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應霽民 鄭志勛
移動互聯(lián)時代,短視頻、直播、視頻博客、網紅帶貨等等基于媒介特質的表現(xiàn)形式加速了傳播生態(tài)的變革,而在這全面、多元的信息推送之中,曾經起起落落的紀錄片又強勢回歸,尤其在這次武漢疫情報道中,紀錄片的表現(xiàn)可圈可點。無論是中國國際電視臺時長33分鐘的《武漢戰(zhàn)疫記》,還是新華社統(tǒng)籌60多位勇闖一線記者拍攝的時長45分鐘的《英雄之城》,以及浙江日報報業(yè)集團所屬天目新聞客戶端和紅旗出版社聯(lián)合出品的時長35分鐘的《直接隔離病房|王叔在武漢:與抗疫戰(zhàn)士同行》,抑或是央視攜手B站制作的9分鐘短紀錄片《在武漢》、梨視頻時長17分鐘的《歸期:實錄一家四代16個武漢人在異鄉(xiāng)的33天》微紀錄片,都以全面、細膩的敘事方式在這次抗疫報道中引人矚目,讓讀者和受眾真切地感受到現(xiàn)場傳遞的真實魅力。
以短視頻、視頻博客等為主體的傳播生態(tài)正日益改變著人們的閱讀習慣和對新聞、信息和生活內容的接受方式。隨著人工智能、5G傳輸和大數(shù)據(jù)的廣泛運用,移動互聯(lián)技術的不斷更新迭代,這種用戶生成內容(UGC)的手段也越來越多地和專業(yè)生產內容(PGC)緊密結合,架構起專業(yè)用戶生產內容(PGUC)的橋梁,演繹為紀錄片內容生產制作的一種新的模式,也讓傳播生態(tài)更加豐富和多元。
在這次應對疫情的報道中,紀錄片導演秦曉宇以網絡征集的方式,邀請?zhí)炷虾1钡钠胀ㄈ藶橹鲃?chuàng)者,通過拍攝2月9日這一天他們的真實生活片段,來記載疫情下吾國吾民的悲歡離合,并最終剪輯形成《余生一日》,以此構成一篇中國人的影像日記。該紀錄片征集到3000多份拍攝素材,有近5000人參與創(chuàng)作。這些素材中既有普通百姓的居家生活,也有城市的景觀空鏡,還有直接展示抗擊疫情前線的畫面,比如飛機夜間降落緊急調運物資、各地醫(yī)務工作者奔赴一線、武漢方艙醫(yī)院實拍等等。《余生一日》目前已在優(yōu)酷免費播出。
事發(fā)突然,很多紀錄幾乎都是倉促決定的,來不及精心策劃。武漢一名影視工作者,從1月23日開始,堅持拍攝《武漢日記2020》,向公眾展示武漢人的生活。在他的鏡頭下,昔日熱鬧的城市籠罩在一片寂靜中,但城里的人們努力生活,與病毒做斗爭。紀錄片里有艱難困苦,更有溫暖感動。這一幕幕令人難忘:70多歲的老漢用手推車接老伴離開醫(yī)院回家;愛心店主免費為醫(yī)院送早餐;在武漢待了7年的外國志愿者說:“我樂意這么做,因為我住在這里。”或許這些作品略顯粗糙,但紀錄片所呈現(xiàn)的真實與真摯足以讓人感佩。當一位醫(yī)生講“說不害怕是假的”,我們明白醫(yī)生也是你我一樣的肉體凡胎,但他或她還是走進病房救治患者;當一位患者說“我一定要活著出去”,我們看見了頑強的生命之光……正是有賴于記錄者的親力親為,才使讀者和用戶在疫情防控的危急關頭“目擊者道存”,如臨其境、如聞其聲,進入到“省不能至,心至也”的視覺體驗場景。[1]
在這次抗疫報道中,梨視頻制作了數(shù)十部微紀錄片,客觀冷靜的視角,充滿人文情懷的紀實,為全國戰(zhàn)“疫”留下寶貴影像資料。點擊率和轉發(fā)率都不俗的《90而立》由10個抗疫前線的“90后”故事組成合集,記錄不同行業(yè)、不同性格的年輕人面對重負時的擔當,用行動說明“17年前的非典,全世界守護‘90后’,2020年的今天,換‘90后’守護這個世界”?!