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江津區(qū)融媒體中心,重慶 402200)
引言:對于新聞記者而言,進行新聞采訪的目的在于幫助新聞媒體收集新聞素材,并且針對某一社會客觀事實進行調查報告。通過新聞記者在實際的采訪過程中對于被采訪者進行認真觀察與傾聽,從而獲取一些有價值的新聞線索。除此之外,對于新聞報道來說,采訪工作作為開始,對于新聞工作有很大的影響。新聞訪問工作的好與壞會直接關系到新聞報道的水準。所以,在新聞采訪記者的真實工作里,不僅要提高自身的專業(yè)技能,還要重視在工作過程中的提問方法跟技巧[1]。
在整個新聞報道的時候,最困難的就是現(xiàn)場采訪,因為現(xiàn)場訪問不僅可以顯示出一個新聞記者的提問技能跟隨機應變的能力,而且記者提出的問題還可以對社會輿論有一個導向作用。所以說,在采訪的時候記者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在訪問的時候應當遵守一系列的規(guī)則。
新聞作為信息,是擁有時效性的,第一時間對有關信息進行報道,可以很好地吸引更多人的關注,等到群眾已經了解這個事件的時候再去報道,那么就不會受到太多的關注。所以說,電視新聞記者應當有足夠的敏銳性,可以在事情發(fā)生后最短時間內對該事件進行報道,并且還要確保信息的真實性。
記者應當提前熟悉將要提問的問題,盡可能地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有價值的信息。除此之外,還應當擅長指引被訪問者,讓他可以將自己的想法完全的表達出來,心中沒有任何顧慮,這樣就可以把事情呈現(xiàn)給大眾,也有助于下一步的訪問工作。一個優(yōu)秀的新聞記者會在工作的時候運用多種談話技巧,不知不覺中就會獲得想要問題的答案,比起直白的提出問題更加有效率。
對于電視新聞采訪記者來講,應該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愉快的談話氣氛,進而獲得更多有用的信息。在真正的訪問進程里,不論是采訪者還是被訪問者,大家基本上都是第一次見面,并且互相不了解不熟悉,對于被采訪者而言,他們通常處于緊張狀態(tài),比較容易造成尷尬的局面發(fā)生。因此,對于電視新聞記者而言,應該考慮的第一步就是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談話氣氛,盡量避免被訪問者過度緊張,在談話過程中盡可能地找到二者的共同之處,借助共同語言使得被采訪者能夠暢所欲言,只有這樣才能夠得到有效的新聞。因此,對于電視新聞記者而言,需要他們在采訪工作進行時盡可能地營造一種和諧的談話氛圍,從而更好地得到新聞采訪的實效性價值。
對于某一具體的新聞采訪過程而言,都需要新聞記者做到認真傾聽被采訪者所說的話只有認真細心的聆聽,才會讓被訪問者打開心房,愿意與你有更多的交流。但是就當前而言,許多新聞采訪記者卻忽視了這一原則,這樣就不能夠促進新聞工作的順利開展。如果新聞采訪記者僅僅就是按照采訪前的準備工作進行一些提問,但是就被采訪者而言,他們回答記者的提問的方式以及側重點卻不同。如果新聞記者僅僅是按照采訪前的準備工作去進行提問而不根據實際采訪過程中的提問與回答進行分析,則可能會導致該采訪變得沒有價值,導致不能夠得到真實有效的新聞材料。因此,對于電視新聞記者而言,需要他們做到認真傾聽被采訪者的說話并且從他們的談話中找到有價值的內容,并進一步挖掘,最終得到有價值的新聞[2]。
對于電視新聞記者而言,在他們進行具體的采訪工作的時候,需要善于抓住被采訪者的疑點并且進行相關問題的提問,因此,對于新聞記者而言,需要他們在日常的采訪工作中盡可能地去發(fā)現(xiàn)新聞的疑點與意義并且對疑點進一步發(fā)掘,從而得到有價值的新聞消息。但是,就當前的新聞采訪過程而言,大都不能夠得到預期的新聞效果,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新聞記者未能抓住新聞采訪過程中的疑點,而忽略了一些有價值的信息,從而導致有價值的信息被忽視了,最終造成沒能得到有價值的新聞。
對于電視新聞記者而言,在其進行具體的采訪工作時,當記者向被采訪者提問時,其所提問題應該是具體的,切勿提較大的問題,這樣會導致被采訪者不好作答,則導致場面出現(xiàn)尷尬。對于特定的情形下,新聞記者需要合理安排提問,善于抓住機會,進行有效的科學提問,從而得到有效的預期效果。此外,還需要采訪者抓住問題要點同時將其問題具體化,通過對于具體的問題提問而挖掘出具有價值的新聞信息[3]。
綜上所述,對于電視新聞記者而言,提問時他們獲得新聞資源的主要途徑,因此,對于記者而言,需要就不同采訪環(huán)境采取適當的提問方式與技巧,更加采訪環(huán)境的不同選取不同的提問方式與技巧,也需要工作人員可以隨機應變,面對突發(fā)狀況不慌亂,靈活化解,從而使得新聞采訪過程具有藝術性,從而發(fā)掘到有價值的新聞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