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春蘭
(江蘇省興化市第四人民醫(yī)院精神科,江蘇 泰州 225700)
在老年精神病患者治療中,發(fā)現(xiàn)其存在諸多心理問題,如抑郁消極、恐懼焦慮、失落孤獨、依賴心理等,這不僅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同時也加重了患者心理負擔,因此需要給予有效心理護理[1]。本文探討在老年精神病患者中應用心理危機干預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文所示。
于2018年11月~2019年11月從我院精神科擇取42例老年精神病患者,按照數(shù)字隨機法將其分成對照組(21例)和研究組(21例),對照組中,男6例,女15例,病例擇取年齡范圍為62~82(70.52±2.23)歲;研究組中,男6例,女15例,病例擇取年齡范圍為63~84(70.61±2.33)歲;對照兩組一般資料發(fā)現(xiàn)不存在統(tǒng)計學層面差異,證明本研究對照結果有意義。
對照組行以常規(guī)護理,通過知識宣教、宣傳圖冊等方式,增加患者對疾病和治療知識的認識,使其主動配合醫(yī)護人員工作,若患者自理能力較差,護理人員則應特別重視,使其保持良好個人衛(wèi)生習慣,對其各項生活需求盡量予以滿足。研究組基于常規(guī)護理加行心理危機干預:①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建立聯(lián)系,并結合患者家屬提供信息,對患者基本情況進行了解,包括病史、工作經(jīng)歷、學歷水平、經(jīng)濟水平、家庭狀況等,對患者心理問題產(chǎn)生原因進行了解,給予針對性疏導和安撫,在此過程中應給予患者尊重和鼓勵,培養(yǎng)信任感,引導其主訴,對其不良情緒表示理解和同情,改善其不良情緒。②對于老年精神病患者來說,離開家庭是多數(shù)患者產(chǎn)生不良心理情緒的主要原因,對于此在正常治療不受影響的前提下,允許患者每周回家1天,與家人團聚,享受家庭的溫暖。若患者病情不穩(wěn)定,則應避免外出,可由護理人員聯(lián)系家屬,使患者的家庭需求得到充分滿足。
焦慮情緒通過焦慮自評量表評估,抑郁情緒通過抑郁自評量表評估,這兩個量表分別在護理前以及護理后進行1次評估,評分越高則說明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越嚴重。
利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7.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通過(±s)表達,用t值檢驗,計數(shù)資料通過(%)表達,用x2檢驗,若P<0.05確認組間數(shù)據(jù)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干預前,研究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分別為(55.2±5.3)分、(50.3±4.8)分,對照組分別為(54.9±5.9)分、(51.0±5.1)分;護理干預后,研究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分別為(43.6±3.3)分、(41.7±2.9)分,對照組分別為(49.5±5.0)分、(47.6±3.8)分,護理干預前兩組焦慮、抑郁情緒評分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護理干預后研究組焦慮、抑郁情緒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
由于老年精神病患者各項生理器官退化,對藥物依從性差,反應遲鈍,所以其心理發(fā)展存在一定規(guī)律,對于此應采取靈活、高效的方式,對其心理癥狀予以準確掌握,并通過短期性策略,使其順利度過心理危險期,對其各類心理問題予以澄清[2]。在本次研究中,針對老年精神病患者行以心理危機干預,通過這一干預措施,可以提高患者心理應激防御能力,同時也使患者混亂的感情更加有序,對建立心理平衡體系有利[3]。通過宣傳方式,加深了患者對疾病、治療知識的認識,使其生活技能得到改善,與其自身需求更加符合,同時也提高了患者克服挫折的能力,更加全面地將自己想法表達出來[4]。因此心理危機干預的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在老年精神病患者中應用心理危機干預效果確切,可以改善不良情緒,減輕心理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