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爽 陳陽
18年來,陳柏根先后創(chuàng)辦了江西省石城縣實驗學校、遂川博雅學校等6所民辦學校,這些學校都成為當地炙手可熱的名校。
在不少學校“唯分數、唯升學率”的片面教育質量觀的籠罩下,陳柏根于十幾年前就開始醞釀一場教育的變革——將科學的素質教育進行到底。陳柏根認為:在教育充塞著短視和功利的今天,太需要呼喚真正回歸“人”的教育——這種教育直指學生一生平衡、和諧、可持續(xù)的發(fā)展,不能用犧牲學生身心健康為代價博取“名?!钡墓猸h(huán),也不能為迎合世俗的審視而把教育異化為一種缺失人文關懷的“馴化”,把學校變成情感流失的“沙漠”。當然,在陳柏根看來,辦好理想的教育,僅有教育情懷遠遠不夠,還需要科學的教育方法。
教育是一場馬拉松,漫長而艱辛。他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經歷碰壁后還能否保有初心?學校如何突出重圍、成為當地民辦教育的領航者?對孩子教育傷透腦筋、喪失信心的家長,為何說“博雅學校改變了孩子一生”?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不是對立面”
提及陳柏根的素質教育理念實踐,還得從他的從教經歷談起。
1987年,陳柏根從中等師范學校畢業(yè)后被分到江西省贛州市石城縣的一所鄉(xiāng)村完全小學擔任語文教師,在這所教師教學都用方言的小學里,陳柏根是唯一操著流利普通話的師范學校畢業(yè)的教師。因為教學業(yè)績突出,他從普通任課教師一路成長為教導主任、副校長、校長。就任校長后,村完小在他的帶領下,教學成績遠超當時區(qū)域最好的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很快,陳柏根被提拔為鄉(xiāng)教辦主任。
2002年,陳柏根聽到在廣東省揭陽市務工的農民工感嘆“公立學校太難進”,為孩子“讀書難”而發(fā)愁,隨之萌生了創(chuàng)辦打工子弟學校,讓更多孩子有學上、上好學的想法。可是,辦學資金從哪里來呢?正當他惆悵時,附近一所學校要搬遷到城里,舊校舍將被廢棄。他多方打聽辦學流程,找親戚朋友借來10余萬元,又貸款10萬元,總算湊夠學校啟動資金——租校舍、粉刷墻壁、購買新的課桌椅、維修籃球架……
辦學伊始,學校招聘了7名應屆師范畢業(yè)生任教師,并從原來學校引進4位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招收的300多個打工子弟成為新學校的第一批學生。陳柏根利用暑假,給全體教師做崗前培訓??v使設施簡陋、校舍破舊、師資緊張,陳柏根仍然積極想辦法豐富學校課程,在開設語文、數學、英語、音樂、體育、美術課之外,發(fā)動教師利用自身特長教孩子們剪紙、舞蹈、書法等。每逢元旦,學校還要舉辦盛大的晚會。這所打工子弟學校逐漸辦得有聲有色,經過很多家長口口相傳,知名度提高,生源越來越多。
從辦學第三年開始,學校以每年增加一個校區(qū)的規(guī)模擴大,陳柏根接連辦了4所學校,在校學生達到4000多人,成為當地最有名的打工子弟學校,他也因此被評為“揭陽市優(yōu)秀民辦教育工作者”。陳柏根說:“在當時特定的社會背景下,這所學校的創(chuàng)辦在解決流動兒童‘上學難問題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為進城農民工子女提供了受教育的機會。”從該校走出的學生,不乏考上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知名學府之人。
早年的辦學實踐,為陳柏根辦理想中的素質教育積累了經驗。2009年,陳柏根決定回到老家江西省贛州市石城縣開辦民辦學?!强h實驗小學,提出“品德和習慣相輔相成,智商和情商同步開發(fā),身體和心理相提并重,學業(yè)和特長相得益彰”的辦學理念。
當時,課堂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方法落后。比如,語文作文教學,有的教師不會講評作文,僅讓學生機械地背誦范文。鑒于此,陳柏根就給語文教師上公開課。平日里,只要語文教師前一天把“難上的課”告訴陳柏根,他都會精心備課,于次日給教師上示范課。
