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菁
(荊州市中醫(yī)醫(yī)院,湖北 荊州)
盆腔炎性疾病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圍組織的一組感染性疾病[1],主要包括子宮內(nèi)內(nèi)膜炎、子宮肌炎、輸卵管炎、輸卵管卵巢膿腫,盆腔腹膜炎等。炎癥導致盆腔組織充血、水腫、滲出、壞死,若未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常因組織破壞,廣泛粘連、增生,以及瘢痕形成而導致諸如不孕、異位妊娠、慢性盆腔痛、炎癥反復遷延發(fā)作等一系列后遺癥。近年來,研究表明,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輔以綜合護理措施,可以改善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的預后[2]
本文旨在探討綜合護理在盆腔炎性疾病中西醫(yī)治療中的應用,選取我科于2016 年收治慢性盆腔炎120 例,運用中西醫(yī)綜合治療的同時,配合綜合護理,療效肯定,現(xiàn)報道如下。
病例來源:所有病例均收集于2016 年1 月至2016 年12月荊州市中醫(yī)醫(yī)院婦一科住院部就診的慢性盆腔炎患者。根據(jù)2002 年鄭筱英主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的診斷、納入、排除標準,本次觀察患者120 例,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60 例,觀察期間治療組脫落7 例,對照組脫落4例,實際完成觀察109 例。
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規(guī)護理,治療上抗感染、中藥辯證方口服、中藥保留灌腸、中藥下腹部塌漬+紅外線理療中西醫(yī)綜合理療等常規(guī)治療,治療組在治療的基礎上配合綜合護理。以7 天為一療程,比較3 個療程后患者臨床療效。
1.3.1 健康宣教
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熱忱接待,引導患者辦理各項入院手續(xù),介紹病區(qū)環(huán)境,保持病房內(nèi)適宜的溫度及濕度;定期對病房進行消毒以避免醫(yī)院感染。同時,護理人員根據(jù)患者不同的文化程度、性格特點,通過對面交談、發(fā)放衛(wèi)生宣傳手冊、多媒體等多種方式及時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本病相關知識、治療原則、注意事項等健康教育,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讓患者能夠?qū)χ委熞约白o理的目標有大概的理解。
1.3.2 飲食指導
針對患者身體狀況,指導患者建立合理的飲食方案,普及日常食療知識,合理搭配食材,保證營養(yǎng)均衡。囑其飲食宜清淡,保證維生素、高蛋白的攝入,避免冰冷、辛辣、刺激、油膩食物。并根據(jù)中醫(yī)辨證,指導患者食療方案,如辨證屬脾虛濕瘀者,指導其可服用山藥、薏苡仁、紅豆等。
1.3.3 心理疏導
因盆腔炎性疾病的反復性、遷延性、治療的復雜性以及疼痛的不愉快,患者常有較大的心理壓力,對疾病的治療缺乏信心,影響其堅持完成治療療程而影響臨床效果。護理人員應了解患者健康狀況,結(jié)合其年齡、文化程度、社會角色、家庭婚姻狀況、經(jīng)濟條件等要素詳細分析患者心理素質(zhì),強調(diào)心理因素對盆腔炎治療效果的影響;對于合并抑郁、焦慮的患者,護理人員應保持溫和的態(tài)度,端莊的儀表,獲得患者的信任,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關系,主動有效與患者溝通,了解其心理特質(zhì),給予其支持、鼓勵,指導其宣泄不良情緒,幫助建議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與堅持治療的恒心,緩解其抑郁、焦慮、恐懼等心理壓力。
表1 臨床療效比較
1.3.4 運動指導
指導患者在病情急性發(fā)作時盡量臥床休息,以半臥位為主,減輕其下腹部疼痛等癥狀。在其急性癥狀控制后,指導其進行適當?shù)墓δ苓\動,如指導患者進行盆腔操鍛煉,以增強其機體的抵抗力,改善盆腔環(huán)境,減少盆腔炎性疾病復發(fā)。功能鍛煉以適度為宜,避免勞累耗傷正氣。
1.3.5 治療護理
給藥護理:本院口服中藥均由中藥房統(tǒng)一煎煮送至科室,核對無誤后發(fā)放患者;服藥過程中指導患者煎煮好的中藥需冷藏保存避免變質(zhì);發(fā)藥前需將藥液加熱至適宜溫度以免影響療效;服藥時間最好安排在飯后一小時避免胃腸道不適;叮囑患者按療程堅持服藥,同時需了解患者服藥后有無不適,癥狀改善情況等并反饋給醫(yī)生以隨癥加減。
中藥保留灌腸護理:指導患者合適的體位,以中藥灌腸(藥物組成:皂刺、大黃、苡仁、半邊蓮、半枝蓮、蒲公英)。灌腸后囑其臥床休息,盡量保留2 小時以上以助藥力發(fā)揮;囑患者放松身體,減輕抵抗性,避免直腸損傷。
