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斐 羅輯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來襲,人們身體的物理隔離與“云端”的高度聚集形成鮮明對比。在微博最熱話題#武漢日記#中,Vlog這種相對需要較多注意力、占據更多時間,以“日常生活”為主要內容的短視頻大量涌現(xiàn),這似乎與當今碎片化、快速流轉、追求話題性的時代“格格不入”。本文通過對新場景下“武漢人”發(fā)布的Vlog進行研究,提出看似“常規(guī)”的日常生活記錄,補充了主流敘事之外的民生空間的真實展現(xiàn),是人們主動而為的自愈行為,對構建集體記憶和撫慰社會心態(tài)有著重要且關鍵的作用與意義。
關鍵詞:媒介場景 微博武漢Vlog 日常生活 共情 自愈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1月23日上午10時,武漢封城,被按下“暫停鍵”的這個城市瞬間成為焦點。武漢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仍然留在武漢的1100萬人(據湖北省新聞發(fā)布會數據)過著什么樣的生活?一時間,人們對此信息需求激增,“風口浪尖”上的每個武漢人都成為最被期待的自媒體。
同時期,微博上線“肺炎防治”專區(qū),后面升級改為“抗擊肺炎”專區(qū),該專區(qū)下話題#武漢日記#成為疫情期間最受關注、最活躍的話題。該話題中,很多武漢網友通過Vlog,以每天連續(xù)打卡的方式將自己日常生活真實狀態(tài)立體化呈現(xiàn),引起了極大關注和討論。日常生活:一個看似并不具有新聞價值和吸引力的內容呈現(xiàn);Vlog:一個不像抖音、快手那樣能快速抓住眼球、調動情緒的“非主流”短視頻。特殊時期,兩者的結合成為疫情期間主流敘事之外最重要的補充。
一、新場景:形成于“遠方的悲痛”
疫情期間,信息供求量遠高于平日,停工停學隔離在家的很多人表示“無法自控地一直刷疫情信息”。特殊時期,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雖是物理隔離、原子式生活狀態(tài),但在網端,由于疫情的重大性和切身性,人們反倒前所未有地聚集在一個新的、巨大的、共同的場景下。
1.媒介場景理論。從戈夫曼的“擬劇理論”來看,所有的身份和行為都是在某種場景下的一種表演,這里的場景是指基于固定時空中面對面的交往?!爱斘覀冞M入到一個社會環(huán)境中,我們需要知道其他人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這個場景中我們需要扮演的角色”。
隨著電子媒介浸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網絡世界對現(xiàn)實社會的復制、創(chuàng)新和裂變也使得媒介技術與場景理論發(fā)生了碰撞與融合。梅羅維茨將媒介作為變量引入了“擬劇理論”,提出了著名的“媒介場景理論”,指出信息流動模式才是對人類交往起著決定的作用,而不是傳統(tǒng)理解里面對面交往的物質場景,這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對場景邊界的認知和理解。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現(xiàn)實社會一再證明了梅羅維茨的論述的正確性。不同形式的媒介,不同的信息流動方式,會形成不同的場景。在這里提到的媒介,依然具有麥克盧漢“媒介即訊息”的觀念,媒介本身也有影響人類和時代的變革性力量。因此,在新的媒介技術下,新的信息流動模式下誕生新場景,新場景又必然會促使新行為。
2.疫情下的新“話題場景”。不同社交媒體滿足了人們不同的社交需要。微信的社交邏輯和原理是根據人們社交圈來進行的相對封閉的關系社交,微博則更多是基于事件和話題進行的開放式的流量社交。新冠肺炎疫情是重大公共衛(wèi)生事件,對從宏觀的全國命運到微觀的個人生活都有重要影響?;诖?,人們往往主動地參與到“大社交”來了解事件的重點和全貌。
