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娜
摘要:通過運用CiteSpace文獻計量學軟件,對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核心期刊、CSSCI及碩博論文收錄的1999—2019年有關播音與主持藝術研究的482篇文獻進行可視化處理,本文以科學知識圖譜方式對播音與主持藝術研究的關鍵詞共現、研究機構共現等進行分析,力圖呈現我國播音與主持藝術研究的發(fā)展脈絡、熱點與趨勢,探尋播音與主持藝術研究的盲點和可開發(fā)拓展的研究空間,為相關學者對我國播音與主持藝術進行理論或應用研究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播音與主持藝術 CiteSpace 知識圖譜
播音與主持藝術是專業(yè)性和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是我國廣播電視事業(yè)發(fā)展過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較為全面、清晰、準確地把握我國播音與主持藝術的發(fā)展現狀,對加強我國播音與主持藝術學科建設以及拓寬播音與主持藝術的研究視角至關重要。本文以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收錄1999—2019年間發(fā)表的我國播音與主持藝術研究的相關文獻為數據源,通過CiteSpace軟件繪制科學知識圖譜,系統(tǒng)梳理國內二十年來播音與主持藝術研究的發(fā)展脈絡、熱點與趨勢。
一、數據來源與研究工具
本研究選擇CNKI數據庫中的核心期刊、CSSCI以及博碩論文作為數據來源類別,以“播音主持”“播音主持藝術”“播音與主持”“播音與主持藝術”為主題進行精確檢索,共獲得有效文獻總量為482篇,其中期刊論文381篇、碩博論文101篇,時間跨度為1999—2019年,檢索時間為2020年1月30日。每篇文獻都包含標題、作者、摘要、關鍵詞、機構及來源等信息。
本文采用CiteSpace可視化計量學軟件對所獲有效文獻進行分析,CiteSpace是由美國華裔學者陳超美團隊研發(fā)的一款可視化軟件,可以通過引文網絡分析,探尋學科領域演化的關鍵路徑,找出關鍵文獻(即知識拐點)、分析潛在動力機制并預測學科發(fā)展前沿。本研究所使用的是CiteSpace 5.5 R2版本,將482篇文章按要求格式導出,通過轉碼形成播音與主持藝術研究的樣本數據庫;在參數上將時間跨度設置為1999—2019年,時間切片設為1年,其余參數根據具體需要對節(jié)點類型、強度等進行相應設置。
二、播音與主持藝術研究概況
將檢索獲得的1999—2019年播音與主持藝術研究的482篇文獻,利用CiteSpace軟件進行進一步分析,可以更為清晰地看到研究文獻的數量分布及主要的研究機構。
1.研究文獻數量分布。如圖1所示,在期刊論文方面,有關播音與主持藝術的文獻在2005—2013年間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2008—2013年最為明顯,2013年達到最高峰的45篇,這與媒介環(huán)境的變化及國家方針政策有直接關系——2013年是新舊媒體競合、跨界資源聚合、行業(yè)內橫向整合的媒介轉型關鍵年,所以引起研究者的特別關注。2014—2019年發(fā)文量相對穩(wěn)定,年均發(fā)文數量為25篇。碩博論文方面,2007—2012年文獻數量上升明顯,2013—2016年文獻數量呈現下降趨勢,之后呈波浪式分布,略顯不穩(wěn)定。
2.主要研究機構。在CiteSpace軟件中將機構作為分析單元,把時間切片設置為1、閾值設置為50,經程序運行得到研究機構圖譜。如圖2所示,我國播音與主持藝術領域的研究機構以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和浙江傳媒學院播音主持藝術學院為主,其余大多是國內開設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yè)的高校和廣播電視相關媒體機構,如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南昌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以及中央電視臺等。國內高校研究機構較為分散,合作研究較少。
三、播音與主持藝術研究熱點與趨勢
在播音與主持藝術研究的文獻中,關鍵詞反復出現的次數越多、頻率越高則說明它就是該領域的研究熱點。運用CiteSpace軟件將關鍵詞作為分析單元,時間切片設置為1,閾值設置為50,經過程序運行共形成節(jié)點81個、連線98條,網絡密度為0.0302,最終形成了關鍵詞共現圖譜。
