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杏珠,陸榮芳
(佛山市南海區(qū)婦幼保健院,廣東 佛山)
在我院小兒橈動脈穿刺采血過程中,由于患兒年齡較小而導致的哭鬧、不理解以及血管脆弱等相關特點,整體增加了醫(yī)務人員的穿刺采血難度與工作量,降低了一次性穿刺成功率[1];因此,為了可以有效提高我院兒童患者在橈動脈穿刺采血過程中的整體效果,本文將分別采用劃線定點法和傳統(tǒng)穿刺法進行對比研究,結果如下。
選取本院于2018 年5 月至2019 年5 月期間收治的1500例需要進行橈動脈穿刺采血的小兒患者作為此次研究的主要對象,采用拋硬幣的方法隨機分為常規(guī)組和實驗組,每組患者750 例;常規(guī)組中,男性患兒400 例,女性患兒350 例;患者的年齡區(qū)間為(0-2)歲,平均(1.05±0.10)歲;患兒的最大體質量為18kg,最小體質量為10kg,均值為(13.1±1.0)kg;實驗組中,男性患兒380 例,女性患兒370 例;患兒的年齡區(qū)間為(0-2)歲,平均(1.11±0.08)歲;患者的最大體質量為18kg,最小體質量為10kg,均值為(13.5±1.1)kg;兩組患兒的基本資料對比均符合橈動脈穿刺采血檢查適應證[2],且排除患有血管發(fā)育異常以及凝血機制異常等[3];所有患兒家長均在自愿情況下對于此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且由我院相關倫理委員會進行監(jiān)督核準,患兒的性別、體質量以及年齡等基數(shù)資料組成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示兩組患兒的相關數(shù)據(jù)可進行正常比較。
1.2.1 傳統(tǒng)橈動脈穿刺法
常規(guī)組由護理人員幫助患兒取平臥姿勢后將臂腕部露出,采用溫和的語言指導患兒將手稍向后伸,掌面朝上取距離患兒第一腕橫紋線一橫指的距離當做穿刺點進行常規(guī)消毒處理,護理人員右手持針,以15°角度進針順動脈血流方向進行穿刺,當看見回血后取定量血液拔針,之后囑咐家長采用無菌棉球進行按壓,按壓時間為10 分鐘。
1.2.2 劃線定點穿刺法
實驗組由護理人員幫助患兒取平臥姿勢后充分展開手掌,將五指伸開放于軟墊之下,由護理人員自患兒的食指頂端中點位置作一條處置平分線,以橈骨莖突向前臂內側交叉點為進針穿刺點進行常規(guī)消毒處理,此時護理人員需要右手持針,以15°角度進針順動脈血流方向進行穿刺,當看見回血后取定量血液拔針,之后囑咐家長采用無菌棉球進行按壓,按壓時間為10 分鐘。
對兩組患兒一次性穿刺后的成功率(一次性穿刺成功例數(shù)/ 總例數(shù)×100%)、穿刺采血時間、家長的滿意度進行觀察記錄,其中滿意度評分采用本院自制調查問卷,問卷分值0-100 分,評分范圍分為三項,≥90 分表示患者很滿意、65-89 分表示患者滿意、≤64 分表示患者不滿意;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較高、穿刺采血時間較短、家長滿意度評分較高的一組患兒表示采用的穿刺方式應用效果更加顯著。
應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 ±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頻數(shù)、百分率(%)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兒的穿刺成功率對比,實驗組>常規(guī)組,且實驗組中穿刺失敗患兒10 例,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為98.67%(740/750);常規(guī)組中穿刺失敗患兒25 例,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為96.67%(725/750);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 組患兒的穿刺成功率[n/%]
相比常規(guī)組,實驗組患兒的穿刺采血時間較短、家長滿意度評分較高,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 組患兒的穿刺效果[±s]
表2 2 組患兒的穿刺效果[±s]
組別 例數(shù) 采血時間(s) 家長滿意度(分)常規(guī)組 750 13.56±1.83 69.49±2.85實驗組 750 12.50±1.51 74.25±3.85 t-12.235 27.214 P-0.000 0.000
參考相關醫(yī)學文獻資料發(fā)現(xiàn)[4],橈動脈主要位于人體經(jīng)肱橈肌與旋前圓肌之間,繼而在肱橈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下行,繞橈骨莖突至手背,穿第1 掌骨間隙到手掌,與尺動脈掌深支吻合構成掌深弓處;因此對于兒童患者而言,在穿刺采血過程中無疑會加大采血者的難度,而傳統(tǒng)的股靜脈采血方法,由于患兒的橈動脈血管表淺,周圍脂肪少,經(jīng)常會在穿刺過程中致使患兒出現(xiàn)嚴重的疼痛現(xiàn)象,或者進行重復穿刺,導致患兒家屬無法進行有效的接受[5]。因此,針對兒童患者如何選擇合適的穿刺方式是目前醫(yī)學研究中較為重要的課題之一。
目前,隨著我國醫(y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劃線定位法的穿刺方式已經(jīng)被逐漸廣泛應用于各大醫(yī)院,均獲得患者和醫(yī)護人員的一致好評[6],該種方法可以有效根據(jù)患兒的實際情況以及橈動脈解剖學特點選取合適的穿刺位置,整體提高患兒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兒的穿刺成功率對比,實驗組(98.67%)>常規(guī)組(96.67%),且相比常規(guī)組,實驗組患兒的穿刺采血時間較短、家長滿意度評分較高,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解剖學上表示人體的上橈動脈主要由肱動脈分出,且上段位于肱橈肌的深面,而下段卻主要位于肱橈肌腱和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的下行部位,位置較淺,位于人體腕關節(jié)上方位置可觸及,并且表面僅有一層皮膚及筋膜,因此一般的采血進針點通常由醫(yī)務人員觸摸決定[6],但對于兒童患者而言,其橈動脈血管較細,如果患兒未聽從護理人員的指導,或者操作有誤,均將產(chǎn)生脫水、休克以及循環(huán)衰竭等現(xiàn)象,因此臨床中還需要針對患兒的實際情況進行適應癥的排查和選擇合適的穿刺方式。
綜上所述,在我院小兒橈動脈穿刺采血過程中,相比傳統(tǒng)橈動脈穿刺法,劃線定點穿刺法應用效果更加明顯,不僅可以有效提高患兒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同時也可以縮短患兒的穿刺采血時間,同時也可以整體提高患兒家長對我院醫(yī)護人員的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