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雪
(遼陽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遼陽 111000)
深靜脈血栓形成(DVT)是創(chuàng)傷性骨折患者的一種嚴重并發(fā)癥,特別是對于老年骨折患者而言,其組織修復能力偏差,骨折以后需要長期臥床休養(yǎng),造成血液淤滯,血管內膜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傷及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均增加了DVT發(fā)生的風險。據不完全統(tǒng)計[1],骨折患者術后若未采用任何預防措施,則DVT的發(fā)生率能達到58.0%,DVT會明顯降低患者的軀體健康水平,甚至誘發(fā)肺栓塞,危及生命。當下,國內外臨床尚無治療DVT的特效手段,以預防為主。針對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圍術期予以適宜的護理干預,對降低DVT發(fā)生率具有很大現(xiàn)實意義?,F(xiàn)就此研究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選擇具有明確臨床診斷、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的70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收治時間均為2016年5月-2018年10月,排除重要臟器器質性病變、惡性腫瘤、活動性出血、精神類疾病、妊娠及哺乳期婦女。遵照隨機原則分為2組,每組均35例,對照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61-78歲,其中左下肢18例,右下肢17例。觀察組男21例,女14例,年齡60-79歲,其中左下肢20例,右下肢15例。2組患者以上資料經對比分析,具有均衡性(P>0.05)。
2 方法:對照組實施骨外科常規(guī)護理干預,包括觀察病情、病房環(huán)境管理、用藥指導及口頭健康教育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預防性護理,具體內容有:(1)疾病健康教育。待患者入院后,護士主動與患者及其家屬交流,為其講述下肢骨折相關知識,并告知他們術前、術后的注意事項,針對高齡、吸煙、體型肥胖、合并心血管疾病、下肢靜脈曲張等DVT高危群體,應詳細闡述DVT誘發(fā)因素、嚴重性等,鼓勵患者術后早期下床活動,提升患者對DVT的重視水平并積極配合治療。(2)心理護理。骨折通常是突然發(fā)生的,外加治療時間較長、老年患者對手術治療效果過度擔憂等,經常會滋生急躁、恐懼、抑郁等多種不良情緒狀態(tài),護士應積極了解患者內心的想法,掌握有效溝通的技巧,耐心向患者介紹病情,告知手術治療的必要性、安全性與有效性,緩解患者精神壓力,更主動的配合術后訓練與治療。(3)適當運動。這是促進下肢靜脈血液回流的有效措施之一。術前護士應鼓勵患者進行肢體功能鍛煉,促進下肢靜脈血液回流過程,提前預防DVT。協(xié)助患者在床上進行主、被動訓練。健側下肢屈膝支撐在床面,兩手拉住吊環(huán),抬高上身,臀部離床,每次停頓5-15秒。(4)飲食指導。指導患者飲食以低脂、高蛋白、高維生素、粗纖維為主,增加日飲水量,以減少用力排便、腹內壓增加而影響下肢靜脈血液回流的情況。囑患者戒煙,以防尼古丁刺激造成血管收縮或對血管壁結構完整性造成損傷。(5)DVT的預防與護理。①術后抬高雙下肢,使其高于心臟水平面20-30cm,促進下肢靜脈血液回流過程;屈膝15°,保證髂骨靜脈維持松弛狀態(tài)而不受壓迫;待患者麻醉清醒以后,至少每隔2小時翻身1次。②術后每隔1-2小時觀察肢體的末梢血運狀況1次,注意觀察患肢的腫脹程度、皮膚顏色、溫度、淺靜脈充盈度、足背動脈搏動強弱等。且要維持引流管通暢,觀察引流液的量、色、質,做好相關信息的記錄工作。③護士應具備嫻熟的靜脈穿刺技能,盡量1次穿刺成功,減少或規(guī)避在下肢靜脈穿刺的情況,也不要在相同位置、同一靜脈上數次穿刺,少使用或不使用對血管有刺激性的藥物。④在患者麻醉清醒前護士或家屬應被動按摩患者下肢肌肉,其在一定范圍做足踝被動運動。在患者麻醉清醒且病情相對穩(wěn)定后,護士就可以指導、監(jiān)督患者進行主動功能鍛煉,手術當天進行足背背伸、跖屈活動。術后第2天,做股四頭肌及小腿肌肉等長收縮訓練,術后1-2周應協(xié)助患者掌握正確的踝、膝關節(jié)伸屈運 動以及小腿肌肉等長收縮運動?;謴推谛枰o助使用彈力襪,其對下肢靜脈回流過程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3 觀察指標:(1)DVT的臨床診斷標準[2]。彩超診斷結果提示管腔內回聲顯著增強,沒有發(fā)現(xiàn)血流信號,加壓超管管腔無法閉壓。(2)DVT的原因分析。調查患者的一般資料,比如性別、年齡、術前下肢靜脈病變合并情況、術中失血量及術后臥床時間等。
5 結果
5.1 2組DVT發(fā)生情況比較:觀察組術前、術后10天、術后20天時分別有1例、3例、4例患者發(fā)生DVT,分別占2.9%、8.6%、11.4%;對照組以上3個時間點分別有4例、7例、9例患者發(fā)生DVT,分別占11.4%、20.0%、25.7%。對照組DVT發(fā)生率高于觀察組,差異均有較明顯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5.2 2組DVT的成因分析:在發(fā)生DVT的28例患者中,男15例(53.6%),女13例(46.4%);年齡≥65歲者24例(85.7%),術前下肢靜脈病變者19例(67.9%),術前體質量指數(BIM)>28kg/m2者21例(75.0%),切口≥9者20例(71.4%),術中失血量>500 ml者18例(64.3%)、術后臥床時間>4天者22例(78.6%)。
DVT是由血液聚集而形成的,血液凝結而形成的血栓會對患者生命安全性構成嚴重威脅,感染靜脈血液正?;亓鬟^程,很可能阻塞人體重要的血流通道,導致某些器官功能障礙。故而預防DVT是當下骨科手術治療過程中始終探究的問題[3]。特別是對于老年骨折患者而言,其自身組織器官機能衰退,血液粘稠化,外加肢體骨折限制活動,接受下肢骨折手術,對機體造成進一步損傷,此時術后DVT發(fā)生率更高。
在本次研究中,引起老年下肢骨折患者DVT的原因有年齡(≥65歲)、術前下肢靜脈病變、術前體質量指數(BIM)>28kg/m2、切口≥9cm、術中失血量>500 ml、術后臥床時間>4天。1994年WHO把BIM>25kg/m2設為“切割墊”,但其對國人適用性偏低。既往有大量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4],23.0%-26.0%的急性DTV患者伴有程度不一的下肢靜脈病變,這些新形成的血栓一般始源于原發(fā)病變的靜脈血管。手術操作與DTV之間有明顯的相關性,手術操作時間過長、術中失血量較多會導致身體血容量下降,術中侵入性操作會是對組織與血管壁結構形成一定損傷,麻醉誘導很可能導致血液流動滯緩,均會增加DVT發(fā)生的風險。術后老年患者在較長的時間內制動臥床,對DTV的發(fā)生發(fā)展具有一定促進作用。
預防性護理是最近幾年中發(fā)展的一類護理模式,為降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DTV發(fā)生的風險,其進行“對因”護理[5]。從諸多方面進行干預,結果表明,觀察組不同時間點DTV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由此可以初步得出,誘發(fā)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術后發(fā)生DVT的因素較多,臨床應予以其一定重視,積極實施預防性護理措施,降低DVT發(fā)生率,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