冻σ沟闹袊痹\室》橫跨多個地域,同時記錄除夕夜13家醫(yī)院燈火通明的急癥室,數(shù)千醫(yī)護冒著感染風險,篩查診斷就醫(yī)病例;《百年漢口站的封城30天》記錄自1月23日起,武漢封城,百年火車站——漢口站關閉進站通道。曾經人潮涌動的車站變得空曠安靜,但這里仍是醫(yī)護人員、防疫物資進入武漢的重要城市通道。梨視頻記錄了30天里,在安靜的車站各崗位工作人員忙碌的身影。時長17分鐘的《歸期:實錄一家四代16個武漢人在異鄉(xiāng)的33天》微紀錄片,時間跨度長達一個月,講述了武漢人張燕妮和家人滯留湖南,歸期一延再延的心路歷程。好友去世的噩耗、經濟壓力、復工的焦慮、回漢繁瑣的手續(xù)……這些讓他們一次次陷入低谷,最終他們決定:再難,也要回家。17分鐘的時長,刷新了梨視頻過往同類產品的時長紀錄。[2]
移動而又碎片化的閱讀場景、短平快的信息獲取,使得短視頻、視頻博客、VR全景已經超越傳統(tǒng)媒體以文字、圖片、影像為主的信息發(fā)布方式,成為傳統(tǒng)媒體和商業(yè)平臺客戶端贏得受眾和獲取流量的標配,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胎孕育成一種嶄新的、垂直的、獨立的新媒體樣式。同時得益于受眾喜歡嘗試新的更好的閱讀體驗這樣的需求,有趣有味、有內容、有情節(jié)的微紀錄片,著力宏大敘事、細節(jié)描敘和人文、法治以及科學精神思考的紀錄片,也在彈幕、互動、評論、留言和分享等這些新的傳播生態(tài)樣式中贏得媒體、傳播者和受眾的青睞。
2月26日,國內第一部深度呈現(xiàn)武漢“戰(zhàn)疫”的系列紀錄片《在武漢》在B站上線,播放量迅速突破200萬,網友打出9.9分高分?!懊癜锱c,念茲在茲”?!对谖錆h》是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指導,央視新聞、bilibili網站與FIGURE聯(lián)合出品的8集抗擊疫情紀錄片,通過講述非常時期武漢各類人群的生活和故事,展現(xiàn)各崗位工作人員以及病患、醫(yī)護工作者在這場疫情中的愛與痛、得與失、悵惘與期望,用積極向上的人生故事帶給觀眾溫暖和力量。[3]
與此同時,截至3月9日,由中國國際電視臺推出的時長33分鐘的英語新聞紀錄片《武漢戰(zhàn)疫紀》,視頻觀看量已經突破2000萬,其中,海外觀看量高達500萬。這部紀錄片成了全球網友了解中國“抗疫”真實情況的一扇窗。這部新聞紀錄片通過對過去一個多月重要時間節(jié)點的梳理,用海外受眾熟悉的語態(tài),用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真實記錄了武漢的“抗疫”過程,為海外觀眾展示了他們知之甚少的“抗疫”中的武漢。該片總導演葛云飛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GTN英語頻道記者,2月4日,他作為臺里第4批增援記者,從廣州自駕抵達武漢?!段錆h戰(zhàn)疫紀》制作完成后,2月28日率先在中國國際電視臺英語頻道播出,同時通過平臺各海外社交平臺賬號全網推送。美國廣播公司(ABC)、英國Channel4電視臺、法國TV5MONDE電視臺、意大利TGCOM24電視臺、加拿大廣播公司、日本朝日電視臺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主流媒體都對《武漢戰(zhàn)疫紀》進行了轉播。[4]
3月26日正式上線、片長45分鐘的首部武漢戰(zhàn)疫全景紀錄片《英雄之城》,是新華社傾力打造的,60多位記者用鏡頭真實記錄了武漢戰(zhàn)“疫”兩個月的重要歷史時刻,以及眾多凡人英雄的溫情大義。還有《冬去春歸》《第一線》《一路向鄂云紀實》《武漢:我的戰(zhàn)“疫”日記》《武漢!武漢!》等,都以不同的視角展現(xiàn)了全民抗擊疫情的故事。[5]