微博呈現(xiàn)出相應的正向變化。突發(fā)疫情后,微博平臺流量連續(xù)兩月增長50%及以上。同時,相比疫情發(fā)生前,武漢發(fā)布微博的用戶規(guī)模增長35%,其中,#武漢日記#則是最受關注的微博話題之一。這些微博立體化展現(xiàn)了武漢地區(qū)的真實疫情,來自疫區(qū)武漢的普通市民、一線醫(yī)護、志愿者等用戶在這里一同記錄武漢,形成了在疫情下持續(xù)的、備受關注的話題場景。
可以說,新冠肺炎疫情是新媒介場景形成的“元點”和焦點,所有和武漢相關的人和事都能引起極大關注流量,信息流從一件事情到另一件事情,從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媒介場景。而微博#武漢日記#話題場景的特殊之處在于它的主體性、真實性、參與性與延續(xù)性。它不是被報道,不是在一個個熱點事件下聚集又消散的場景,而是坐標在武漢的他們采用自訴的方式持續(xù)提供信息。這個開放、持續(xù)、互動的共享話題場景,能夠反映出真實平凡的武漢人民在疫情下的真實生活。因此,以這個話題場景作為觀察點,將此作為疫情媒介場景的一個代表性媒介場景,是合理且有意義的。在媒介技術深度融入生活的當今,不由自主鏈接了技術和場景的人們在此時的行為呈現(xiàn)與社會互動,必然會構筑新的時代意義。
3.新行為:以Vlog“書寫”日常。短視頻時代已然到來。疫情期間,視頻已成為用戶了解動態(tài)的重要形式,微博上相關視頻的播放量不斷攀升,單日峰值達36億。而#武漢日記#話題場景的鮮活性和真實性很大程度來自于不斷涌現(xiàn)的#武漢Vlog#。從微博微指數看,#武漢日記#話題微指數最高峰在2月1日。筆者以2020年2月1日01∶00-24∶00期間從該話題中采到的13795條信息進行分析(如圖1、2):當天的熱點詞中Vlog位列第五。也就是說,在當天該話題下的所有微博中有很大部分內容是以Vlog來呈現(xiàn)的。同時,在當天的觀點分析中,帶話題發(fā)視頻和圖文微博排前三,第一、二是屬于當天的熱點信息。
由此可見,越來越多人身體在場地用Vlog記錄疫情期間的日常生活。這種行為是在新媒介時代下,在疫情特殊性和內生心理驅動下的主動而為的選擇,此刻的記錄內容和記錄行為也具有特別的含義。
二、打卡日常:在共情中構建集體記憶
在疫情下的新話題場景中,大量涌現(xiàn)的武漢網友向公眾提供了“進入”武漢的另一個絕佳切入點和觀察點,而以Vlog記錄的日常生活,更是以情感“最大公約數”的效果,在非常時期進行了集體記憶的構建。
1.Vlog:親和的記錄者。2019年《互聯(lián)網趨勢報告》中指出,在移動互聯(lián)網行業(yè)整體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短視頻行業(yè)卻大量搶奪了用戶時間。從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中國短視頻APP日均使用時長從不到1億小時增長到了6億小時,其中抖音、快手、好看視頻,占據短視頻前三。抖音等短視頻吸引用戶注意力的邏輯很明顯,其適配于現(xiàn)代人碎片化的時間和思維。視頻內容往往矛盾集中、情節(jié)反轉、戲劇效果十足,人們能從中立馬提現(xiàn)刺激感和歡快感,讓人“刷到停不下來”。
但Vlog明顯不一樣。與抖音、快手等在我國盛行的短視頻相比,Vlog的最大特點和潛力在于它的“親和力”。一方面,這源于Vlog內容定位。Vlog是Vlogger(Vlog作者)以視頻代替圖文寫個人日志。也就是說,Vlog的內容主要是日常生活;另一方面,源于Vlog的時長定位。Vlog時長為4~10分鐘(抖音時長為15~60秒),時長在很大程度上能代表信息量,而信息量又與真實、全面掛鉤。于是,Vlog是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用“娓娓道來”的方式講述生活日常,展示其獨有的親和力。
但剝離了“刺激邏輯”,Vlog如何吸引流量?可以看到,其實我國最初的一批Vlog用戶主要是自帶流量的人:如明星和網紅。他們的日常生活記錄,對他們的粉絲和普通人具有吸引力。
