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暉
(武漢市第七醫(yī)院,湖北 武漢 443000)
微生物檢驗屬醫(yī)療機構臨床工作的重點環(huán)節(jié)之一,主要強調借助科學的方式方法和技術設備,實現(xiàn)樣本中不同微生物分布情況的分析,或檢驗樣本中是否含有病毒細胞、癌細胞,完成疑似病癥的準確診斷。臨床一般將病理檢驗作為疾病診斷的金標準,這也對微生物檢驗工作提出了較高要求。此前學者指出,多種因素影響微生物檢驗結果,給予針對性控制,有助于提升標本檢驗質量,改善陽性率和正確率。目前針對微生物檢驗結果影響因素、檢驗結果對標本陽性率影響的研究偏少,無法充分指導實際工作。為進一步豐富研究理論,我院選取進行的200次微生物檢測工作,借助對照實驗研究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間,進行的100次微生物檢測工作為對照組,以我院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間,進行的100次微生物檢測工作為觀察組。對照組:血液樣本33份、機體分泌物樣本22份、穿刺獲取樣本16份、其他樣本29份。觀察組:血液樣本34份、機體分泌物樣本23份、穿刺獲取樣本15份、其他樣本28份。兩組對比,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分析方法:收集對照組工作資料,采用回顧性分析法,分析微生物檢驗結果影響因素。采用獨立性因素分析法,結合此前學者研究成果[3],對可能導致微生物檢驗結果異常的因素進行羅列,包括樣本采集、樣本管理、樣本存放、檢驗操作、樣本類型和患者年齡、性別七個方面。樣本采集、樣本管理、樣本存放、檢驗操作主要考慮規(guī)范性,對上述四個環(huán)節(jié)資料進行單獨篩查、單獨分析,出現(xiàn)非低溫存放、取樣到檢測時間過長、標注錯誤等,均視作“不規(guī)范”,予以記錄。樣本類型分為血液樣本、分泌物樣本、穿刺獲取樣本、其他樣本四類?;颊吣挲g分為60歲以上患者和60歲及以下患者,患者性別分為男性和女性。對上述獨立性因素分別進行分析和篩查。
1.2.2 改進方法:根據(jù)對照組回顧性分析結果,推行PDCA管理法予以應對。
P(計劃)。在計劃環(huán)節(jié),根據(jù)分析結果,就樣本采集、管理、存放和檢驗操作進行優(yōu)化,擬向檢驗科工作人員提供學習資料,并以周期考評、實踐培育并行的模式推動人員能力提升。
D(執(zhí)行)。結合計劃內容開展工作。學習資料包括文字資料、信息化資料等兩大類,鼓勵檢驗科工作人員利用工作時間或工作之外的時間,不斷通過各類資料吸收知識信息,提升理論能力。在此基礎上,每個月組織至少一次實踐,由檢驗科工作人員借助虛擬道具進行工作模擬,對其模擬結果進行考評??荚u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包括樣本采集、樣本管理、樣本存放和檢驗操作,每個環(huán)節(jié)滿分均為10分,總分40分,單一項目得分達到6分為合格。
C(檢查)。根據(jù)工作人員考評結果,評估其工作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結合大部分人員考評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擬定下一階段工作計劃。
D(解決)。根據(jù)檢查階段結果推動工作優(yōu)化。如考評結果表明大部分檢驗科工作人員存在操作環(huán)節(jié)能力不足的問題,可加強相關知識傳遞,使人員牢固掌握樣本檢驗方法,并于下一階段工作中進行問題解決情況的重新評估,直到解決。
1.3 觀察指標。根據(jù)對照組資料,將未能得到準確篩出的10份樣本單獨列出,分析微生物檢驗結果影響因素,對比兩組標本陽性率,以樣本來源患者的后續(xù)診療結果為金標準進行正確率評估。
1.4 統(tǒng)計學分析。統(tǒng)計學軟件為SPSS 21.0。計數(shù)資料以χ2檢驗,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微生物檢驗結果影響因素。微生物檢驗結果影響因素多樣,占比不同,見表1。
表1 微生物檢驗結果影響因素(n,%)
2.2 兩組標本檢驗結果。兩組標本陽性率以及正確率存在差異,觀察組檢驗陽性率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1.208);觀察組檢驗正確率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9.055)。金標準下觀察組陽性樣本為37例,陽性率37.00%,據(jù)此檢驗,觀察組標本陽性率以及正確率理想,與金標準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χ2=0.105、0.028)。金標準下對照組陽性樣本38例,陽性率38.00%,據(jù)此檢驗,對照組標本陽性率以及正確率較差,與金標準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χ2=12.058、14.281),見表2。
表2 兩組標本陽性率以及正確率[n(%)]
3.1 微生物檢驗結果影響因素。微生物檢驗要求高度精準,以有效實現(xiàn)病情分析、檢出各類病原體,服務患者的診療活動。在此前學者的研究中,多種因素可能影響檢驗工作有效性,集中于樣本工作環(huán)節(jié),包括采集、管理、存放等方面,其中管理、采集兩個環(huán)節(jié)影響突出,占比均在30%-40%左右[1]。我院研究與此相似,樣本采集、樣本管理、樣本存放和操作因素影響了微生物檢驗結果,占比分別為30.00%、40.00%、20.00%和10.00%。如采集過程中未能準確選取病灶,樣本中微生物數(shù)目較少,不足以判定為陽性。管理不當導致標簽錯誤、混亂放置,可直接導致檢驗結果混淆。未能進行有效存放管理,則有可能導致樣本中落入病原體、病原體滋生問題,導致檢驗結果失真。檢驗不當、未能充分進行樣本放大檢查、多區(qū)域檢查,可能出現(xiàn)陽性未檢出、漏診情況。
3.2 微生物檢驗結果影響因素對檢驗結果的影響。有學者發(fā)現(xiàn),不理想的微生物檢驗活動,可導致檢驗結果異常,降低檢驗陽性率10%左右,準確率下降可達到15%左右[2-4]。我院研究中,對照組陽性檢出率為28.00%,正確率為85.71%,與此接近。在回顧性分析的基礎上,我院于觀察組工作中嘗試進行優(yōu)化,獲取積極成果。結合樣本采集、樣本管理、樣本存放和操作因素四個基本原因,我院推行了PDCA管理計劃。以原因為基礎擬定管理計劃,以計劃為基礎推行管理活動,以檢驗為手段進行計劃執(zhí)行態(tài)勢評估,最后結合檢驗結果進行問題解決方式的分析,推動新一輪管理活動。此前學者在分析中指出,由于微生物檢驗結果影響因素相對明確,積極結合對應原因進行管理,可提升微生物檢驗效果,陽性率較高,檢驗的準確率可達到95%以上[5-7]。我院研究結果與此相似,在PDCA管理和回顧性分析結果的支持下,觀察組準確完成38例陽性檢出,正確率為100.00%,與金標準相同[8-9]。
綜上所述,微生物檢驗結果影響因素多樣,影響標本陽性率,也影響檢驗正確率。結合影響因素所在進行控制可提升檢驗工作質量,后續(xù)工作中可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