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倉
2011年9月,“金縷玉衣”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央視《新聞1+1》主持人白巖松對這個事件作解讀,節(jié)目采訪了好幾位收藏家,廖茂林是其中一個。采訪畫面中,廖茂林站在他那間博物館中,對當下的收藏鑒定亂象直言不諱,抨擊了時下一些鑒定專家只說話不負責的歪風。
彼時的廖茂林剛從韓國回成都,他應邀去首爾幫忙鑒定一批古陶瓷,回國后得知金縷玉衣事件,感嘆自己早年也吃過這些“專家虧”,撒出去上千萬。那幾年間,正值“全民收藏熱”,廖茂林也經(jīng)常接到一些邀請,幫人掌眼把關,但他主要的身份還是收藏者。長年累月地四處收東西,經(jīng)手過數(shù)萬件真假陶瓷,使得他練就了一雙圈內(nèi)認可的“好眼”,因為收藏圈有個“金律”,只有上手、上眼過足夠多的藏品精品,才有可能成為鑒定高手。這一點廖茂林很自信。
從商人到博物館館長,財富化為數(shù)萬件陶瓷
“收藏實踐需要大量資金,你不要聽一個人說他的藏品有多好,講的故事有多動聽,你看他以前是干什么的,他的資金來源在哪兒?那些靠撿漏的,講故事的,十有八九不可信?!闭f這句話時,廖茂林底氣是很足的。因為他在1982年開始經(jīng)商,90年代就開始做地產(chǎn)生意,90年代中期身價一度積累到20億,大部分的錢都花在了陶瓷收藏上。
自從1984年廖茂林在家附近的舊貨市場花2.8元買了一個“珠山八友”王琦的舊花瓶后,就和古董結上了不解之緣?;蛟S是受了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也或許是被古老器物上的歲月痕跡撞擊了心靈,他越發(fā)癡迷,從最開始的舊貨市場淘貨,到后來的全國各地收集。海外收集,抑或是從拍賣行競拍,陸陸續(xù)續(xù)地,5萬多件藏品堆滿了好幾個倉庫。倉庫堆不下了,錢也花得差不多了,國家又鼓勵興辦民營博物館,他才開始在成都辦一間博物館,取名四川茂林博物館。由于館藏過多場地太小,很難對外開放,博物館只能接待圈內(nèi)人和友人參觀。偶爾也有當?shù)仉娨暸_組織中小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普及教育活動,把這里設為重要一站。
曾經(jīng)到館參觀的圈內(nèi)名人,專家和文化界重要人物數(shù)不勝數(shù),紛紛感嘆廖茂林為國家保留了古陶瓷文化的精髓,功德無量。連大英博物館策展人David Francis到訪時也盛贊道:“去過中國不少博物館,但這里的藏品簡直讓我汗顏。”
2018年,網(wǎng)絡上一篇《90年代富豪,花光20億收藏陶瓷》的網(wǎng)文突然火了起來,讓收藏圈以外的人士給他貼上了“敗家富豪,收藏成癡,中國瓷王”的標簽,不同的爭議也漫散開來。
每當夜深人靜,廖茂林獨自踱步于陳列館的眾多藏品之間,又忍不住感慨:自己這傳奇的大半生,竟是“起于商,終于文化”。
文化的魅力,在于能夠熏陶人的心靈;時間的魅力,在于讓人思考生命。而這上萬件凝聚文化與時間的古老器物,跨度5000年,無論誰看到,也躲不過“震撼”一擊。
終此余生,要為民族留下文脈
30多年的收藏生涯,也讓這位年近七旬的老館長對收藏有了獨到的見解。
“收藏,為了什么?起初,完全是興趣。1990年,別人還在解決溫飽的時候,我就可以花5萬元購買一個元代釉里紅大罐??吹胶玫臇|西我是不計較價錢的,后來慢慢地自己摸索,買各種資料、史料學習,才逐漸感受到這些藏品是文化的沉淀。到最后,我看到這些藏品時,感覺到的是一份對文化傳承的擔子?!?/p>