2.日常生活:情感最大公約數?!澳阍诩依锒荚趺催^呢?”疫情居家隔離期間,這句話一躍超越中國式典型問候“吃飯了么?”成為人們的互動開場白。社交媒體上,任意關于日常生活的話題也能形成關注和熱點,僅僅#你今天做涼皮了嘛#的話題,在微博就有665.2萬閱讀量,討論次數12200次(2020年2月9日—2020年3月9日)。此刻,大眾的社會身份暫時“退居二線”“居家生活”相關主題被推到了臺前,及易引起共情。
共情(Empathy)是由人本主義創(chuàng)始人羅杰斯提出的一個心理學概念,指的是個體準確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并在特定情境下做出準確情感反應的一種能力。情感不只具有自然屬性,也具有社會屬性,情感共同體既是共情產生的前提,也是情感傳播產生的結果。突發(fā)疫情之下,我國幾乎所有人都遵守同樣規(guī)定居家隔離??梢哉f,此時全體人民都是“日常生活”這個主題下的情感共同體,這期間人們擁有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前所未有的一致。而“武漢”與“Vlog”的結合,注定了天然的共情優(yōu)勢。一方面,武漢是最能挑動人們神經的關注點之一;另一方面,此刻Vlog的記錄內容擁有最大情感共同體的基礎。
因此,“武漢人”的生活日常,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Vlogger的日常打卡除了表面的文本涵義,更代表著人們最關切的關于生命的訊息。此刻,哪怕是最為質樸的視頻日記,都能喚起受眾情感“最大公約數”,引起共情。日常生活的記錄將一個個個體連接起來,人們在情感共振中進一步推動輿論的產生和發(fā)展。分散的、原子般的個體情感在情感互動和共鳴中被納入到特有的情境中,從而產生廣泛的意義共享和集體認同。
3.共情—共建—認同。共情會進一步促進集體記憶的建構。??略f,“記憶是斗爭的重要因素之一……誰控制了人們的記憶,誰就控制了人們的行為脈絡。因此,占有記憶,控制它,管理它,是生死攸關的?!奔w記憶是民族身份認同的基本依據,記憶、文化、意識形態(tài)是維系一個民族的核心內生力量。特別是對擁有5000多年延續(xù)不斷文明的中華民族,集體記憶意味著基于“我們”的民族文化向心力的最核心、最本質的存在。
當前,集體記憶也進入大眾書寫時代,但相應的困境也隨之而來。互聯(lián)網時代,集體記憶不斷被“部落化”所解構甚至消失。集體記憶是客觀存在的,也是可以主觀建構的。胡百精論述過,集體記憶的構建存在兩個指向:一是關于每個自由的個體的生活的微觀記憶,二是關于共同體在解放、秩序、認同、合法性等問題上的宏觀記憶。在#武漢日記#這個持續(xù)話題場景里,人們持續(xù)用Vlog分享疫情期間日常生活,這既屬于Vlogger和廣大網民構建的基于民族、國家、重大事件的宏觀記憶,也屬于關于生活世界的微觀記憶。共情之下,人們共建起中華民族攻堅克難的共識與行為的凝聚性集體記憶。
集體記憶會進一步促進集體認同。集體認同并非與生俱來,也不是一成不變,而是作為不同場景的參與者,在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產生。人們共建集體記憶的同時,也是對“我是誰”“我們是誰”的身份認同的追問、確認和認同。這種認同既源于當下集體行動的現(xiàn)在,更會依托于集體記憶延續(xù)到將來。進一步看,在共情—共建—認同的過程中,人們這些行為其實也是在特殊時期主動而為的“救贖”之路。
三、“打卡日?!钡摹白杂焙汀八?/p>
截至2020年3月30日,由武漢Vlogger@“蜘蛛猴面包”上傳于大年初一凌晨的Vlog點擊量已超400萬次,網友們在他每日更新的Vlog中留言并互相問候。他說“我想讓更多人通過我的視頻看到在疫情中城市的狀態(tài)和普通大眾的日常生活,告訴大家不要恐慌,抱有希望”。在微博#武漢Vlog#中那些每天看似最平淡的日常生活的分享和陪伴中,實際上完成了主流媒體很難達到的對心靈深處的治愈。