如圖3所示,節(jié)點圓形的直徑大小代表關鍵詞出現的頻率次數,直徑越大說明出現頻次越高,關鍵詞字體的大小則代表其重要程度的不同,字體越大說明其重要性和中心性越強。
對于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可以通過關鍵詞出現的頻次及突現程度等方面進行判斷。運用CiteSpace軟件對播音與主持藝術領域研究文獻中所有關鍵詞出現的頻次進行統(tǒng)計(見表1)。
如表1和圖3所示,“播音主持、主持人、播音員、播音主持藝術、人才培養(yǎng)”為出現頻次較高的詞語,是該領域的研究熱點。播音與主持藝術研究始終同媒介技術的變革密切相連,所以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媒介融合”“人工智能”等也成為研究者關注的重點。
使用CiteSpace的“Time Zone View”功能繪制1999—2019年播音與主持藝術研究的熱點時區(qū)圖譜,可以看出該領域在不同時期出現頻率較高、增長較快的關鍵詞;通過對關鍵詞和合并后的聚類標識詞語進行總結歸納,能夠概括出1999—2019年我國播音與主持藝術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
1.播音與主持藝術主體研究。如圖4,“播音員”“主持人”“節(jié)目主持人”的節(jié)點大小可以看出,播音與主持藝術的創(chuàng)作主體是相關研究的主要內容,圍繞主體研究出現了“副語言”“語言藝術”“影響力”等詞。通過精讀相關文獻,該研究主要關注播音員主持人的素質與能力方面。
2004年12月,原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公布了《中國廣播電視播音員主持人職業(yè)道德準則》,倡導播音員主持人具有良好的職業(yè)精神和職業(yè)道德,要規(guī)范自己的職業(yè)行為。在能力方面,相關研究探討了播音員主持人的語言能力,包括有聲語言、副語言及語言規(guī)范等;謝倫浩、楊多發(fā)現“播音主持副語言在主持傳播中輔助有聲語言進行表達,但又不完全依賴于有聲語言”,提出副語言有著巨大的豐富性與差異性。在語言規(guī)范方面,高國慶總結了播音員主持人語言使用的不規(guī)范問題,主要表現為“放棄標準——港臺化;視野狹隘——方言化;崇洋媚外——洋涇浜化。”
2.相關大賽及代表人物研究。如圖4和表1出現的“大賽”這個關鍵詞,與其相關聯的關鍵詞有“選手”“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等,這些研究均與中央電視臺舉辦的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大賽有關——截至2020年2月,共舉辦7屆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大賽,其中以2004年“廈新杯”主持人大賽研究成果居多,主要討論了選手“偽交流”“形體”等問題。
柴璠發(fā)現在主持人大賽訪談環(huán)節(jié)選手出現了“偽交流”現象,“集中表現就是‘表演訪談”;吳潔茹針對主持人的形體問題談到“選手們應將自己的特點自然流露,而不是憑空編造或生搬硬套?!蓖ㄟ^精讀文獻,發(fā)現對播音主持領域代表人物的研究,例如對張頌、羅京、趙忠祥、敬一丹等人的研究,也成為相關研究者的研究對象,希望通過對代表人物的研究得出啟示,以便對其他播音員主持人有一定的啟迪作用。
3.專業(yè)發(fā)展與人才培養(yǎng)研究。如圖4和表1,可以發(fā)現“人才培養(yǎng)”這個關鍵詞都赫然在列,并出現了相關的“培養(yǎng)模式”“學科建設”等關鍵詞,這些關鍵詞還與“融媒體”“人工智能”等關鍵詞存在關聯,反映了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yè)發(fā)展和人才培養(yǎng)理念的變遷。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播音主持學科發(fā)展的研究一直在探索中不斷前行,走過了一條從傳統(tǒng)媒體到新媒體再到媒介融合的道路。彭雨晴、劉玉萍提出媒介融合時代的播音主持人才培養(yǎng)要“注重學生互聯網思維,突出人才個性化”,謝曉旻、林小玨則建議播音主持的教學和研究可以采用“人工智能+播音主持”的思路?!叭瞬排囵B(yǎng)”一直備受研究者的青睞,只有跟上傳播媒介發(fā)展的步伐才能培養(yǎng)出行業(yè)發(fā)展所需要的人才。
4.媒介技術變革的影響研究。播音與主持藝術的發(fā)展與媒介技術密切相連,技術的更迭必然引起傳播形式的變化。如圖3所示,“人工智能”“媒介融合”“電視”“電信”等關鍵詞都和媒介技術息息相關,并記錄了播音與主持藝術因技術發(fā)展而發(fā)生的改變。
