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社會管理職業(yè)學院,河南 三門峽 443000)
地處黃河流域的三門峽市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集仰韶文化、召公文化、黃河文化、絲綢之路文化、虢國文化等大文化之大成,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崤函文化是以崤函地區(qū)為地理空間范圍,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崤函人民創(chuàng)造的具有鮮明歷史和地域特點的區(qū)域文化。下面從崤函文化構成、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當代價值三個方面來闡述崤函文化的內涵。
(一)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qū)一種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其持續(xù)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 年至前3000 年,因1921 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發(fā)現(xiàn),故按照考古慣例,將此文化稱之為仰韶文化。據先秦文獻記載的傳說與夏、商、周立都范圍,遠古的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為活動地區(qū),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qū)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認為是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廟底溝文化是仰韶文化的一種類型,在河南省陜縣發(fā)現(xiàn)的廟底溝遺址是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的證據,廟底溝類型的彩陶已處于仰韶文化彩陶工藝的盛期。
(二)召公文化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說?!蔽覈谝徊吭姼杩偧对娊洝分芯陀嘘P于三門峽的記載,相傳召公治陜時曾在甘棠樹下聽訟斷獄,民受其惠,后人見到甘棠樹睹物思人,便留下這一詩篇懷念召公,贊其德政。“初唐四杰”之一駱賓王在《至分陜》一詩中也歌頌了召公的歷史功績與德政教化。除了吊古懷今,緬懷前人,崤函大地眾多自然、人文景觀都成了名人雅士筆下的詠嘆對象。
(三)黃河文化
黃河作為我們的母親河,全長5464 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 平方公里,其中流經三門峽地區(qū)206 里,而作為黃河之濱的一代名州旺郡的陜州城憑借獨特風貌讓無數(shù)人為之折腰。唐代杰出邊塞詩人岑參在虢州和陜州羈留期間,創(chuàng)作的《陜州月城樓送辛判官入奏》中這么寫道:“送客飛鳥外,城頭樓最高。樽前遇風雨,窗里動波濤?!倍潭虄删湓?,讓人足可窺見當時陜州城高聳壯觀的建筑風貌和依傍滔滔黃河的壯麗景觀。為了不讓黃河水泛濫,勤勞智慧的當?shù)厝嗣裨邳h和國家的大力支持下,修建了三峽大壩,奔騰不休的黃河水在大壩的束縛下,收起了野性子。屹立于大壩中的中流砥柱則讓我們見識了先民在自然面前的束手無策,也讓我們見識了今人改造自然地決心和勇氣。
(四)絲路文化
崤函古道是絲綢之路的重要咽喉,詩圣杜甫在此留下經典之作《石壕吏》;詩仙李白神游函谷關后,在《秦王掃六合》中寫下“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的佳句;崤函古道的險峻讓多少詩人一詠三嘆;劉禹錫、司馬光、王安石等一大批名人的詩歌猶如一顆顆璀璨明珠,裝點著古老的崤函大地。
(五)虢國文化
三千年前的西周時期,三門峽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有一個輝煌顯赫的國家——虢國。虢國人聰明有智慧,在三門峽虢國博物館里,精美的金玉制品如綴玉面罩、七璜組玉佩飾、12 件金器構成的黃金帶飾,再現(xiàn)了虢國貴族昔日的輝煌;由鐵、銅、玉三種材料復合而成的“中華第一劍”,將我國人工冶鐵的歷史向前推進了近兩個世紀;以真車、真馬隨葬的車馬坑,成為目前我國考古發(fā)現(xiàn)中年代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地下車馬軍陣等?!凹儆轀珉健薄ⅰ按酵鳊X寒’”的典故其實反映了虢國從勝到衰落時情景;虢國青銅文化、玉器文化、墓葬文化堪稱民族文化的瑰寶,它的歷史文化也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篇章。
城市的發(fā)展,離不開歷史文化的傳承。三門峽人將輝煌厚重的崤函文化和新時期的城市文化相融合,滲透在城市發(fā)展和市民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比如:
(一)市區(qū)兩條主要道路分別命名為上陽路、虢國路,城市之南的休閑景區(qū)被命名為上陽苑;耗巨資將李家窯遺址上的150 戶村民全部遷出,建成虢國公園,如今虢國公園已成為市民休閑放松的好去處。
(二)陜州地坑院,是我國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這種神秘、奇特的民居,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景區(qū)在地坑院原有的基礎上,將22 座地坑院相互打通,內設不同主題,全方位向世人展示地坑院的歷史演變及陜州地區(qū)人們的生活風貌與民俗技藝,使地坑院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地傳承下去。
(三)函谷關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道家學派開山巨著《道德經》的靈谷圣地,道家文化的發(fā)祥地,《道德經》開創(chuàng)了我國獨有并影響世界的道家文化,奠定了道教文化的發(fā)展基礎?!兜赖陆洝肺募s義豐,博大精深,對我們的民族文化心理產生過重大影響,對今天國人構建和諧精神家園依然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近年來,函谷古道已作為“絲綢之路”的一部分,被列入國家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一)崤函文化底蘊厚重,首屈一指的仰韶文化、道家文化、虢國文化、黃河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紅色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為三門峽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和獨特的文化基因,這些文化也為中原文化增光添彩做出了自己積極的貢獻。
(二)依托厚重的崤函文化能夠極大促進三門峽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截止到今年的五月,三門峽已成功舉辦了25 屆三門峽黃河文化游街節(jié),來自五湖四海的嘉賓和游客齊聚黃河岸邊,賞美景、品文化、逛特博、領略“五彩三門峽”的無限魅力。橫渡母親河活動體現(xiàn)了大家對三門峽黃河文化的高度認同;穿越千年函谷關活動,通過徒步遠足、親近自然,讓更多人感受到老子文化的博大精深;參加“陜州地坑院杯”自行車邀請賽的選手穿行在城鄉(xiāng)山林之間,深切感受到了三門峽獨特的豫西民俗文化。一系列具有濃郁文化氣息的活動,讓城市更具魅力。三門峽市政府以此活動為契機,按照“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總體思路以加快文旅融合發(fā)展為主線,努力打造更大影響力的文化旅游品牌,推動全市文化旅游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助推全市經濟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