1.Vlogger的宣泄與“自愈”。#武漢日記#話題場景下的Vlogger大多是普通網民。由于身處最嚴重的疫區(qū),他們無可厚非地表現(xiàn)出更強的焦慮感、緊張感、無助感,于是紛紛開始尋找宣泄途徑。#武漢日記#話題顯然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最佳場地,網友們借機宣泄情感,釋放壓力,這也是媒介“社會排氣閥”功能的體現(xiàn)。同時,特別有意義的現(xiàn)象是話題里大部分Vlogger呈現(xiàn)出超強自律性,他們每天必更新、必打卡。這種行為背后,是一種“努力過好每一天”“努力擺脫疫情帶來的負面情緒”的心態(tài)和執(zhí)行力。
同時,相較于時間短、特效多的其他短視頻,Vlog的自身特性決定了它的可隱藏性和可印象化難度更大。可以說,Vlogger堅持每天打卡,立體展示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同時,其實也是坦誠面對自己最真實狀態(tài),并且根據狀態(tài)進行調節(jié)的一個自我面對、自我監(jiān)督、自我修復,從而達到宣泄和自愈效果的過程。
2.助人者的“撫慰”與“自愈”。媒介撫慰功能源自于麥克盧漢“媒介即按摩”。新冠肺炎疫情突發(fā)下,我國主流媒體反應迅速、積極面對,通過及時、公開、真實的信息發(fā)布,緩解焦慮不安的公共情緒,把控社會心態(tài),營造良好大環(huán)境。
但此外,網友們在社交媒體上通過和主流媒體的敘事內容不一樣的日常生活記錄,更是以親近感和陪伴感,對人們內心進行持續(xù)又精準的“撫慰”。這種“撫慰”遠不止表面所見的主要由疫區(qū)外網民對疫區(qū)內網民的關心和幫助,同時,這還是網友們通過“撫慰”別人達到對自己的“自愈”。
每當發(fā)生重大公共事件時,都會更加激發(fā)我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情緒。從“SARS”到“新冠肺炎”,在遭受突如其來的重大危機時刻,大多數人心理上都會有“共患難”的意識。在媒體一次次報道醫(yī)護人員前往武漢支援,報道成功人士為疫區(qū)大量捐款時,安全的“宅家大眾”一方面會因各種英雄事跡感動不已,但另一方面,作為大集體中的一員,一種個體“無能為力感”也難免會產生。在重大事件中被進一步激發(fā)的強烈愛國主義情緒下,大多數人都愿意為抗疫貢獻出力,但普通人由于自身局限性,往往“有心無力”。因此,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道:在網上為鐘南山院士吶喊,日夜連軸當“云監(jiān)工”看醫(yī)院建設,一遍遍喊著“武漢加油!”……這可以說是普通人在特殊情況下所力所能及的事情。因此,能直接關心、陪伴武漢疫區(qū)的Vlogger,在他們每天打卡時交流生活日常,給他們加油打氣并得到回應,網友們也這個過程中得到了參與感、獲得感和自我認同感,在這樣的“一線支援”中,擺脫了“無能為力”、完成了“撫慰”別人也治愈自身的有效行為。
3.雙向的“自愈”和“他愈”?!敖裉旌头劢z度過了一天,這支Vlog是我們共同的成果!”武漢Vlogger@雷靖在2020年3月10日發(fā)布的Vlog中,展示了當天他和世界各地粉絲的疫情生活日志,展示了同一時空不同空間的強烈感情聯(lián)結,所有人都用了“我們”來代表對相互的感情和認同。這樣的情境看似偶然實則必然,這不僅僅是一個積極人格個體發(fā)出的行為,這更是個體在集體情感聯(lián)結下達到強化自我認同、國家認同的一個必然選擇和行為。
愛國主義是國家認同的一種重要表現(xiàn)形式。當感到威脅和壓力時,人們通過感知國家動員能力和組織能力,來提升他們的安全感和自豪感,建立更加緊密的聯(lián)結,國家認同感進一步增強。生活在強調互賴的集體主義文化中的人,患有應激事件相關疾病的概率,要比生活在強調個人主義文化中的人的概率低,這是因為在集體文化下,人們更容易獲得社會支持。因此,在我國制度和文化的影響下,疫情下會出現(xiàn)眾多普通民眾通過社交媒體,積極選擇用“自愈”和“他愈”的方式來進行互相支持,從而形成整個社會支持實則是一個必然現(xiàn)象。
