人民求解放、謀幸福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歷程中。
1.黨性寓于人民性之中,黨性是人民性的集中體現。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宗旨,也是最高的黨性原則。 黨的中心任務伴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而發(fā)生變化,1956 年,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關于政治報告的決議》指出: “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yè)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yè)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10]293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指出: “我們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我們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就是我們的中心任務。 ”[11]182后來我們黨將這個重大的理論表述提煉為: “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 1981 年,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歷史決議》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做了規(guī)范的表述: “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 1987 年,黨的十三大報告指出: “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盵12]8-9“我們在現階段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12]112017 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盵13]11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黨的中心工作發(fā)生了變化,但黨的黨性原則卻不能變。不同的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的中心工作有所變化甚至是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但中國共產黨的黨性原則中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沒有變,堅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價值選擇沒有變。
實踐證明,我們黨的一切奮斗,都是為了解決老百姓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問題。 戰(zhàn)爭年代,沂蒙精神的黨性原則表現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求解放、謀幸福。 抗戰(zhàn)勝利后,中國共產黨抓住事關群眾利益的命根子問題,在沂蒙根據地開展土改運動,實現了 “耕者有其田” ,滿足了當時群眾最大的利益需求。除了對土地的需求,沂蒙人民還渴望文化知識滋潤,為實現這一需求,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民主政府開辦起抗日小學、中學以及夜校、 “識字班” “莊戶學” 等。 1945 年初,據魯南區(qū)10 個縣不完全統計, “莊戶學” 達到3348 處,學員達197758 人,昔日的 “泥腿子” 變成了 “文化人” 。 中國共產黨領導沂蒙人民求解放、謀幸福,就是最大的黨性原則,就是真理。 中國共產黨始終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價值取向和黨的宗旨。[14]137正如毛澤東同志指出: “共產黨人必須隨時準備堅持真理,因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產黨人必須隨時準備修正錯誤,因為任何錯誤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15]1096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初心不改、勇于擔當,繼續(xù)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中國共產黨的黨性光輝沐浴著蒙山沂水,沂蒙人民堅定跟黨走,在復興路上步履鏗鏘,砥礪前進。
毛澤東早就指出: “我們是站在無產階級的和人民大眾的立場。 對于共產黨員來說,也就是要站在黨的立場,站在黨性和黨的政策的立場。 ”[15]848黨性是根本原則,黨性是人民性的基礎。 在沂蒙精神的價值意蘊中,有了中國共產黨的 “為人民、靠人民” 的黨性呈現,才有了沂蒙人民始終不渝地 “聽黨話、跟黨走” 的堅定信念。 沂蒙人民 “愛黨愛軍” 首先是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 “為國為民” ,沂蒙人民與黨 “水乳交融、生死與共” 首先是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的 “水乳交融、生死與共” 。