廖茂林認為,中國曾經(jīng)以瓷器立于世界,陶瓷是中國古人智慧和文化的結晶,是先人精益求精的專注精神的產(chǎn)物。他的收藏,從紅山文化歷經(jīng)秦漢,承接唐宋元明清,以民國瓷板畫收尾,每一個時代的陶瓷藝術都蘊藏著彼時的時代脈絡,觀賞下來,猶如欣賞一幅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卷軸。
國內(nèi)陶瓷收藏者眾多,但像他這樣能做到不斷代收藏(即每個朝代都有藏品)的藏家,鳳毛麟角。而且,茂林博物館中的精品和重器,恐非別的陶瓷收藏者所能比。海晏河清尊姊妹款,鬼谷子下山瓷塑,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明成化天字龍紋杯,嘉靖五彩魚藻紋大罐……珍品數(shù)不勝數(shù)。
數(shù)年前,他就有了成熟的想法,想要建一間展現(xiàn)上下五千年陶瓷文化的古陶瓷博物館,將中國古陶瓷文化的精髓展示給普羅大眾,同時再組建一個真?zhèn)螌Ρ日桂^,把以前那些自己打眼買到的贗品和同款真品一起展示,普及陶瓷鑒賞知識。
“文化上做到正本清源,才能更好地傳承下去?!绷蚊终f,“我已經(jīng)快70古來稀了,別的欲求已經(jīng)沒有了,只想通過古陶瓷這個門類為民族留下些文脈。”
全民收藏熱褪去,民間收藏亂象漸止
廖茂林經(jīng)歷過兩次全民收藏熱,一次是90年代,一次是2010年~2016年,第一次是先富裕起來的人附庸風雅,第二次是資本炒作帶熱的,更多的是投機。他認為,這兩次全民收藏熱,給投機分子和制假販假的市場帶來了可乘之機。民間收藏市場出現(xiàn)大量劣幣驅逐良幣,贗品泛濫的情形,“假的越來越多,真品難匿,市面上十有九假”,“國家應該更加強規(guī)范管理民間藏品市場,建立一套科學的鑒定交易系統(tǒng)。收藏界才能迎來第三次熱潮?!?/p>
此前他也與一些商業(yè)銀行簽訂過合作協(xié)議,想創(chuàng)立一套更符合時代的“保真、保正”的古玩交易模式作為探索創(chuàng)新,但最終由于種種因素未能執(zhí)行。
“民間有大量的有價值的藏品,只是假的更多就被蓋住了光芒。等那些投機分子退場,謀求高利潤的資本散去,才能還民間收藏一個相對純凈的環(huán)境?!痹诹蚊挚磥?,當下這幾年就是一個市場環(huán)境的凈化時期。
這僅是他作為一個博物館館長對市場的一些看法,他自己和市場的關系幾乎都是買進行為,這么多年只賣過屈指可數(shù)的幾件藏品。畢竟,他收藏了上萬件的陶瓷,目的是藏和傳,而非利益。直到如今,他還在為建新館的事物四處奔波。
(本文選自即將出版的大型收藏叢書《中國大收藏家》,龐毅主編,閔正道、季昌仁執(zhí)行主編)
廖茂林
廖茂林,男,生于1953年10月,四川成都人。
現(xiàn)為成都市收藏家協(xié)會副會長,成都市拍賣協(xié)會名譽會長,中國民間博物館工作委員會古陶瓷研究所首席鑒定專家。
2006年創(chuàng)辦四川翰林文物鑒定評估公司。
2007年投資千萬元創(chuàng)立成都金沙拍賣有限公司,并在2014年取得國家一類文物拍賣資質(zhì)。
2009年5月創(chuàng)辦四川茂林博物館,并擔任館長。
館內(nèi)現(xiàn)存陶瓷藏品5萬余件,總價值超千億元人民幣。
從新石器時代、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秦、漢、三國、西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到民國,各時代的陶瓷精品都有收藏,且有30多件是世界級珍品,擁有世界級孤品多件。
像這樣貫通了中華5000年歷史文明不斷代的陶瓷收藏,現(xiàn)在國內(nèi)尚屬第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