網友們通過#武漢Vlog#,以生動直觀又“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在日常生活的主題下,一天天相連、一環(huán)環(huán)相扣,構建起情感共同體,構建起深入到每個人心底的集體記憶和集體認同,在相互持續(xù)陪伴中,自愈自我并撫慰他人。此刻,它就是社會心態(tài)“市場”中那只“看不見的手”,引導人們朝著光明,走出黑暗。
四、結語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人們眾志成城。有前線沖鋒的醫(yī)務工作者,有后方保障社會正常運轉的職能人員,中間,還有眾多積極作為的普通大眾。全民宅家時刻,“日常生活”這個主題從未像此刻一樣具有歷史意義,在媒介場景中涌現(xiàn)出的“武漢人”的打卡日常是補充了主流敘事之外的民生空間的真實展現(xiàn),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體共情、共建和認同,并進一步對自我、他人以及社會心態(tài)有積極治愈作用。這樣的“自我—相互—全體”的自愈路徑背后,實則是我國制度和文化的優(yōu)越性,這可以理解為是中國人民面對災難的必然行為和選擇。此外,根據這次Vlog的增量和表現(xiàn),有理由相信,隨著5G的迅猛發(fā)展和短視頻全面“解鎖”,記錄日常的Vlog在未來大有作為。在“大眾書寫”時代,日常生活既是挖掘不盡的內容庫,也是最能全面表征時代特性和社會心態(tài),構建集體記憶、形成集體認同的切入口。
作者蔡斐系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羅輯系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2019年度重慶市社會科學規(guī)劃特別委托項目“輿情事件應對處置研究”(項目編號:2019TBWT07)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美]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xiàn)[M].馮剛,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2][美]約書亞·梅羅維茨.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M].肖志軍,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3]新浪科技官方微信號.微博“戰(zhàn)疫”:社交媒體價值無可替代[EB/OL].(2020-02-21)[2020-06-25].https://tech.sina.com.cn/ i/2020-02-21/doc-iimxxstf3280903.shtml.
[4]賓振宇.Vlog中國發(fā)展現(xiàn)狀與前景淺析[J].視聽,2019(03).
[5]蔣曉麗,何飛.情感傳播的原型沉淀[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7(05).
[6][法]米歇爾·福柯.瘋癲與文明[M].劉北成,楊遠嬰,譯.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7.
[7]胡百精.互聯(lián)網與集體記憶構建[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4(03).
[8]艾娟,汪新建.集體記憶:研究群體認同的新路徑[J].新疆社會科學,2011(02).
[9]郭琳琳.武漢小伙用Vlog形式記錄生活 告訴大家要積極面對[N].北京青年報,2020-2-5.
[10]北京網絡志愿服務總隊之雷火志愿者.雷火明書:疫情輿論匯編 學術篇[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0.
[11]侯玉波.社會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