2.人民性是黨性的必然結果和生動體現。
沒有群眾基礎和民眾土壤,沂蒙精神的生成是不可能的,沂蒙精神的豐富和升華更是不可想象的。 眾所周知,沂蒙人民受儒家文化影響深厚,忠字當頭,義字當先,講正統,尚仁義。實際上,由于國民政府的存在,對于共產黨八路軍,沂蒙人民一開始是觀望、不接納甚至是排斥的。樸素的沂蒙人民不看你怎么宣傳的,而是看你究竟怎么做的,到后來看到和感受到了共產黨與國民黨的天壤之別,再到后來認準了共產黨,就有了百萬沂蒙人民義無反顧地跟著共產黨走的堅定步伐,就有了沂蒙人民踴躍支前慷慨赴死的英雄壯舉,就有了沂蒙人民在沂蒙革命根據地構筑的銅墻鐵壁。 在蒙山沂水的哺育和滋養(yǎng)中,在沂蒙人民的支持下,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不斷發(fā)展壯大,相繼開赴東北、華東和華中,浴血奮戰(zhàn),最終取得革命勝利。
沂蒙精神誕生于革命戰(zhàn)爭年代,經歷了血與火的熔鑄和鍛造。沂蒙人民是無私的。沂蒙山區(qū)十萬英烈血灑疆場,鄉(xiāng)鄉(xiāng)有紅嫂,村村有烈士。 “乳汁救傷員的沂蒙紅嫂、寧可犧牲自己孫子也要拼命保住革命后代的沂蒙母親、不顧個人性命安危也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的沂蒙六姐妹”[16]、用并不強壯肩膀也要搭起 “女子火線橋” ……用感天泣地、驚世駭俗形容她們的壯舉并不為過,她們只是千千萬萬個 “沂蒙紅嫂” 的縮影。數字的蒼白往往難掩背負的沉甸,一個簡單的數字背后,卻是催人淚下的故事。 沂蒙女性是無私的。 據統計,僅 “抗戰(zhàn)期間,沂蒙老區(qū)15.5 萬余名婦女先后以不同方式掩護了9.4 萬余名革命軍人和抗日志士,4.2 萬余名婦女參加了救護八路軍傷病員的工作,共救助傷員1.9 萬余人”[17]。沂蒙漢子是有血性的,沂蒙人民參戰(zhàn)人數占沂蒙總人口的28.6%,犧牲人數占參戰(zhàn)人數的一半以上。 全區(qū)420 萬人中,有20 萬人參軍參戰(zhàn),10.5 萬人血灑疆場,當時一個老百姓要養(yǎng)活8 名士兵,何止傾其所有!正是因為這樣,才有了陳毅元帥的動情抒懷: “我進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們用小米供養(yǎng)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沂蒙人民送子參軍、送夫支前,碾米磨面烙煎餅、做軍鞋送戰(zhàn)士、抬擔架救傷員、推小車送彈藥,無私撫養(yǎng)革命后代的事跡感天動地。 “沒有沂蒙父老鄉(xiāng)親,我遲浩田活不到今天!” “好紅嫂,永難忘!” 這是遲浩田將軍發(fā)出的肺腑之言。
沂蒙人民是慷慨的。即使在三年困難時期,沂蒙人民在缺吃少穿的情況下,仍然向國家繳納足額的糧、油,并無私地接收了由政府統一組織來的數萬余名災民。沂蒙人民是最講大局的,國家一聲 “一定要把淮河治好” 的號召,沂蒙山區(qū)就有40 多萬庫區(qū)農民舍棄家園,整個治理過程中共有5 萬畝山林、28 萬畝良田被淹沒,27 萬間房屋、527 個村被拆遷。 正是因為沂蒙人民的無私情懷和大愛品質,才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沂蒙人民取得勝利的力量來源和精神支撐。[18]11-23沂蒙人民用行動證明了什么是真正的大愛無私、義薄云天;什么是真正的 “水乳交融、生死與共” ,大愛無疆。 沂蒙人忠厚而不失豁達,默默地奉獻不計得失卻自視為一種本分;沂蒙人隱忍而不失敞亮,愛憎分明卻又有著一種知恩必報近乎固執(zhí)的執(zhí)著。小人物大情懷,大是非不糊涂,表面上的是樸素情感表達,實際上是一種至高至純的境界修為。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方人育一方文化” ,沂蒙人民接納了共產黨八路軍的革命文化,并在黨的領導下自覺予以改造提升,這就是沂蒙精神不同于其他革命精神的獨特之處。 所以說, “水乳交融、生死與共” 的沂蒙精神是黨政軍民關系的真實寫照,也是沂蒙精神的實質、精髓和根本特征。
3.沂蒙精神的黨性原則與人民性特征統一于創(chuàng)造沂蒙精神的偉大實踐中。
沂蒙精神孕育于中國共產黨領導沂蒙人民求解放謀幸福的戰(zhàn)火中, 戰(zhàn)爭錘煉了黨性,也激發(fā)了人民群眾的參與熱情。 沂蒙精神發(fā)展和豐富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凸顯,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活力得以迸發(fā)。 沂蒙精神升華于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新時代黨的核心領導作用加強,人民群眾 “聽黨話跟黨走” 的意志更加堅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征程中,黨性和人民性高度統一的沂蒙精神必將成為復興路上更為強大的精神支撐和動力之源。
在沂蒙精神的內涵中,特別是對 “水乳交融、生死與共” 的高度凝練,已使沂蒙精神的雙重創(chuàng)造主體渾然一體,黨性原則和人民性特征達到了高度統一。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的革命精神,沂蒙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精神。 “人人都說沂蒙山好” ,沂蒙精神因其平凡偉大的人民,展現出沂蒙紅色基因一脈相承的厚重大氣; “我們永遠跟著你走” ,沂蒙精神也因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不忘,彰顯著中國共產黨人耀眼的黨性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