中藥下腹部塌漬+紅外線護理:操作時應注意患者腹部皮膚上涂抹潤膚霜以減少過敏;紅外線等應預熱、設定好治療時間,放置合適高度,以患者感覺溫熱為宜,避免皮膚燙傷。
所有患者在3 個療程后按《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的標準評價效果。
痊愈:癥狀體征完全消失,彩超及婦科檢查未見異常,停藥半年后無復發(fā);
顯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婦科檢查盆腔無壓痛或壓痛輕微,彩超檢查提示盆腔包塊或/和積液和原來相比較減少2/3以上;
有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婦科檢查盆腔有輕壓痛,彩超檢查提示盆腔包塊或/和積液和原來相比較減少2/3 以下;
無效:癥狀體征沒有改善,婦科檢查盆腔壓痛無改善或加重,彩超檢查提示盆腔包塊或/和積液無變化。
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采用SPSS 17.0 統(tǒng)計處理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以P<0.05 具有差異顯著性意義。
治療組與對照組在總有效率以及痊愈率比較,P<0.05,說明有一定的差異。
慢性盆腔炎發(fā)病率高,病程長,治愈率低,對臨床工作造成較大的困擾。目前文獻報約25%盆腔炎性疾病病史者治療后將再次發(fā)作,約20%患者遺留慢性盆腔痛[3]。表現(xiàn)為反復下腹部墜脹疼痛、腰骶部酸痛,月經(jīng)紊亂,帶下異常等,因疾病的反復性及難治性,給患者心理及日常工作生活均帶來不良影響[4]。
現(xiàn)代醫(yī)學對盆腔炎性疾病急性發(fā)作期的治療以抗菌藥物為主,但因長期應用西藥易出現(xiàn)耐藥性、機體菌群失調(diào)等不良后果,且西藥對慢性盆腔痛效果有限,許多學者致力于研究中醫(yī)綜合療法如中藥保留灌腸、中藥下腹部外敷、中藥口服、穴位艾灸等在此類疾病中的應用,并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中藥保留灌腸是利用腸壁半透膜的滲透性,中藥經(jīng)腸壁迅速吸收,通過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作用于臨近的盆腔,起到活血化瘀、消癥止痛、清熱解毒等功效[5]。
中醫(yī)情志護理、飲食指導、給藥護理等是近年來臨床上常用的一種護理模式。通過與患者的近距離接觸,可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增強依從性,從而配合治療,提高臨床效果。研究表明,對患者進行入院健康宣教以及治療護理,可以使患者迅速適應陌生環(huán)境,配合治療;心理護理可了解其心理狀態(tài)而進行必要的疏導,緩解其不良情緒,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進而可提高其對治護工作的配合度;飲食及生活調(diào)攝指導主要可以糾正其不良的飲食、作息習慣,培養(yǎng)其良好的生活習慣以鼓舞正氣[6]。運動指導尤其是盆腔操鍛煉,可以改善盆腔血流狀態(tài),提高其機體的免疫力。
目前,護理模式已經(jīng)由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轉(zhuǎn)變?yōu)橐曰颊邽橹行牡淖o理模式,滿足患者的需求將是護理措施實施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7]。綜合護理干預根據(jù)人的生理、心理、社會、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以周到全面的臨床護理措施輔助治療疾病[8]。中醫(yī)研究認為,盆腔炎性疾病的主要病理因素在于“濕”、“瘀”,中藥治療可以改善其濕瘀狀態(tài)而提高疾病治愈率。中醫(yī)綜合護理簡單易行,且根據(jù)中醫(yī)治療方法的不同靈活多變,在配合治療的同時,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相關知識、發(fā)生發(fā)展變化;同時關注患者心理狀況、飲食生活等多種影響疾病的因素。通過綜合護理,可建立其信心與恒心,緩解其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提高其依從性而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109 例盆腔炎性疾病患者在接受綜合護理后,其治愈率及總有效率均達較高的水平。
綜上所述,本研究對于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治療,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給予中醫(yī)綜合護理干預,通過特色中藥、心理疏導、飲食情志調(diào)節(jié)等,可顯著改善患者癥狀,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