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五句話
1.讀書使人得到一種優(yōu)雅和風味,這就是讀書的整個目的,而只有抱著這種目的的讀書才可以叫做藝術(shù)。一個人讀書的目的并不是要“改進心智”,因為當他開始想要改進心智的時候,一切讀書的樂趣便喪失凈盡了。
——林語堂
2.讀書可以讓你與眾不同,腹有詩書氣自華(蘇軾語)即是貼切的一種表達。學校所讀之書可不視為書,故有“課本”之謂。此讀書則是文史子集外加科學一類,讀之與不讀有天壤之別。書多讀之士,知恐懼,知羞恥,知艱難,古人以為有此三知方可成人。無此三知,僅有人之軀殼而已,惜今天這類軀殼充斥視野。
——在世界讀書日時,一位女學生問馬未都,讀書有什么用?信息革命的今天,任何一個簡單的知識都可以通過網(wǎng)絡(luò)解決,搜索引擎隨時能幫助你解決難題,簡單有效而無須辛苦讀書,不求甚解成為了今日大多數(shù)人讀書的常態(tài),于是,“讀書有什么用”真的成為了問題。馬未都做了如上回答:讀書的作用,為了不成為軀殼而已。
3.讀書不為別的,是讓書里的那些精神光線或美學營養(yǎng)照亮我們,提升我們的心靈視力,滋養(yǎng)和愉悅我們的人生。有句話說得好,“你喜歡這些東西,說明你本身即屬于這些東西?!背艘饬x,要尊重自己的喜歡或不喜歡。一本書,若既有意義又有意思,那最好了。
——王開嶺
4.讀書不要想著實用,不要有功利心。讀書是為了遇見一群有趣的靈魂,然后養(yǎng)一顆潔凈的心,做最真的人。
——易中天
5.讀書的好處是讓我們落后于時代,尤其落后于那些時髦的、墮落的語言。
——語言喪失了靈魂,人便會精神早衰,始終陶醉于自以為是的世故之中。
自然五句話
1.物質(zhì)越豐裕,我想要的卻越少。許多人想登上月球,我卻想多看看樹。
——奧黛麗·赫本
2.春天是不會停下來的,所以花朵會枯萎;但是在春天到達的地方,永遠有花朵。在我放棄了自己的時候,我忽然就自由了,我終于理解了“自然而然”。
——《顧城哲思錄》
3.雜草是我們硬要把自然世界拆成野生與馴養(yǎng)兩部分所造成的結(jié)果。它們是邊界的打破者,無歸屬的少數(shù)派,它們提醒著我們,生活不可能那樣整潔光輝、一塵不染。
——理查德·梅比《雜草的故事》
4.自然的命令何其嚴重,夏天不由你不愛風,冬天不由你不愛日。自然的命令又何其滑稽,在夏天定要你贊頌冬天所詛咒的,在冬天定要你詛咒夏天所贊頌的!
——豐子愷《慈悲的滋味》
5.大自然就是這樣在告別的過程中完成它的季節(jié)輪替的,人類社會也一樣。其實這個天空下,不是山也不是水,是什么?是滿滿的、各種各樣的告別。
——曹文軒
影響五句話
1.每個人在這個時代都注定走不了別人的路,這是我們這一代人和上一代人最大的區(qū)別。我們學習誰,都不可能成為他,那么怎么辦?他人對于我們的意義是什么?不是榜樣,不是模范,他就是懸掛在你的花園小徑旁邊的燈。燈越多,你自己的路就越亮。感謝你,感謝生命中所有點亮我的路的燈。
——羅振宇在“得到大學開學典禮”上的發(fā)言
2.做一個榜樣很難,因為你真正需要做的,是向?qū)W生展示一個不完美的人仍然可以取得成功。
——美國教授凱倫·凱斯庫拉·烏倫貝克日前榮獲有“數(shù)學界諾貝爾”之稱的阿貝爾獎。她是該獎項的第一位女性獲得者。
3.在城市中,唯一能夠替代森林和原野的,就是來自古代建筑的影響力。不要為了整齊的廣場、圍了籬笆或是種了樹的人行道,抑或是漂亮的街道和寬敞的碼頭等等這些,而拋棄古代建筑,因為所有這些都不能給你的城市帶來驕傲。
——約翰·拉斯金《記憶之燈》
4.當事物狀況最佳時,最不易被其他事物改變或影響。例如,強壯的身體不易受飲食或勞累的影響而發(fā)生改變,健康的植物也不易受陽光、風、雨等的影響而發(fā)生改變。人的心靈不也是一樣的嗎?最勇敢、最有智慧的心靈是最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和影響而發(fā)生改變的。
——柏拉圖《理想國》
5.有能力的人影響一群人,沒能力的人受一群人影響。
——《喜寶》
編輯/華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