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蕊
(徐州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江蘇 徐州 221006)
肺癌屬于臨床中發(fā)生率較高的惡性腫瘤,手術屬于治療本病的有效方法。為了減輕手術對患者的影響,加快患者的術后恢復,本次研究引入了快速康復理念,并以我院收治肺癌手術患者56例為對象,評價了該方案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擇我院2018年10月~2019年12月肺癌手術患者計56例,納入標準:(1)滿足肺癌診斷標準;(2)滿足手術指征;(3)無精神類疾??;(4)患者依從性良好。排除標準:(1)存在嚴重感染等并發(fā)癥;(2)既往心腦血管病史;(3)不同意參與研究者。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常規(guī)護理對照組(n=28)與采用快速康復理念干預實驗組(n=28)。對照組男16例,女12例,年齡41~75歲,平均(64.83±2.36)歲,病程6~18月,平均(11.54±2.36)月。實驗組男17例,女11例,年齡42~75歲,平均(65.10±2.42)歲,病程6~19月,平均(11.65±2.41)月。兩組基礎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術前做好手術準備,術后遵醫(yī)囑進行基礎護理即可。實驗組則采用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干預,內容包括:(1)術前護理,講解肺癌手術治療方法、圍術期注意事項,并示范指導呼吸、肢體訓練等,指導患者進行縮唇呼吸、腹式呼吸,教會患者正確咳嗽,講解疼痛相關知識,注意對患者負性情緒的疏導,減輕患者應激反應。(2)術中護理,注意低體溫預防,減少非手術區(qū)域暴露,對輸入、沖洗液體溫度控制為37℃,合理鎮(zhèn)痛,盡量使用短效鎮(zhèn)痛藥物,當日補液量控制在33 ml/kg以下。(3)術后護理,術后注意導管維護,加強體征加護。術后4 h,可給以少量流食,配合靜脈滴注營養(yǎng)液,必要時營養(yǎng)科會診指導能量攝入量,并補充維生素、電解質、胰島素等,逐漸過渡到普食。對患者進行疼痛教育,采取病人自控鎮(zhèn)痛等多模式鎮(zhèn)痛方案。采用轉移注意力、心理疏導等方式減輕患者疼痛敏感性,并指導其使用止痛藥物。每隔6~8 h進行1次NRS評分,評分3分以上使用鎮(zhèn)痛泵,如果評分在4~5分,需要告知醫(yī)師處理[2]。全麻6~48 h即可進行康復訓練,首先進行呼吸功能訓練,包括縮唇呼吸與腹式呼吸等。其次進行排痰訓練,拍背,并指導患者咳嗽排痰。另外,進行肢體活動訓練,包括踝泵運動,肩、臂的主動運動,上肢爬墻活動指導、肢體按摩等,在患者身體允許時,盡早下地活動。術后72 h內,嚴格控制液體輸入量,每日控制在1000 mL以下,術后24h胸片顯示肺復張良好,無漏氣,引流量<100 mL,拔除胸腔引流管,術后24 h內拔除尿管。
(1)對比并發(fā)癥率,常見肺不張、心律失常、下肢深靜脈血栓。(2)對比生活質量,采用歐洲癌癥研究與治療組織所制定生活質量核心調查表評估,以均數進行對比。
數據采用SPSS 21.0處理,設定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并發(fā)心律失常2例,下肢深靜脈血栓1例,發(fā)生率為10.71%(3/28),對照組并發(fā)肺不張1例,心律失常4例,下肢深靜脈血栓2例,發(fā)生率為25.00%(7/28),實驗組并發(fā)癥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x2=6.961,P=0.008)。
實驗組生活質量評分為(76.42±11.78)分,高于對照組(63.65±10.25)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4.3274,P=0.0001)。
肺癌手術對患者創(chuàng)傷較大,術后康復需要較長的時間,并發(fā)癥多,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以快速康復理念為基礎進行護理干預時,通過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并提高其康復訓練適應能力。合理腸道管理,則能夠維持胃腸功能的穩(wěn)定,且可改善患者的身體狀態(tài)[3]。配合疼痛管理,則可減輕患者不適,也能夠保障康復訓練的順利進行。而在患者體征穩(wěn)定后,早期進行康復訓練,則可降低并發(fā)癥率,也有利于促進患者康復。本次研究結果中,實驗組并發(fā)癥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該方案護理效果。
綜上所述,對肺癌患者采用快速康復理念進行護理干預有利于降低并發(fā)癥率,可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