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進玲
(吉林省吉林市傳染病醫(yī)院,吉林 吉林)
艾滋病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性疾病,該病毒進入人體后會破壞人體的免疫功能,使得患者自身免疫力降低,增加患有其他疾病的風險[1]。由于該疾病具有傳染性,且治療困難,再加上公共歧視而造成生存環(huán)境惡劣等情況,大多數(shù)患者很容易出現(xiàn)各種心理問題而影響治療。所以在對該疾病患者展開治療的過程中,需要采取有效護理措施緩解患者消極情緒,提高治療依從性[2]。本研究探究個性化身心護理在艾滋病患者中的實施意義及對免疫功能的影響,如下。
研究中一共選取40 位艾滋病患者,研究時間為2018 年7 月到2019 年7 月。使用Excel 表格將所有患者的基本信息納進后進行隨機分組,其中單數(shù)的為對照組(20 位),雙數(shù)的為觀察組(20 位)。(1)觀察組中男12 位,女8 位;年齡26-57歲,平均(41.50±7.75)歲;(2)對照組中男10 位,女10 位;年齡28-57 歲,平均(42.50±7.25)歲,兩組臨床資料參數(shù)均保持了同質(zhì)性(P>0.05)。
納入標準:均符合艾滋病診斷標準[3];了解研究內(nèi)容,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曾有或現(xiàn)有精神方面疾病的患者;其他嚴重器質(zhì)性疾病患者;患有惡性腫瘤者。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對患者進行藥物指導,并對患者展開健康教育宣傳;根據(jù)醫(yī)生囑托開展相關護理內(nèi)容。觀察組:實施個性化身心護理。(1)建立護理小組:將“艾滋病、免疫功能”作為關鍵詞,在計算機網(wǎng)絡檢索相關數(shù)據(jù)庫中搜索相關文獻,并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和以前的護理經(jīng)驗制定科學且合理的護理方案;建立護理小組,確保方案的可實施性與護理工作的規(guī)范性。(2)日常護理:患者在入院后需要對其介紹病房周圍環(huán)境以及主治醫(yī)生和護士,提高患者舒適程度;對患者存在的問題及時解答,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并向患者介紹相似背景與經(jīng)歷的患者進行交流溝通。(3)健康教育宣傳:向患者詳細講解相關疾病基礎知識、帶來的危害以及治療內(nèi)容和治療的重要性,使患者有良好認知程度;向患者發(fā)放健康宣傳手冊,內(nèi)容包括基礎知識、治療重要性與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情況,并根據(jù)患者不同文化程度進行不同層次的健康教育宣傳,保證其能夠充分理解并掌握相關知識。(4)飲食護理: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進行針對性的飲食干預,為患者制定科學且合理的飲食計劃,保證每天能夠嚴格按照少量多餐等原則飲食;指導患者多吃一些瘦肉、蛋類以及大豆等富含優(yōu)質(zhì)蛋白質(zhì)與高能量的食物;告知患者多吃一些蘋果、藍莓、椰子以及葡萄等新鮮水果與蔬菜,使患者每天能夠充分吸收礦物質(zhì),補充維生素,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告知患者禁止飲食辛辣刺激食物,也禁止飲食冷凍食品和酒,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5)心理護理: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向患者詳細講解治療的重要性與治療效果,緩解患者消極情緒,使患者能夠積極配合醫(yī)護人員展開工作;與患者家屬展開進一步溝通,使患者家屬能夠充分理解相關疾病防治知識,并告知家屬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項,使患者家屬能夠適當陪伴患者,緩解患者消極情緒;采用播放音樂等方式分散患者注意力,緩解其消極情緒;告知患者良好心態(tài)在治療中的重要性,鼓勵患者每天保持樂觀心態(tài)。
(1)對比兩組免疫功能指標,包括CD4+T 淋巴細胞絕對計數(shù),抽取2mL 空腹靜脈血進行檢測。
(2)對比兩組抑郁情況與焦慮情況,分別使用SDS、SAS進行評分評價,總分100,得分越低表明患者的焦慮狀況與抑郁狀況改善情況越好[4]。
(3)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問卷的形式調(diào)查,其中①非常滿意為大于85 分;②比較滿意為60-85 分;③不滿意為小于60 分??倽M意度為(①+②)/13×100%[5]。
