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科學和人文
科學真正的偉大之處不止為人類帶來一些物質(zhì)的財富,更多是要優(yōu)化人類的精神,創(chuàng)造更高尚的人文。特別在中國社會處在一個轉(zhuǎn)型時期,它不光是通過科學和技術的發(fā)展,在整個的世界競爭格局中保持我們的經(jīng)濟強勢,還應該包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轉(zhuǎn)型,中華民族的精神不轉(zhuǎn)型,新型的人文不能創(chuàng)造出來。
愛因斯坦在加州理工給學生發(fā)表講演中說:“如果你們想使自己的一生工作有益于人類,你們只懂得科學和應用是不夠的,關心人類,應當始終成為一切技術上奮斗的主要目標?!卑阉@句話再延伸一下,我提出一個說法:人文才是科學的崇高目標。在一個科學昌明的時代,人文究竟是怎么回事?這是許多人一個很大的迷惑,很多人覺得人文像是一個點綴,像我們在科學偉大成就面前做一點點美學的點綴一樣。所以,現(xiàn)在我們過分把科學看成是一個打工仔和壯勞力。我們中國人往往容易忽略科學本身是人類一種非常崇高的精神力量。科學的振興、科學的發(fā)展,一方面當然直接服務于我們的經(jīng)濟建設,我們的綜合國力的提升,但是它更崇高的目標是刷新整個中華民族的人文氣質(zhì),刷新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
——9月5日,著名科學史家、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吳國盛,在西湖大學的人文講演。他指出,科學的發(fā)展有賴于相應的人文環(huán)境,科學的世界圖景植根于更深層的哲學訴求。吳國盛認為,一個國家表面看起來是科學落后,實際上是人文落后。今天的某些思想把人文變得含混,讓人搞不清它的價值在哪里。事實上,人文教育是科學教育內(nèi)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對人文做聲張、解釋,喚醒大家對人文的重視很有必要。
“知者創(chuàng)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痹缭?000多年前的《周禮·考工記》中,工匠便承載起傳承和守護世間萬物的責任。時過境遷,“物”的范圍大大擴展:它可以是程京院士手中以厘米計的新冠核酸檢測芯片;也可以是“修書人”杜偉生從故紙堆里復原而成的敦煌遺書;可以是王利明教授參與編纂的、凝聚中國智慧和時代風貌的《民法典》;也可以是孟劍鋒采用古法工藝,鏨刻而成的冬奧會金徽寶。
關鍵詞·匠心
世間無論何物,棄之則亡,守之則成。精于工,匠于心。與其說,工匠精神是一種對手藝的執(zhí)念;莫如說,它早已成為萬物發(fā)展、時代進步不可或缺的靈魂。在廣袤的土地上、在繁忙的工廠里、在安靜的實驗室內(nèi)、在閃爍的屏幕前……工匠精神不僅是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階梯,更是成就公共價值的法門。
放眼疫后世界,工匠精神更顯珍貴。當孤立主義、單邊主義回潮,倡導開放共享的互聯(lián)網(wǎng)拉起鐵幕;當發(fā)達國家集體陷入衰退,全球產(chǎn)業(yè)鏈也遭遇重創(chuàng),中國的未來發(fā)展,已經(jīng)越來越依賴于我們自己的本事和能量。
我們堅信,工匠精神就是洶涌大海里的定海神針,風高浪大抵不過“一寸匠心”。畢竟,每一寸匠心都是中國經(jīng)濟跨越山海的底氣。
——9月17日,新京報2020“大國匠心”致敬特刊
關鍵詞·思想
金黃的稻束站在/割過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無數(shù)個疲倦的母親,/黃昏路上我看見那皺了的美麗的臉,/收獲日的滿月在/高聳的樹巔上,/暮色里,遠山/圍著我們的心邊,/沒有一個雕像能比這更靜默。/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你們/在伸向遠遠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靜默。靜默。歷史也不過是/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而你們,站在那兒,/將成為人類的一個思想。
——鄭敏,今年7月18日她過了100周歲生日,“但是每天都覺得,我還沒走完呢”。鄭敏集詩人、哲學家、教授、歌唱家于一身,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聞名于詩壇,是“九葉派”詩人中如今唯一在世的一葉,被譽為“中國當代詩壇的常青樹”。她的詩歌充滿哲學的沉思和人文的氣質(zhì)。讀她這首廣為流傳的詩作——《金黃的稻束》,耳邊傳來了她仍然年輕卻發(fā)人深思的聲音。愿鄭敏老師的堅實厚重的金色稻穗也成為人類的一個思想,延續(xù)在和他們有過接觸以及無數(shù)沒有接觸過的人中間而得以永恒。
編輯/華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