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 悅,劉 潤,溫凱麗
(宜賓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眼科,四川 宜賓 644000)
手術室內的交接工作包含整個醫(yī)療團隊對于治療信息的相互傳遞,決定著對患者的治療工作能否順利進行,直接影響了患者的治療質量和生命安全[1-2]。但手術室內治療情況較為復雜,患者病情變化較快,交接過程中需要在短時間內接受大量信息。而傳統(tǒng)的交接工作僅對患者資料和病情治療情況進行口頭交接,容易忽視、遺漏患者病情的重要信息,給患者的治療過程帶來極大阻礙。SBAR模式包含了現(xiàn)狀(S)、背景(B)、評估(A)、建議(R)幾個方面,是一種用于溝通的標準化結構模型,有利于短時間內對于關鍵信息的傳達[3]。為提高手術室內患者的治療效果,本研究選取57名護理人員作為觀察對象,同時抽取137例交接班記錄展開研究,分析在手術交接中應用SBAR交接班模式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6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手術室內進行護理工作的的57名護理人員作為觀察對象,采用隨機分配原則,分為A組28例和B組29例,同時每組各隨機抽取137例交接班記錄。在取得院方的研究批準后,展開研究工作。在所選取的護理人員當中,A組年齡25~35歲,平均(28.86±1.95)歲,平均(5.91±1.37)年;B組年齡25~35歲,平均(28.11±1.99)歲,平均(6.04±1.86)年。比較兩組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B組進行常規(guī)交接班,即交班人員對工作內容進行介紹,接班人員對所交代的內容進行核實,核實完成之后在相應交接班表格進行簽字,完成交接工作。A組應用SBAR交接班模式,由具有豐富臨床經驗和高學歷的護理人員共同討論,依據SBAR原則對原有交接班表格進行修改,制定新的交接班表格用于交接班工作當中。交接流程為:①現(xiàn)狀(S),對現(xiàn)有情況的介紹。交接班人員相互介紹自己的職務、姓名,同時交班人員詳細介紹患者的姓名、年齡、病情診斷、所進行手術名稱、手術麻醉情況等。②背景(B),交班人員詳細介紹患者的病情情況、用藥名稱、過敏情況、特殊用藥情況及所有檢查結果等。③評估(A),評估內容主要包括患者的神志是否清醒、生命體征變化、知情同意書的簽署、手術準備情況、手術用藥情況等。④建議(R),對患者的特殊情況進行詳細交代,主要包括手術前飲食情況、接受麻醉狀態(tài)、患者體征異常情況、手術過程中搶救情況、備用血液準備情況等。嚴格監(jiān)督護理人員交接班時對于SBAR模式交接班表格的填寫,并定期組織護理人員進行相應培訓。
通過匿名問卷調查形式,調查所有護理人員對于交接班工作的滿意程度,評價標準為:(1)非常滿意;(2)滿意;(3)不滿意。交接班滿意度為(1)、(2)兩項護理人員數量總和在護理人員總數中的占比?;仡櫺哉{查所抽取的交接班記錄,統(tǒng)計所有交接班工作的消耗時間、漏接班次數、交接班發(fā)生問題數量,此類數值越低,表示交接班工作質量越好。
采用SPSS 22.0軟件展開數據分析和處理。其中,對計數資料采用(%)表示,并進行(x2)校驗。對計量資料采用()表示,(t)校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比較兩組護理人員對于交接班工作的滿意程度,其中,A組滿意度為98.11%(52/53),相比于B組83.02%(44/53),A組高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在兩組護理人員的交接班工作質量方面,A組護理人員交接班平均所消耗時間為(11.26±1.32)min,漏接率為2.19%(3/137),交接問題發(fā)生率為3.65%(5/137);B組依次為(19.13±2.41)min、8.76%(12/137)、13.14%(18/137)。A組均低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相比于普通治療方式,手術治療方式具有更高的損傷風險,對于護理人員的要求較高。手術治療的護理周期通常較長,因此需要多名護理人員進行相互配合,以此保證護理質量。研究結果顯示,A組滿意度98.11%高于B組滿意度83.0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交接班質量高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SBAR模式保障了溝通過程中,護理人員對于交接信息的準確傳達,并且在發(fā)生信息遺漏或錯誤時,可及時進行補救措施,減少了意外事故的發(fā)生。綜上所述,手術室內護理應用SBAR交接班模式,可有效的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質量,同時保障了患者的治療效果及安全健康,應加大在護理工作當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