自紀錄片這一視覺形式產生以來,似乎一直是電影業(yè)和電視等大眾傳播媒體的強項和專利。尤其在“一帶一路”報道中,除了不少精彩紛呈的短視頻和以西漢中華文化元素制作的一些喜聞樂見的動畫短片之外,給我們印象最深的當屬央視聯(lián)合有關方面傾力打造的十集大型人文紀錄片《河西走廊》,每集50分鐘,從“使者”“通道”“驛站”“根脈”“造像”“絲路”“敦煌”“會盟”“蒼生”“寶藏”多個層面詮釋了這一重大國際合作倡議背后所蘊藏的深厚的人文歷史積淀。這部大型紀錄片在騰訊等多個新媒體平臺播出并引發(fā)用戶熱烈互動,收獲數(shù)百萬條彈幕,讓人眼前一亮。
隨著媒體融合的不斷深化,國內外各大報業(yè)集團投入重金打造的新媒體平臺在設備、技術、人才方面日臻完善,創(chuàng)作攝制時長較長的紀錄片的條件已經完全成熟和具備,關鍵是如何利用自身的內容生產優(yōu)勢,揚長避短,走出一條紀錄片生產、制作和傳播的新路子。在這方面,國內外各大報業(yè)集團已有初步涉獵。國外有紐約時報傾力打造并獲得普利策新聞獎的紀錄片《雪崩》。國內的嘗試雖然沒有這么影響深遠,但揚州日報報業(yè)集團以自己獨特的視角拍攝的紀錄片《揚州非遺》在弘揚鄉(xiāng)土文化的記憶和傳承上邁出了踏實的一步。浙江日報報業(yè)集團所屬的浙江浙法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擁有大量的先進設備——8K攝像機、蔡司CP鏡頭組、大疆斯坦尼康、大疆悟2航拍器、蘋果工作站、強氧調色臺等攝制器材。自2019年6月25日成立至今,已制作微電影60余部,日前拍攝的人物紀錄片《圓夢——“新中國跟蹤攝影第一人”徐永輝》在多個新媒體平臺播出后,引起較大反響。
2019年7月6日,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在阿塞拜疆舉行的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世界遺產大會)申遺成功,持續(xù)跟蹤采訪了8年之久的浙江日報報業(yè)集團錢江晚報記者馬黎有幸見證了這一歷史性時刻,并把她多年的觀察和記錄,寫進了浙江省文物局牽頭、浙江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的“良渚文明系列叢書”之中,這本約10萬字的專著名為《一小鏟和五千年——考古記者眼中的良渚》。馬黎還于2019年年初,應約擔任浙江廣電集團三集紀錄片《良渚》的主要撰稿人,用紀錄片式的語言,可視化的描述,向普通人展現(xiàn)良渚王國五千年的文明盛景。良渚申遺成功當晚,紀錄片在浙江衛(wèi)視播出,獲得了一致好評。
自2018年8月6日起,錢江晚報和淳安縣委縣政府聯(lián)合推出“新安何處”大型文化系列報道?!靶掳埠翁帯贝笮臀幕盗袌蟮雷允灼缎掳埠翁帯钒l(fā)軔至11月5日末篇《水運繁華》收官,累計刊發(fā)了36篇狀物敘事、文采斐然的佳作,其后錢江晚報相繼推出的《浙東唐詩之路·人文紀行》《遇見吳越國》《遇見青山湖》和《江南文化》等對浙江尤其是杭州產生深刻影響的“吳越文化”大型系列文化報道,無疑是主流媒體對區(qū)域文化深層報道和宏大敘事的一種當代解讀和探尋。這些報道,只要稍加演繹和概括,就會給紀錄片的制作打下堅實的傳播基礎。
由此觀之,在媒體融合的今天,報業(yè)集團為紀錄片的“浴火重生”添磚加瓦,已是“萬事俱備”,只欠決心和情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