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信息科技學院
李可染曾多次到桂林游覽寫生,在多次寫生之后,他的作品呈現出全新的面貌。桂林山水不僅李可染山水畫風格的主要來源,也是他后期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重要題材之一。李可染通過新的生活感受,在原有筆墨技法的基礎上大膽融入新的活力元素,積極尋求新的繪畫技法。他對山水畫推陳出新的大膽探索,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李可染喜好游歷山水,曾多次游覽桂林,將當地勝景收于筆下,尤以漓江最多。李可染于1959 年、1962 年和1980 年三次到桂林寫生。1959年春與畫家顏地同赴桂林寫生,共作《畫山側影》等對景寫生的作品20 多幅。《滴江月牙山》是他在1962 年夏天與學生張步、李行簡等到桂林寫生后創(chuàng)作的作品之一;《桂林象鼻山》尺幅雖小卻大氣磅礴,極盡桂林當地山巒溫潤的氣息,堪稱20 世紀60 年代初期的一幅山水佳作。此外,還有作于1959 年的《桂林春雨》等表現桂林美景的作品。李可染在桂林的寫生可謂完全投入,與桂林山水結下了不解之緣。1962 年,他帶領中國畫系學生赴桂林寫生教學,留下了《桂林寫生教學筆錄》。1980 年他又重游故地,留下了《對山水畫研究生班談桂林寫生》的教學記錄。他的創(chuàng)作理念被其研究生學生整理出來并錄入《李可染論藝術》一書。
李可染來到桂林時,他的寫生技巧已日臻成熟,李可染稱贊璃江“奇峰萬千,水色清絕,置身其間,人間天上”。他在桂林寫生時留下許多關于寫生問題的教學講話,這成為研究李可染在桂林寫生的重要材料。
1959 年,李可染在桂林寫生后,同年9 月在北京舉辦了以“江山如此多嬌”為主題的畫展。江山如此多嬌就是歌唱祖國,而且使觀者感受到祖國山河的美麗才是山水畫家正確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那時李可染畫中出現的主要是江邊漁村、漁夫打魚的景象或農村風光等,積墨的特征不是很強,其構圖也是尊重原物如實畫出來的,因此,并沒有體現李可染山水特征的壓倒式黑色和細致結構,只是展現了自然而舒適的圖景,這是源于他想畫出美麗江山的意圖而介入的結果。
20 世紀60 年代是李可染山水藝術進一步創(chuàng)新和成熟的時期。1960 年,他提出藝術創(chuàng)造“采一煉十”的主張?!安梢粺捠备爬死羁扇镜乃囆g思想、藝術道路、創(chuàng)作態(tài)度和美學觀。采礦是艱辛的,冶煉更是要付出十倍、百倍的勞動。山水畫家跋山涉水,辛勤寫生,要不斷創(chuàng)新、實踐,從而總結經驗。這一階段代表作有《清漓風光圖》《滴江雨》,表明他的藝術造詣達到新高點。
將李可染60 年代以后的作品與原來的作品相比,可以看出他對物象的表現越來越少,越來越單純,畫面的構成元素就是一些山頭和白色瀑布以及幾間房屋和逆光的樹木,由此可見,李可染慢慢進入了自由自在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這些元素都進行了夸張的處理,表現出強烈的對比。
到了1977 年,隨著社會安定、文化開放,畫家的心情也從壓抑中解脫出來。同年,他創(chuàng)作了《漓江勝境圖》,這是他藝術創(chuàng)作的第二個里程碑。這幅作品的黑白色塊分明,最明亮的江水穿越重山,空間感極強,江水的婉轉穿插將山體微妙地連接起來,畫面給人清、秀、奇的雄渾博大之感。舟船在江面上游弋著,使畫面顯得空靈剔透。這種畫面構成是李可染后期山水畫創(chuàng)作經常運用的。從李可染早期到晚期的作品變化可以看出,畫家筆下的漓江景色不是簡單地模仿自然,而是寄予了畫家內心詩意的感受,生活的磨礪使李可染的藝術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變化。李可染真實再現了桂林山水的本質面貌和精神,他融匯當地的文化、生活氣息,帶給漓江一種前所未有的美學氣象。這個階段的作品是李可染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最能代表其藝術風格、展現其藝術特色、展示其精深造詣、顯示其藝術創(chuàng)造、反映其時代精神,以及最能印證其藝術影響與藝術成就的精品。
總體來說,李可染創(chuàng)作的桂林山水系列畫作,除在畫法上有其成功的獨創(chuàng)外,更重要的是光影效果在視覺上產生的沖擊,宏觀上的整體把握,使他的作品具有很強的震撼力,令觀賞者折服。
李可染桂林山水系列作品舍棄了很多繁雜的東西,景象變得高大而單純。朦朧的景象中透露著深邃的意境,具備了桂林山水美的特質。桂林山水獨特的藝術風貌如何融入現代生活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作為實踐者,我們要從桂林山水的人文特點與地域特色出發(fā),不僅要描摹山水的特色,也需要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山水畫的氣場和精神境界,這是展現桂林山水特色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