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勇,嚴琴,戚雨節(jié),皇甫孝東,王曉雙
(1.五邑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廣東 江門 529020;2.東華大學 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上海 200051;3.廣東杰恩紡織有限公司,廣東 佛山 528231)
褲裝款式變化豐富,其上襠部位的結構設計在褲裝結構平衡及穿著舒適性方面起著關鍵作用.上襠結構包含上襠寬與上襠長. 上襠寬設計偏小會出現(xiàn)卡襠,偏大又會在襠部產生多余褶皺. 上襠長偏小會產生勒襠,過大則產生吊襠,從而影響褲裝美觀. 吳基作等[1]在女褲結構影響因子模型中指出上襠寬由襠寬與下襠角決定,而上襠長可由臀圍推算得到. 由此可見,影響上襠寬的結構因素要比上襠長的結構因素復雜. 在人體采寸的過程中,上襠長的采寸也要較上襠寬顯得容易且便于操作. 近年來,基于體型及褲裝樣板變化與上襠長關系的研究較多[2-5],但針對上襠寬的研究較少. 褲裝結構設計的關鍵在于上襠部位的結構,而與上襠部位相關的結構因素包括立襠深、襠寬、落襠、后上襠起翹量、側縫偏移量等[6]內容,導致結構關系組合復雜,對褲裝結構制圖的準確性與結構平衡影響較大. 本文借助女褲原型,設計正交試驗,利用富怡CAD制作褲裝樣板,分析褲裝各結構因素與其成型上襠寬的關系,以期為褲裝的樣板制作及優(yōu)化提供參考.
圖1為褲裝原型與人體下半身的對應關系,褲裝樣板的上襠寬(A與B兩點之間的距離)是為了滿足人體腹臀寬的需要,而下襠角α是褲裝前后片下襠縫的夾角,其產生是為了滿足褲腿造型的需要. 當褲裝前后片下襠縫拼合后,即下襠角α變?yōu)?°時,使得A與B之間的距離變?yōu)锳與B1,褲裝樣板的上襠寬(AB)增大成AB1,如圖2. 由文獻[6]可知,AB1為該褲裝樣板實際提供給人體的上襠寬,即成型上襠寬. 這也是在褲裝結構制圖時一般上襠寬取值(0.14H~0.16H)[6]小于人體實際所需襠寬(0.21H)的主要原因(H表示臀圍規(guī)格).
圖1 人體下半身與褲裝原型紙樣
圖2 內側縫合并后褲裝樣板襠寬的變化
直筒褲作為褲裝原型,通過其紙樣的變化可以得到不同款式的褲裝紙樣. 因此,本實驗選擇直筒褲作為實驗對象,如圖3所示.
圖3 實驗用褲裝款式
根據GB/T 1335.2-2008《服裝號型女子》[7],以160/68A中間體數(shù)據為參照,利用富怡服裝CAD完成樣褲結構圖的繪制,樣褲腰圍、臀圍尺寸統(tǒng)一設定為70 cm、94 cm,繪制方法參考文獻[8]. 設置立襠深、襠寬、落襠量、后上襠傾角、中襠寬、后上襠起翹量、后褲片挺縫線偏移量為本文所探究的結構因素. 其中,立襠深、襠寬、中襠寬均與褲裝臀圍呈一定的比例關系,立襠深取值常用H/4±a(不含腰頭寬,a為常量),襠寬取0.13H~0.15H,中襠寬取0.22H±a(a為常量),而落襠量一般取0~1 cm,后上襠傾角取12°~15°,后上襠起翹量取0~3 cm,后褲片挺縫線偏移量0~2 cm[9]. 針對各結構因素所設計的7因素3水平對照如表1所示.
表1 實驗各因素水平對照
測量褲裝前后片下襠縫拼合后的成型上襠寬,并對實驗設計的各結構因素與所測量的成型上襠寬進行相關性分析,相關系數(shù)采用Pearson相關系數(shù),結果如表2. 可知,在褲裝結構設計因素中,與褲裝成型上襠寬具有較強相關性的結構因素為樣板的襠寬與下襠角,這與褲裝影響因子模型得出的結論一致. 其中樣板的襠寬與成型上襠寬的相關性最強,相關系數(shù)大于0.8,這說明褲裝下襠縫拼合后產生的成型上襠寬與褲裝的樣板的襠寬呈高度正相關;下襠角與成型上襠寬的相關性次之,相關系數(shù)大于0.5,呈中度正相關,表明褲裝樣板的下襠角越大,下襠縫拼合后所形成的成型上襠寬越大,如圖4,褲裝下襠縫的拼合(即下襠角變?yōu)?°)與褲裝成型上襠寬的關系主要表現(xiàn)在襠寬增量Δ的疊加,且該增量Δ隨著下襠角的增大而增大. 后褲片挺縫線偏移量、立襠深、落襠量與褲裝成型上襠寬相關系數(shù)均小于0.3,呈極弱正相關;中襠寬、后上襠起翹量、后上襠傾斜角與褲裝成型上襠寬呈負相關,且中襠寬的相關系數(shù)小于-0.3,這表明隨著中襠寬的增大褲裝樣板的成型上襠寬呈弱遞減趨勢,后上襠起翹量、后上襠傾角與褲裝成型上襠寬的相關系數(shù)均大于-0.3,相關性極弱,二者的變化不會對褲裝成型上襠寬產生影響.
