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國財
閱讀訓(xùn)練一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婦之親①蕭氏子至京師②,因謁③公,公約之飯。翌日,蕭氏子盛服而往,意為公必盛饌④。日過午,覺饑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⑤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⑥,初供胡餅兩枚,次供豬臠⑦數(shù)四,頃即供飯,旁置菜羹而已。蕭氏子頗驕縱,不復(fù)下箸⑧,惟啖⑨胡餅中間少許,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南宋·曾敏行《獨醒雜志》
注釋
①子婦之親:兒媳婦家的親戚。②京師:京城。③謁:拜見。④盛饌:豐盛的飯食。饌:飲食,吃喝。⑤果蔬:泛指菜肴。⑥酒三行:指喝了幾杯酒。⑦臠:切成小塊的肉。⑧箸:筷子。⑨啖:吃。
譯文
王安石擔任宰相的時候,兒媳婦家的親戚蕭氏子到京城,于是去拜見王安石,王安石請他一起吃飯。第二天,蕭氏子穿著華麗的衣服前往,以為王安石一定會準備好豐盛的食物(來款待他)。過了中午,蕭氏子覺得十分饑餓,但又不敢離開。又過了很久,王安石才讓他坐下。各種菜肴都沒有準備,蕭氏子心里感到很奇怪。喝了幾杯酒,才上了兩塊胡餅,再上了四份切成塊的肉。一會兒就上飯了,一旁安置著菜湯罷了。蕭氏子很嬌生慣養(yǎng),不再動筷子,只吃了胡餅中間的一小部分,把四邊都留下。王安石拿過來自己吃了,蕭氏子十分慚愧地離開了。
【模擬演練】
(1)解釋加點詞的含義。
因謁公(? ? ? )
覺饑甚而不敢去(? ? ? )
不復(fù)下箸(? ? ? )
公取自食之(? ? ? )
(2)用自己的話說說“其人愧甚而退”的原因,王安石待客能看出他具有什么品質(zhì)?
【參考答案】(1)拜見,請見;離開;再,又;吃(2)客人看到王安石竟然把自己吃剩下的胡餅吃了;王安石具有節(jié)儉、不鋪張浪費的好品質(zhì)。(意對即可)
閱讀訓(xùn)練二
太祖擷衣
太祖嘗①出獵,雪初霽,慮②草上浮雪沾濡③,擷④衣而行。侍衛(wèi)輩私語曰:“上何所不有,而惜一衣耶?”太祖聞之,笑曰:“吾豈無衣而惜之,吾常以衣賜⑤爾曹⑥,與其被雪沾濡,何如鮮潔之為愈。躬⑦行節(jié)儉,汝等⑧正當效法⑨耳?!弊允前似斐济駸o敢以瞉衣華服從事者。
——清·金梁《滿洲秘檔》
注釋
①嘗:曾經(jīng)。②慮:擔心。③濡:沾濕。④擷:拉起。⑤賜:贈送。⑥爾曹:你們。⑦躬:親自。⑧汝等:你們。⑨效法:學(xué)習(xí)。
譯文
太祖曾有一次外出打獵,當時雪剛停,太祖擔心枯草上的雪沾到外衣上,他就抱著衣服走,侍衛(wèi)們就竊竊私語:“皇上什么沒有啊,又何必在乎一件衣服?。俊碧媛犚娏?,笑著說:“我哪里是因為沒有衣服而愛惜啊,我不是還經(jīng)常賜給你們衣服嗎?與其被雪弄濕了,還不如保持其潔凈呢。親身節(jié)儉,你們要向我學(xué)習(xí)呢!”從此清朝的子弟沒有再衣錦奢華的了。
【模擬演練】
(1)解釋加點詞的含義。
太祖嘗出獵
雪初霽,慮草上浮雪沾濡
躬行節(jié)儉
汝等正當效法耳
(2)太祖擷衣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的話回答)?你能看出太祖具有怎么樣的品質(zhì)?