將患者信息輸入Excel 表格后進行分組。分組數(shù)據(jù)輸入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護理滿意度以χ2分析,CD4+T 淋巴細胞絕對計數(shù)、SDS、SAS 評分以t分析,α=0.05 為分界值,低于分界值有意義。
護理前,觀察組與對照組評分均保持同質(zhì)性,P>0.05;護理后,前者明顯高于后者,P<0.05,見表格1。
表1 護理前后兩組CD4+T 淋巴細胞絕對計數(shù)比較(±s,個/μL)
組別 例數(shù)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20 160.57±100.36 293.83±100.28對照組 20 160.34±100.51 227.22±96.76 t 值 0.00 2.13 P 值 0.49 0.02
護理前,觀察組與對照組評分均保持同質(zhì)性,P>0.05;護理后,前者明顯低于后者,P<0.05,見表格2。
表2 護理前后兩組SDS、SAS 評分比較(±s,分)
表2 護理前后兩組SDS、SAS 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shù) SAS SDS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20 69.27±11.13 40.52±3.69 66.38±10.61 41.66±4.21對照組 20 69.41±11.35 49.41±5.70 66.47±10.39 49.58±5.32 t 值 0.03 5.85 0.02 5.22 P 值 0.48 0.00 0.48 0.00
護理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未保持同質(zhì)性,前者明顯高于后者,P<0.05,見表格3。
表3 護理后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該疾病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性疾病,而CD4+T 淋巴細胞絕對計數(shù)是觀察患者是否出現(xiàn)感染的指標,同時也可以評價患者自身免疫功能與治療效果的指標,計數(shù)值越低代表免疫功能越弱,所以在對該疾病患者展開治療與護理的過程中主要以提高免疫功能為主[6]。個性化身心護理,能夠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科學且合理的護理方案,并建立護理小組確保方案的可實施性與工作的規(guī)范性,從而更好地滿足患者各項護理需求的同時提高治療效果[7]。通過日常生活護理,向患者詳細講解病房周圍環(huán)境,并對患者存在的問題及時解答,從而為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療環(huán)境,并提高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賴,進一步提高治療依從性。通過健康教育宣傳,向患者詳細講解相關疾病基礎知識、發(fā)病機制、危害以及治療重要性,并向患者發(fā)放健康宣傳手冊,內(nèi)容包括基礎知識、治療作用與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項,保證患者能夠充分了解并掌握相關知識,從而進一步配合醫(yī)護人員展開工作。通過飲食護理指導患者多吃一些瘦肉、蛋類以及大豆等富含優(yōu)質(zhì)蛋白質(zhì)與高能量的食物以及新鮮水果和蔬菜,告知患者禁止飲食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使患者養(yǎng)成良好飲食習慣。通過心理護理,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對存在消極情緒的患者展開及時開導與疏通,并告知家屬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項,使患者家屬能夠適當陪伴患者,采用播放音樂等方式分散患者注意力,緩解其消極情緒,同時向患者告知患者良好心態(tài)的重要性,使患者能夠積極面對生活與治療。本次研究結(jié)果中顯示,兩組患者中觀察組CD4+T 淋巴細胞絕對計數(shù)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中觀察組SDS、SAS 評分與對照組比較明顯更低,且兩組中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與對照組比較明顯更高,充分證實對該疾病患者實施個性化身心護理有良好效果,可進一步提高患者對該疾病認知程度,配合醫(yī)護人員展開工作,并緩解其焦慮以及抑郁等負面情緒。
綜上所述,個性化身心護理在該疾病患者中有顯著應用效果,可有效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并緩解其消極情緒,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