表2 褲裝各結構因素與其成型上襠寬的相關性分析
由2.1可知,褲裝的成型上襠寬是在襠寬的基礎上疊加增量Δ產生的,為進一步分析各結構參數(shù)對增量Δ的影響,取下襠縫拼合后的成型上襠寬與樣板襠寬二者差值,即增量Δ,與實驗設計的各結構參數(shù)進行相關性分析,相關系數(shù)采用Pearson相關系數(shù),結果如表3. 可知,在褲裝的結構因素中,與增量Δ相關性最強的結構因素為中襠寬,其相關系數(shù)為-0.744,相關系數(shù)大于-0.8,這說明中襠寬對褲裝實際上襠寬的增量Δ呈較強負相關,在同一褲型中,中襠寬設置的越小,褲下襠縫合并后產生的上襠寬增量Δ越大,中襠寬越大,褲裝下襠縫合并后所產生的增量Δ越小,即褲裝的實際上襠寬越趨近于褲裝的襠寬,如裙褲[6];下襠角與褲裝實際上襠寬的增量Δ的相關系數(shù)為0.703,呈較強正相關,由圖1可知,下襠角是前后片下襠縫的夾角,其角度越大,下襠縫合并后所產生的上襠寬增量Δ越大;后褲片挺縫線偏移量、襠寬量與褲裝上襠寬的形成呈一般正相關,相關系數(shù)均小于0.5,如圖5,后褲片挺縫線的偏移使下襠角θ′′大于挺縫線未偏移的原下襠角θ,合并下襠角θ′′所形成的成型上襠寬也要較合并原下襠角θ所形成的成型上襠寬大,因此,在褲裝的結構設計中,為保持褲型及其舒適性不變,下襠角增大時一般會將褲裝樣板的襠寬進行縮小的結構處理[6].
表3 褲裝各結構參數(shù)的變化與襠寬增量Δ的相關性分析
圖4 褲裝下襠角的拼合與成型上襠寬的變化
圖5 挺縫線偏移與下襠角的關系
下襠角的大小決定了褲裝與人體腿型的貼合程度. 當褲型由寬松變化為瘦腿褲型時,下襠角不斷增大,但其具體在褲裝結構設計的過程中卻無法直接表達. 為進一步研究下襠角與成型上襠寬的關系,測量實驗樣褲的下襠角并進行相關性分析,如表4,與下襠角相關性最強的結構因素為中襠寬,相關系數(shù)小于-0.8,這表明中襠寬與下襠角呈強負相關,如圖6,隨著褲裝中襠寬的縮小,前后片下襠縫的傾斜程度變小,繼而下襠角α′<α<α′′;后褲片挺縫線的偏移量與下襠角相關性次之,且相關系數(shù)小于0.5,呈低度正相關,這表明褲后片挺縫線的偏移量越大,下襠角越大,如圖5,下襠角θ′<θ<θ′′;襠寬、立襠深、落襠量、后上襠起翹與下襠角呈正相關,但相關系數(shù)均小于0.3,相關性極弱.
表4 各結構參數(shù)與下襠角的相關性分析
從上文可知,影響褲裝成型上襠寬的結構參數(shù)主要有褲裝樣板襠寬與下襠角,而與下襠角密切相關的是中襠寬、后褲片挺縫線偏移量. 為能更加直觀的表征褲裝各結構因素與成型上襠寬的定量關系,利用SPSS 25.0進行回歸分析,構建成型上襠寬的結構因子模型,從模型匯總的輸出結果看到,R2=0.973,這表示有97.3%的成型上襠寬可用該回歸模型解釋. 表5為回歸模型方差分析的結果,從表中可以看到該回歸方程顯著,P=0.00<0.05,說明回歸模型與實驗數(shù)據擬合度較好,具有較好的參考價值.
圖6 中襠寬的變化與下襠角的關系
表5 模型方差分析
表6是回歸分析的回歸系數(shù)與共線性檢驗的結果. 設褲裝成型上襠寬為y,褲裝樣板襠寬為x1,中襠寬為x2,后褲片挺縫線的偏移量為x3,則回歸方程可見方程中的三項相關變量都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且模型中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由此可見該模型的擬合效果良好.
表6 回歸系數(shù)及共線性檢驗
本文通過設計影響褲裝上襠寬的結構因素,繪制褲裝原型樣板,并測量褲裝下襠縫拼合后所形成的成型上襠寬,對影響褲裝成型上襠寬的結構因素進行分析,得出影響褲裝成型上襠寬的結構因
素為褲裝的樣板襠寬與下襠角,且成型襠寬與褲裝樣板襠寬的相關性最為顯著;對下襠角影響顯著的因素有中襠寬與后褲片挺縫線偏移量,下襠角與中襠寬呈強負相關,相關性顯著,而后褲片挺縫線的偏移量的相關性次之;通過線性回歸分析建立褲裝成型襠寬的模型可為褲裝結構設計提供理論支撐,以便理清褲裝結構設計過程中各因素的作用關系,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