【參考答案】(1)曾經(jīng);擔心;沾濕;親自;學(xué)習(xí)。(2)慮草上浮雪沾濡;太祖具有躬行節(jié)儉、體恤臣子的品質(zhì)。
【妙筆點評】
“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是諸葛亮臨終前寫給兒子諸葛瞻的話,可惜八歲的孩子哪懂得“依靠內(nèi)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yǎng)身心,依靠儉樸的作風(fēng)來培養(yǎng)品德”,他在一帆風(fēng)順的吹捧中長大,最終沒有達到父親的期望。不過,要說儉樸,古人的確有許多值得后人學(xué)習(xí)的好例子,看看王安石待客、清太祖擷衣,身處高位仍能儉樸,不作秀非擺拍,流芳千古,當為楷模!
看過古裝劇的小伙伴們應(yīng)該都知道,丞相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角色。王安石做這么大的官還吃那么簡樸的飯,不簡單!兒媳婦家的親戚蕭氏子就想簡單了,按人之常情去揣度高官厚祿,不知不覺就成了王安石的襯托。宰相一飯儉樸也就罷了,清太祖一衣儉樸連侍衛(wèi)們都竊竊私語了。坐擁一國不是拿來揮霍的,日子還像百姓一樣過,著實令人敬佩。具有這樣品質(zhì)的人才有資格談“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惟有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
這樣儉樸的古人還有很多。比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國丞相晏嬰,平時只穿粗布衣服吃粗茶淡飯。一件狐皮大衣也只是在出使或參加盛典時穿,穿了三十多年。齊景公派人來見,正吃午飯的他把飯菜分成兩份招待使者。景公看不下去,命人送去黃金千兩,晏嬰三拒:“作為一個大臣,將國君的賞賜用于百姓身上,是以臣代君治理百姓,忠臣是這樣做的;不用在百姓身上而收藏起來,那就變成一個裝東西的箱子,上對不起國君,下對不起百姓……”他一生倡導(dǎo)并踐行勤儉作風(fēng),難怪司馬遷感慨:“假如晏子還活著,我就是為他執(zhí)鞭駕馬,也是心向往之??!”宋太祖趙匡胤力倡勤儉也可圈可點。他寢殿的屏風(fēng)上親筆書寫著:“治民莫若愛民,養(yǎng)身莫若寡欲?!睋?jù)《宋史》本紀記載,他“躬履儉約,常衣浣濯之衣,乘輿服用,皆尚質(zhì)素,寢殿設(shè)青布緣葦簾,宮闈帟幕,無文采之飾”。有一次將士們奉上一件戰(zhàn)利品,是亡國蜀主孟昶使用過的溺器(夜壺),趙匡胤不禁嘆息:“連溺器也用七寶鑲成,更用什么東西儲盛食物呢?奢侈到如此地步,哪得不亡國!”當即將那溺器摔個粉碎,滿朝文武大受教育。正因為宋太祖身體力行力戒奢侈,社會風(fēng)氣較為清明,從而奠定了大宋基業(yè)。
古往今來,儉樸在哪里都是美德。比如以色列總理內(nèi)塔尼亞胡在官邸設(shè)宴招待來訪的日本首相安倍夫婦,一餐一飲至儉至樸,賓主相談甚歡。韓國總統(tǒng)文在寅招待朝鮮領(lǐng)導(dǎo)人,在全世界面前吃的不過是一碗冷面,誰不點贊?一位著名的民營企業(yè)家中午請外商代表就吃一碗炸醬面,他的儉樸贏得了尊重與信任,換來百萬訂單。如今社會上大力倡導(dǎo)的“光盤行動”更關(guān)系到普通百姓,你我他都是“節(jié)儉行為”的參與者,都是中華美德的宣傳員。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朱柏廬在《朱子家訓(xùn)》中這樣告誡;“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李商隱也這樣提醒。《菜根譚》說得好:“志以淡泊明,而節(jié)從肥甘喪矣?!比说闹練饪偸窃谇逍墓延酗@露出來,人的節(jié)操都是在追求物欲享受中喪失殆盡。你說,儉樸重要不?
說來有趣,“儉”和“臉”音相近形相似,容易記?。何ㄓ胁煌皟€”,方能不丟“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