此外,他在贛州率先開始才藝課“走班選課”的探索。學校的每個學生都必須選學一門才藝,聲樂、管樂、弦樂、中國舞、拉丁舞、武術、跆拳道、象棋、圍棋、朗誦、曲藝……30多門豐富多樣的課程供學生選擇。學校每周安排2—6個課時的課程,由專業(yè)教師進行科學系統(tǒng)的才藝教學,讓每一個學生的特長得到充分發(fā)展。
2010年,石城縣實驗小學第一屆畢業(yè)生畢業(yè)考試獲得全縣第一名。學生家長欣喜不已,學校問卷調查顯示:超過90%的家長提議學校能夠繼續(xù)辦初中。陳柏根備受鼓舞,隨即向教育局申請籌辦初中,并將“石城縣實驗小學”更名為“石城縣實驗學?!?。
然而,經過短暫籌備,初中部創(chuàng)建后,只有不到60%的學生選擇留在該校就讀,一些家長猶豫:新辦初中,沒有辦學成果,能否辦得好?其中,很多當初提議學校辦初中部的家長經過深思熟慮,最終還是選擇讓孩子去當地辦學最好的石城縣第二中學就讀。甚至有些孩子讀初一沒兩個月,家長因對學校的辦學質量持懷疑態(tài)度,中途將孩子轉學到縣重點初中。
面對生源質量低下的現狀,陳柏根知道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獲得老百姓認可的唯一方法。但即使在教學任務最重、壓力最大的時候,他也沒有放松對學生才藝的培養(yǎng)。學生結束一天忙碌緊張的學習后,可以自主選擇到才藝教室上興趣課,盡情釋放自我。
三年后,陳柏根帶領學校全體教師給家長們交上了一份滿意答卷——學校各項成績均名列全縣第一,遠超縣重點初中,成為當地老百姓眼里的“牛?!?,一時間“一位難求”,先后獲得全國先進民辦學校、江西省課堂高效性基地學校、江西省素質教育示范學校、江西省家校共育示范學校、贛州教學質量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石城縣實驗學校的成功,讓陳柏根更加篤定:“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從來不是對立面,‘應試是展現學生文化素質的一種載體,沒有‘應試的素質教育是殘缺的,僅有‘應試不是素質教育。兩者可以并駕齊驅,大放異彩?!?/p>
在困境中找尋學校發(fā)展道路
為了讓石城縣實驗學校的成功辦學模式輻射到更多區(qū)域,2014年8月,陳柏根籌資1.2億元,在江西省遂川縣一塊100畝的土地上創(chuàng)辦了江西省遂川博雅學校。未曾想到的是,這所學校的辦學之路并不順暢。
當地不少公立小學,一年級小學生作業(yè)做到晚上十一點半,學生讀到六年級,考試題目越出越難,試卷難度堪比初中學業(yè)考試,可學生依然能考90分??吹叫W生學習如此辛苦,陳柏根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說:“童年本是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年齡,孩子們幼兒園時眼神清澈明亮,進入小學,掙扎在茫茫題海中,眼神變得木訥憂郁、黯然失色。這種教育現狀必須改變,小學教育當是豐富多彩、生趣盎然的樣態(tài),教育要讓學生享受幸福的童年,給孩子奠定堅實的起步?!?/p>
強教必先強師。為了夯實教師隊伍,博雅學校廣泛吸納優(yōu)秀教師。一是縣內的省、市、縣級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二是面向全國招聘部分特別優(yōu)秀的知名學科教師;三是在重點本科院校中擇優(yōu)招錄音樂、體育、美術、播音主持、戲劇表演等專任教師,每位教師均經過學科專業(yè)能力測試與授課能力測評考核。
學校除了按新課程標準開齊科目、開足課時外,還把課外閱讀、書法、國學、社會實踐、信息技術、吟誦等課程納入教學。每學期開展一個大型主題活動,比如:“春之色”書畫節(jié)、“夏之聲”藝術節(jié)、“秋之韻”讀書節(jié)、“冬之夢”運動節(jié),鼓勵學生做小發(fā)明、小制作,引導學生廣泛閱讀課外書,寫書評、寫影評、表演課本劇……陳柏根說:“學生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陶冶情操,身心得以健康發(fā)展。”
大多數學生在文化課學習之余,都能根據學校開設的才藝課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但也有少數學生對所有學科都提不起興趣,教師煞費苦心,可收效甚微。陳柏根開始思考:這些“沒有興趣特長”的孩子怎么辦?偶然一次,陳柏根看世界吉尼斯大賽時獲得啟發(fā)——為何不舉辦校園吉尼斯大賽激發(fā)更多孩子的興趣呢?
