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曉暉
乳腺上皮-肌上皮病變在乳腺疾病中較為少見,病變譜系較廣,常常容易誤診。乳腺腺肌上皮瘤(AME)作為典型乳腺上皮-肌上皮病變,其由Hamperl于1970年首次描述并命名[1],認為其是由增生的上皮細胞及肌上皮細胞組成。2012年WHO乳腺腫瘤分類中明確將乳腺上皮-肌上皮性腫瘤分為多形性腺瘤、AME、伴有癌的腺肌上皮瘤(MAME)、腺樣囊性癌等。AME在乳腺上皮腫瘤、乳腺肌上皮腫瘤中相對少見[2]。近年來,乳腺上皮-肌上皮病變的臨床診斷,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根據(jù)既往診斷經(jīng)驗,這種疾病多無明顯癥狀,難以通過癥狀、體征確診[3]。術后病理檢查是臨床診斷惡性腫瘤的常用方法[4]。因此,分析乳腺上皮-肌上皮病變的病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2013年2月~2019年9月診斷的乳腺上皮-肌上皮病變12例患者為研究對象。12例患者均為女性,年齡29~66(51.7±9.4)歲;左乳病變者8例,右乳病變者4例。彩超顯示為一低回聲區(qū),境界較清楚,其中2例出現(xiàn)囊性變。部分經(jīng)磁共振檢查可見邊界清晰、囊實性腫物T2WI呈高信號或等信號、T1WI呈略高信號或略低信號、動態(tài)增強可見不規(guī)則環(huán)形強化等征象。12例患者術后隨訪時間1~80個月,均未發(fā)現(xiàn)復發(fā)和轉移。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術后病理檢查:①腫瘤組織處理。依據(jù)術前影像學檢查資料,制定手術方案。在乳腺適宜位置作切口,分離皮下組織,充分顯露腫瘤組織,完整切除腫瘤,并將其完整送檢。送檢腫瘤離體0.5 h內(nèi),以10%濃度中性福爾馬林溶液進行固定(作剖開固定處理),持續(xù)固定12~24 h。經(jīng)上述處理后,常規(guī)石蠟包埋,行HE染色。②免疫組化。選用ENVISION兩步法針對患者的病理組織進行染色。所有抗體均經(jīng)羅氏VENTANA全自動免疫組化染色儀器進行染色處理。分別采用Ki67、PR、ER、EMA、CK8/18、CK5/6、CK7、P63共8種免疫抗體實施免疫組化。
1.3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的腫瘤切面顏色及大?。环治龌颊叩牟±斫M織鏡下檢查結果;評估免疫組化結果。
2.1巨檢及鏡檢 巨檢:12例患者的瘤體直徑為1.8~2.6(2.1±0.4)cm。10例患者的瘤體切面呈灰白色、實性,另外2例出現(xiàn)囊性變。
鏡檢:病變中最顯著的特征為增生的肌上皮細胞圍繞腺上皮細胞形成雙相套管結構,增生的腺上皮位于套管內(nèi)側,而肌上皮細胞位于套管外側,管腔內(nèi)可見紅染的分泌物。增生的腺上皮細胞立方或柱狀,胞漿豐富、紅染,細胞核圓形,位于細胞的基底,核仁少見;而增生的肌上皮單層或多層排列,細胞呈短梭形或多角形,大小不一,胞漿豐富,半透明或淡紅染,細胞核不規(guī)則或圓形,可見核仁。部分腫瘤細胞呈乳頭狀增生,低倍鏡下貌似導管內(nèi)乳頭狀瘤,部分腫瘤細胞呈結節(jié)狀生長。12例患者中11例瘤細胞異型性不明顯,1例腫瘤細胞具有輕度異型性,核分裂不明顯。
2.2免疫組化 病變中位于套管內(nèi)增生的腺上皮CK8/18及CK7呈強陽性表達,而ER、PR、EMA也有不同程度的陽性表達;而位于套管外層的肌上皮細胞CK5/6、P63呈強陽性表達,PR、ER則呈陰性。增生的腺上皮及肌上皮Ki67均呈低表達。
