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嵐
(上海市金山區(qū)亭林醫(yī)院,上海 201505)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在老年群體中發(fā)病率較高,該病癥的發(fā)病原因通常是由于患者長期背負著較大的壓力,心肌功能受到影響,繼而導致心排出量出現異常。想要減輕患者的病痛,加快患者身體康復的速度,不僅需要制定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案,還應根據患者身體情況,采取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讓患者保持一個樂觀的心態(tài),鼓勵患者勇敢對抗病魔,確保各項治療工作能夠順利開展。
本次研究對象為我院96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時間為2017年6月-2018年11月,將其隨機分為人數均等的兩個小組,每組人數為48例。其中,有26名男性患者,22名女性患者,年齡均在70歲左右。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病例報告、臨床體現以及年齡、性別等基本信息,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將常規(guī)的護理模式應用于對照組,在患者住院期間,定期對患者身體各項指標進行檢測,觀察病情發(fā)展情況,遵醫(yī)囑合理調配相關藥物,告知患者每一次服藥計量、時間以及每天服用的次數,指導患者安全用藥。此外,根據患者的年齡和受教育程度,向患者進行健康知識宣教,將疾病發(fā)生的原因、治療過程以及可能會出現的并發(fā)癥向患者進行詳細講解,增加患者對疾病防治相關知識的了解,使其能夠主動配合醫(yī)生進行治療[1]。
將舒適護理應用于觀察組,首先,需要對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評估,在與患者進行交談中,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從患者的話語當中找出其心理受到影響的原因,具有針對性制定相應的心理護理方案。給予患者更多的關心,使其擁有親切的感覺,主動幫助患者解決生活上的難題,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有利于后續(xù)治療工作的順利進行。此外,應加強與患者之間的溝通,告知患者疾病的相關知識以及患者生病期間需要注意的事項,向患者講述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對疾病治療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對自身病情的重視。其次,在患者住院期間,護理人員還應給予環(huán)境舒適護理,保持患者病房內干凈、衛(wèi)生,對室內溫度和濕度進行檢測,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為患者提供一個良好的住院環(huán)境,有利于患者身體的身心健康。此外,在護理人員到病房進行巡視時,應主動將腳步放慢,說話聲音不易太大,以免打擾病人正常休息。最后,護理人員還應對患者進行生理舒適護理,根據每一位患者身體以及病情發(fā)展情況,為其制定科學的飲食方案,囑咐患者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維生素類食物,有利于腸道消化。此外,在患者排痰時,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采用正確的排痰方式,必要時可使用吸入霧化,幫助患者順利將痰液排出。
在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護理期間,統(tǒng)計各組患者水腫消失、氣喘緩解以及心率正常等病癥恢復的時間,對患者展開滿意度調查,計算出各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觀察兩種護理模式的應用效果。
在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時,應使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兩組患者臨床病癥恢復時間為計量資料,使用()作為計數資料,使用t進行檢驗,兩組患者的滿意度為計數資料,使用%為計數單位,使用卡方進行檢驗,當P<0.05時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2]。
兩組患者臨床病癥恢復時間及護理滿意程度比較。觀察組患者水腫消失時間為(3.9±0.6)d,氣喘緩解時間為(2.9±1.2)d,心率恢復正常的時間為(9.2±1.3)d,這三種臨床癥狀效果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6.0±0.5)d、(5.8±1.5)d、(11.8±1.7)d,兩組數據間的差異性較大,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兩組患者進行滿意度調查,觀察組中有46例患者表示為滿意,滿意度為95.83%,對照組患者中有32例患者表示為滿意,滿意度為69.56%,結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隨著我國老年人口數量不斷增加,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也越來越高,在傳統(tǒng)的常規(guī)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主要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監(jiān)測,并給予患者用藥護理,囑咐患者按時吃藥。不過,由于該病癥治療周期較長,患者需要長期忍受著病痛的折磨,對患者的身體和心理都造成了較大的傷害,護理效果并不明顯。
在本次實驗當中,觀察組患者水腫消失時間,氣喘緩解時間,心率恢復正常的時間為,這三種臨床癥狀效果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由此可見,通過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生理護理、環(huán)境舒適護理以及排痰護理等多種護理干預措施,患者的各種臨床病癥得到緩解,水腫消失以及心率正常的時間逐漸縮短,并且這種護理模式得到了大多數患者的認可,總體滿意度較高。因此,舒適護理模式在臨床護理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