在他的帶領下,學校成立了校園吉尼斯辦公室,學生的熱情頓時被點燃。各種“獨門絕技者”在學校舞臺上嶄露頭角:17秒“六位復原”魔方;一分鐘快速識別150個汽車標識;一分鐘背誦100多條歇后語;持續(xù)“金雞獨立”80分鐘;一分鐘吹爆20個氣球……目前,博雅學校校園吉尼斯申報紀錄已多達200個單項。
學校里的活動風生水起,時有孩子們的歡聲笑語,校園外的質疑聲也隨之而來:“學??偸钦@些‘花招,孩子學習成績怎么提高?”
很多個夜晚,陳柏根輾轉反側,夜不能寐,時常感到一種強烈的挫敗感。他像一個老中醫(yī)不斷地“望聞問切”,跟很多專家校長反復辨證,試圖找到“病根”,開出“良方”。一年間,他先后走訪全國幾十所名校,與辦學者深入探討交流,沉入學校管理、教學一線,汲取先進的教育經驗。有時候,為了約見教育專家答疑解惑,他甚至乘坐飛機不遠萬里去求教拜訪,然后再當天返回。
他痛定思痛,直面學校發(fā)展的問題——
第一,期望過高,帶來教師的無望。學校成立初就想組建一支所向披靡的教師團隊,提出了很多不切實際的要求和期望,同時,為了迅速提升教師的專業(yè)化水平,請了大量專家進校園,教師“消化不良”。第二,過度撒手,導致工作的無序。學校董事會沒有做出科學規(guī)范、切合實際的三年規(guī)劃,也沒有督促和審核學校學期工作計劃,導致辦學理念難以真正落地。第三,心態(tài)過急,帶來教師的無奈。欲速則不達,由于學校發(fā)展速度緩慢而心急如焚,于是看到其他學校的長處都想學,不斷地推出各種“特色”,開展各種評比,召開各類會議,上傳各項材料,還總是與石城縣實驗學校相比,妄想把他們多年的業(yè)績一下子做出來,導致教師疲于應付。
找準病癥后,陳柏根給學校發(fā)展開出“藥方”:課程表、時間表科學瘦身;學校活動瘦身,各部門組織的活動必須經過行政會審批,讓校園常態(tài)為微波粼粼的平靜安謐、活動時又有波瀾壯闊的激情澎湃;文山會海瘦身,取消流于形式的材料上交,日常工作的文字、圖片、視頻上傳……
博雅學校定位準了,思路清了,人心齊了,學校發(fā)展迎來了轉機。近幾年,博雅學校被越來越多的當地老百姓認可,學校不但素質教育碩果累累,教學質量也名列全縣前茅,連續(xù)多年被縣教育局評為教育質量先進單位。
為“問題學生”照亮成長的路
陳柏根把“微笑、自信、激情”定義為學校學生的三張必備“名片”。他通過大量的實踐觀察、調研分析發(fā)現:大多數學生學習成績難以突破,原因在于缺乏成功體驗,學習動力不足,喪失學習信心。他堅信“成功是成功之母,反思是成功之父”。
在當地“搶跑”成風的應試教育競爭環(huán)境下,大力提倡辦科學的素質教育的陳柏根顯得有些“格格不入”。陳柏根日漸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堅持的教育方向沒有錯,在教育理念落實的方法上還需因校制宜。“與公立重點中學相比,博雅學校的生源不是拔尖的,但是教育要從最后一名學生抓起,倘若‘毀了一個孩子,就‘毀了一個家庭。教育不是短跑,素質教育的效果并非一朝一夕、立竿見影的,必須沉住氣,承擔起教育的社會責任,既要為滿足學生、家長當下的實際需求提供切實的幫助,更要著眼學生一生的發(fā)展?!?/p>
學生小林的父親不務正業(yè)、經常尋釁鬧事,身陷牢獄,不良的家庭環(huán)境,讓他無心學習,整天泡在網吧,沉溺于各種網絡游戲。他初一進校時語文、數學、外語三科總成績僅100分,他的姑父為此頭疼不已,將他轉學到博雅學校就讀。