作為一種特殊的乳腺疾病,乳腺上皮-肌上皮病變較少見。由于無明顯癥狀且缺乏典型癥狀,為診斷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5,6]。因此,選擇恰當?shù)姆椒ㄟM行診斷,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乳腺上皮-肌上皮病變的范圍較廣,這類病變包含不同的乳腺疾病。以乳腺肌上皮病變?yōu)槔?,依?jù)肌上皮細胞病變程度的不同,可劃分成單純肌上皮細胞增生以及AME。其中,單純肌上皮細胞增生的病理組織鏡檢可見:肌上皮細胞體積增大,細胞數(shù)目增加,形態(tài)多呈卵圓形、圓形或梭形[7]。從病理組織的鏡檢狀況來看,腺上皮增生、肌上皮增生對患者腺管形態(tài)的影響各異,如患者僅伴肌上皮增生,其腺管組織由正常形態(tài)逐漸變狹長,此時,腺上皮細胞數(shù)目明顯減少;而當患者同時伴腺上皮增生及肌上皮增生時,光鏡下可見腺管呈雙層細胞圖像[8,9]。
本研究針對12例乳腺上皮-肌上皮病變患者進行術后病理檢查,結果表明,該類乳腺病變的瘤體體積較小,瘤體直徑僅為(2.1±0.4)cm,小管內(nèi)腺上皮、乳腺導管上皮以立方形、矮柱狀為主,乳腺上皮病變、乳腺肌上皮病變的免疫組化結果各異:腺上皮病變組織的CK8/18、CK7抗體呈強陽性表達,而乳腺肌上皮病變組織的CK5/6呈陽性表達。
結合既往乳腺疾病的診斷經(jīng)驗,乳腺上皮病變、乳腺肌上皮病變?nèi)菀着c其他相關疾病混淆[10]。為了減少誤診、漏診,應做好乳腺上皮-肌上皮病變與以下幾種疾病的鑒別診斷:①纖維瘤病。纖維瘤病屬于局部浸潤性病變。在術后病理診斷中,這種疾病與乳腺上皮-肌上皮病變的鑒別要點為:鏡下檢查可見腫瘤細胞呈交錯狀排列或束狀排列,經(jīng)免疫組化可見S-100及CK抗體呈陰性。②惡性肌上皮瘤。鑒別良性乳腺肌上皮病變與惡性肌上皮瘤的意義在于:良性乳腺肌上皮瘤的治療方法以局部切除術為主[11],而惡性肌上皮瘤則需經(jīng)根治性乳腺切除術聯(lián)合淋巴結清掃術、化療治療。為了避免誤診、漏診影響肌上皮病變患者的預后狀況,可利用如下要點,鑒別上述兩種乳腺疾?。喝绮±斫M織鏡下檢查可見增生肌上皮呈梭形或立方形,并可見病灶彌漫性改變或多灶性改變,提示受檢者為良性肌上皮病變;而當受檢者的病理組織細胞出現(xiàn)細胞多形性、異型性,可見壞死,Ki67指數(shù)超出10%,提示受檢者可能為惡性肌上皮瘤。③梭形細胞癌。這種乳腺病變屬于浸潤性乳腺癌,其與乳腺上皮-肌上皮病變的鑒別要點為:病理組織鏡下檢查,梭形細胞癌患者的病理組織多伴鱗狀上皮化生,腫瘤內(nèi)部主要由腫瘤性梭形細胞、腺癌小管組成,而經(jīng)免疫組化,則梭形細胞可見CK7抗體高表達。④無色素性梭形細胞性惡性黑色素瘤。這種惡性乳腺疾病與乳腺上皮-肌上皮病變的鑒別可通過病理性特征及免疫組化判定。如病理組織可見核膜褶皺、核溝及嗜酸性核仁(體積較大),且免疫組化顯示:S-100及HMB45抗體呈陽性,而actin及CK抗體呈陰性,考慮為無色素性梭形細胞性惡性黑色素瘤。⑤肌纖維母細胞瘤。這種乳腺病變易與乳腺上皮-肌上皮病變混淆。二者的鑒別可通過免疫組化及病理學特征的分析實現(xiàn):肌纖維母細胞瘤免疫組化可見P63、CK及CD10等抗體呈陰性,而Vim抗體則呈陽性;病理學特征為:鏡下可見成纖維細胞,腫瘤細胞間隙可見透明樣膠原束(體積較寬)。
綜上所述,宜于乳腺上皮-肌上皮病變的臨床診斷中,推行術后病理檢查,以確定患者的乳腺上皮病變狀況,根據(jù)檢查結果制定治療方案,以改善患者的預后狀況。此外,在進行術后病理檢查時,需根據(jù)患者病變組織的病理性特征、免疫組化,仔細辨別患者的病理組織特征,確定其疾病類型,以降低誤診、漏診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