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木
摘 要:王廷訓與趙之謙兩人有著深厚的友誼。查閱文獻可知,趙之謙多次為王廷訓刻印。文章在結(jié)合史料的基礎(chǔ)上,對王廷訓印章進行了考證。
關(guān)鍵詞:王廷訓;趙之謙;印章
王廷訓,一名廷勛,字子欽,一字子卿,號蕺子、耶溪外史,浙江紹興人,家住偏門外。擅畫花卉,兼工山水。江南道員。趙之謙、王廷訓兩人是同鄉(xiāng)摯友,王廷訓為趙之謙代筆作畫,趙之謙投贈以篆刻、繪畫。
浙江省博物館文博研究員、書畫鑒定家黃涌泉先生所撰《趙之謙繪畫代筆考—兼談王廷訓》①,文中記載了趙之謙致子欽(王廷訓,亦名王廷勛)的兩通便札,記述了代筆內(nèi)容。
為什么趙之謙多次為王廷訓刻印呢?原因有二:一是王廷訓與趙之謙均為紹興同鄉(xiāng),共同愛好書畫,王廷訓年長,趙之謙稱王廷訓為兄,常以篆刻印章相贈,符合情理。二是王廷訓曾為趙之謙代筆書畫,有當年趙之謙給王廷訓的書信二札為證,這些信由王廷訓之孫王萊山收藏。
趙之謙和王廷訓二人之間以兄弟相稱,一個提筆書畫,一個篆刻作品相贈,也在情理之中。為了避嫌王廷訓,“蕺子”等章很少在趙之謙印譜中出現(xiàn)。
清同治年間,趙之謙為老鄉(xiāng)書畫好友王廷訓篆刻“王之欽”一章,邊款為“似得漢印厚愛,子欽以為何如?撝尗”(圖1)。此印三個字筆畫懸殊,趙之謙任憑筆畫少的“王”字獨據(jù)半面,又將“王”字二橫上收,強化了朱白對比?!巴酢弊趾汀白託J”二字疏密有致,產(chǎn)生了密不透風、疏可行馬的藝術(shù)效果。大面積朱白對比,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印中可以看到趙之謙模仿漢印,又不受漢印拘束,融入自己對漢印的理解?!巴踝託J”印和趙之謙印譜中王懿榮的印風格如出一轍。
趙之謙還為王廷訓刻過一方“廷訓之印”?。▓D2),邊款為“撝叔為子欽制”。“廷訓之印”印是一方滿白文印,用筆方中帶圓。全印密度較高,但在“之”“印”二字間留出兩塊“紅地”,使此印密而不悶。他又將印邊稍放寬而不大通邊,留紅色邊框和密集的印文朱白相映,增加章法虛實對比,使整個印面看上去雄渾古樸,具有漢代銅印的風味。
從風格上看,以上二印明顯是趙之謙早年的篆刻作品。
蕺子是王廷訓的號,趙之謙為其刻“蕺子”印數(shù)個。其中一方為“蕺子近作”印,邊款為“蕺子有道,正之,懶君,同治癸酉五月”(圖3)。此印刻于公元1873年,時值趙之謙45歲,正是他篆刻藝術(shù)爐火純青的時期?!稗咏鳌彼膫€字十分張揚,四個字均有向印外突破之意。此章是趙之謙“印外求印”理論和實踐的統(tǒng)一,體現(xiàn)出他創(chuàng)新立派的大師風范。此印邊款中落款為“懶君”,此名是趙之謙很少用的一個號,當年偶爾在其書畫中出現(xiàn)過。為何取名號“懶君”?據(jù)蕺子重孫透露:因趙之謙當時篆刻已頗有名氣,同時趙之謙也頗為自負,一般作品都不能及時交貨,欠賬頗多,故落款“懶君”。
叧一方“蕺子”印,邊款為“仿漢印”(圖4),此陰文刻得十分大氣,刀的走向很自信,印面看上去十分斑駁,似乎讓讀者看到了當時趙之謙下刀時石圾隨刀飛揚的情景,體現(xiàn)出漢章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