博雅學校的教師不斷挖掘小林的興趣愛好,漸漸發(fā)現小林乒乓球打得特別出色,就時??滟澦骸按蚱古仪蛐枰帧⒀邸⒛X極好的協調性,你打得這么好,說明你很聰明。”在老師的一次次鼓勵下,小林先后參加市級、省級運動會,取得優(yōu)異成績,從此變得自信,文化課成績提升到490多分,后來進入江西省體校繼續(xù)進行專業(yè)訓練。
陳柏根認為,學校要提高教學質量,“三大法則”不可或缺——內因驅動法則、考試模型法則、模擬訓練量法則。首先,要讓學生從“要我學”到“我要學”,掃除學習的心理障礙;其次要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考點,掃除知識盲區(qū),掌握重點、難點;最后,必須對考綱內的各種題型強化專項訓練。“學生考試丟分,一般就是錯題、難題兩大類,錯題即平時上課聽懂了,但是熟練度不夠,而難題是因為對知識點的理解存在思維障礙?!标惏馗f道,“解決難題,通常有六大步驟——1.反復咀嚼書本知識;2.結合習題答案融會貫通地思考,看看自己能否明白;3.找同伴相互討論;4.組建學習小組討論;5.請教老師答疑解惑;6.把自己弄懂的題目講給同學聽。”
小文在平時單元測試中常??嘉辶郑遣簧賹W生眼里的“差生”。為了幫助他提高學習成績,任課教師在每次單元測試后都會對小文進行精細化輔導,為他剖析學習中的難點,幫助他及時掌握知識點。一次單元測試后,老師拿著試卷走進教室,把小文請上講臺,問全班同學:“你們猜猜他考了多少分?”學生七嘴八舌地喊“50分”“60分”……老師搖搖頭說:“小文考了89分,請同學們把熱烈的掌聲送給他!”剎那間,教室里掌聲陣陣,小文激動的淚水“嘩”地一下涌出來……
博雅學校的學生多為留守兒童,很多孩子長期見不到父母,親子關系疏遠,心理問題突出。以前,學校召集家長開家長會到會率僅有40%,來的都是爺爺奶奶,教師與其溝通孩子學習情況,老人們大都聽不懂?,F在,學校采取“一對一”的方式,直接與家長預約見面時間或者網絡視頻在線溝通,大大提升了家長會的實效。與一些教師向家長“告狀”的家長會不同,博雅學校的教師總會發(fā)現孩子的閃光點,以拍視頻、拍圖片的方式反饋給家長,積極與家長探討幫助孩子成長的最優(yōu)方案。
陳柏根說:“學習的事情,更多需要教師專業(yè)化的輔導,不應該把教孩子學習的責任轉嫁給家長,家長要盡可能多地陪伴孩子,了解孩子思想動態(tài),引導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會孩子做人、做事?!?/p>
每天保證8個小時的睡眠、2個小時的運動量,培養(yǎng)1種業(yè)余愛好,是陳柏根對學生的要求,他希望:“通過在博雅學校的學習,這些留守兒童不再留在被遺忘的角落,教育的關懷將滋養(yǎng)每一位孩子的心靈,他們都能展現生命的豐富性和主動性,都有屬于個體生命的發(fā)展空間。我們希望從這里走出校門的孩子們,都能抬著頭,以一種闊大和豪放的姿態(tài)走得更遠?!?/p>
行走在民辦教育路上,陳柏根努力在現實的教育大環(huán)境中,用智慧精心呵護孩子們的成長,用理想支撐起一片信念的天空,抑制住浮躁,留住一份清醒,歷經實踐的沖刷與考驗,在適應社會需求基礎上實現對現實教育的不斷超越。陳柏根說:“辦科學的素質教育,讓更多的孩子進步,讓更多的家庭受益,是我一生的追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