互聯網的普及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推廣使用,對播音與主持行業(y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研究者探討了融媒時代人工智能環(huán)境下主持人職能重構、播音主持融合創(chuàng)新、播音員主持人的轉型發(fā)展等問題。例如,趙廣遠、田力發(fā)現“AI主播與真人主播在信息傳播、文稿表達、情緒傳遞和受眾感知等層次各有優(yōu)長,對于人工智能技術而言,播音主持的人文傳播、情感傳播、互動傳播仍具有不可替代性”。一系列新興的技術手段和傳播方式,為播音與主持藝術的發(fā)展帶來了巨大的創(chuàng)新空間。
四、研究不足與展望
運用CiteSpace軟件對我國播音與主持藝術領域的研究文獻進行分析,發(fā)現該領域的研究還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從研究整體現狀而言,近年在權威期刊發(fā)文數量相對穩(wěn)定但整體數量不高,研究機構以高校為主力軍,媒體機構研究成果較少;其次,從研究領域和主題來看,針對專業(yè)發(fā)展與人才培養(yǎng)的研究居多,研究范圍相對較窄、深度不夠,缺乏創(chuàng)新理論和交叉學科研究;最后,從研究的前沿趨勢來看,從2013年開始朝向媒介融合、新媒體、人工智能等方面轉變,但還處于探索發(fā)現階段,相對成熟的理論暫未形成。
對相關研究的知識圖譜進行解讀以及對關鍵研究文獻進行分析后發(fā)現,播音與主持藝術領域的研究貫穿于廣播電視事業(yè)發(fā)展的不同歷史時期,研究者對該領域的研究進程也隨著媒介環(huán)境的變化而不斷發(fā)生改變。雖然學界對于播音與主持藝術領域的研究成果在具體的實踐中起到了一定的規(guī)范、引領、助推作用,但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更需吸收和借鑒來自不同學科的理論,從跨學科的視角去探討該領域出現的新問題:通過轉變舊有思維模式、更新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不斷培養(yǎng)適合不同媒介需求的人才,在變化迅速的媒介生態(tài)中持續(xù)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通過跨學科融合研究、構建“學術共同體”,有助于跨學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形成認同、產生共識,共同探索,推進發(fā)展;通過科學使用研究方法、多元呈現研究成果,播音與主持藝術領域的研究不能只依靠主觀的經驗總結,還需要從其他學科汲取更為豐富的研究方法和理論去探尋創(chuàng)新。
通過對二十年來播音與主持藝術領域的研究文獻進行計量與可視化分析,基本厘清了研究的發(fā)展歷程;借助文獻數量分布圖、研究機構以及關鍵詞的共現圖,清楚呈現了當前研究的熱點與局限,識別出播音與主持藝術的研究前沿,并針對當前不足提出可行性建議。伴隨媒介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播音與主持藝術研究的知識版圖尚存探尋的空間,目前暫未成熟的分支研究領域未來將取得更好的發(fā)展。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2018級傳播學專業(yè)博士生、平頂山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1]陳悅,劉則淵,陳勁,侯劍華.科學知識圖譜的發(fā)展歷程[J].科學學研究,2008(03).
[2]謝倫浩,楊多.播音主持副語言的學理定位[J].現代傳播,2016(05).
[3]高國慶.播音主持語言不規(guī)范問題芻議[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4(08).
[4]柴璠.電視主持人大賽訪談“偽交流”現象[J].現代傳播,2004(02).
[5]吳潔茹.關于主持人大賽中的形體問題[J].現代傳播,2004(02).
[6]彭雨晴,劉玉萍.媒介融合時代播音主持人才培養(yǎng)變革路徑[J].傳媒,2017(22).
[7]謝曉旻,林小玨.人工智能為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yè)帶來的新思考[J].當代電視,2018(11).
[8]趙廣遠,田力.技與藝的博弈:人工智能語境下主持人職能重構[J].當代電視,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