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娜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吳江中醫(yī)院,江蘇 蘇州 215221)
相關的實驗研究顯示,心臟病患者的病癥極易受到其自身的心理情緒影響,當其較為平靜時,心臟的壓力明顯降低,當其心理負面情緒淤積時,心臟負擔加重,相關并發(fā)癥高發(fā)[1],本文因此展開心臟病心理護理實驗,旨在討論心理護理對心臟病患者的護理效果影響,具體報道如下。
在我院2017年6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心臟病住院患者中隨機抽取60例,均分為采用心理護理的實驗組與采用常規(guī)護理的對照組,每組n=30例,其中實驗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48~75歲,平均59.81±11.03歲),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47~76歲,平均60.08±10.86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次實驗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進行,所有接受實驗組的患者的均符合心臟病判斷標準,在實驗開始前,所有患者及家屬均需接受心臟病心理護理全部內容培訓和講解,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表示同意實驗并簽署心臟病心理護理實驗同意書。
醫(yī)護人員為對照組患者進行心臟病基礎護理,包括心臟病相關指標監(jiān)控、心臟病相關知識教導、用藥不不良反應以及病癥發(fā)作的緊急救護培訓。
實驗組護理方式:醫(yī)護人員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為實驗組患者增加心理護理,內容如下:(1)由于患者在治療期間會出現諸如恐懼、害怕、抑郁、焦慮等情緒,因此醫(yī)護人員需要將產生這些情緒的原因找出解決并進行預防,例如恐懼害怕可能來源于病癥發(fā)作時的死亡感,醫(yī)護人員需要對患者表示病癥并不具備立即死亡的可能性,同時為其使用該項病癥的預防藥物,抑郁焦慮情緒可能來源與治療效果不佳,醫(yī)護人員可以將其的治療優(yōu)勢指標進行指出,幫助其增加治療信心。(2)除了需要消散其負面情緒,還需要為其增加正面情緒,例如讓患者感受到醫(yī)護人員對其的關心,家庭成員對其的愛護,以及播放舒緩、快樂的音樂、滑稽搞笑的電視節(jié)目等。(3)為患者保持舒適的環(huán)境,安靜、舒適的居住環(huán)境能夠使患者的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降低其心臟的負擔。
在護理結束后進行抑郁焦慮情緒評分,評分方式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分數越低,患者的抑郁焦慮評分越低,兩者的抑郁焦慮情緒越輕,相應采用的護理方式越有效。
采用SPSS 19.0軟件分析數據,用t檢驗計量資料比較,以()表示,(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醫(yī)護人員對患者的抑郁焦慮評分顯示,實驗組患者的SAS評分平均為(40.34±3.11)分,對照組患者的SAS評分平均為(49.21±3.42)分,,比較結果為(t=14.744,P=0.001),實驗組患者的SDS評分平均為(41.82±3.21)分,對照組患者的SDS評分平均為(48.88±3.13)分,,比較結果為(t=11.261,P=0.001),兩組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進行心理護理后,實驗組患者心理抑郁、焦慮負面情緒明顯輕于對照組患者,可見加用心理護理后,患者的心理狀況能得到有效的好轉。
心臟病是心外科常見的病癥之一,吸煙過多,膽固醇超高,體重、血壓等因素都是其誘因,病癥發(fā)作時極為危險,有較大的概率出現心肌、心血管系統(tǒng)的并發(fā)癥狀,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2]。
并且這種癥狀極易與患者的不良情緒共同作用產生惡性循環(huán),原因一是由于心臟病癥被過度解讀,患者往往會過于恐懼,其二是心臟病相關并發(fā)癥發(fā)作時,會導致患者出現極強的死亡感,恐慌感,導致其心中負面情緒不斷增加,而這些情緒共同作用下,又會導致患者的神經、注意力高度緊張,血壓也會因此升高,又加重了心臟的負擔,致使心臟出現異常運動的概率升高,因此,心臟病患者在恢復期間應當接受合適的心理護理[3]。
從本次實驗結果觀察可見,接受基礎護理的對照組患者心理不良情緒要明顯嚴重于實驗組患者,原因便是患者未接受專業(yè)的心理護理。而由于心臟病極易被患者的心理情緒所影響,因此降低患者的不良情緒便能有效的幫助其控制住心臟出現不良事件的次數,從而幫助患者恢復身體健康。
綜上所述,無論是為了提高心臟病癥患者的治療期間舒適度還是為了保證身體健康,在心臟病護理中加入心理護理都是極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