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福
(吉林建筑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8)
為了適應國際人才競爭的需要,21 世紀初,我國啟動了學校體育教育教學改革,這次教學改革本著“以人為本、健康第一、全面發(fā)展、終身受益”的體育教育理念,地方高校通過公共體育課來促進學生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和提高體育素養(yǎng),采取深度融合信息技術,提升體育課教學魅力.
新時期的體育課程改革對高校公共體育課提出了新的要求,由增強學生體質轉移到健康第一,為了滿足新時期的新要求,高校現(xiàn)階段必須在“健康第一”和“終身體育”的指導思想下進行改革。我國的教育方針是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而且特別強調“健康第一”,而實際上無論健康教育,還是體育教育都沒有排到應有的地位。多年來,學生的體質狀況下降的趨勢始終未能得到根本改善。我們正在源源不斷地把一批批缺乏健康知識、體育知識技能的、沒有體育興趣習慣的、健康狀況欠佳的青少年推進社會,再推進日益昂貴的醫(yī)療系統(tǒng)中去。因此,我們必須在學校教育階段把學生的“生命觀”“健康觀”“運動觀”“休閑觀”建立起來。
目前,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網絡平臺及信息技術在體育教學中得到了廣泛運用,體育教學需要引入新的教學理念,改革與發(fā)展必須與現(xiàn)代化技術深度融合,在教學條件,經費投入,場館設施,信息技術等方面達到社會發(fā)展現(xiàn)代化水平,達到體育教學的現(xiàn)代化目標。構建新的教學體系,加強目標導向,從一維目標變成三維目標,也就是學生學會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的基礎上,更好地在學習過程中去參與、體驗和感悟,通過練習進行思考或通過思考進行練習,進而逐漸掌握學習方法,學生身體承受一定的生理負荷,體現(xiàn)“做”中“學”,“練”中“學”,這對培養(yǎng)學生體育情懷和運動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從這個意義上講,現(xiàn)代化技術正在從輔助走向主流,并與體育教學深度融合,實現(xiàn)學校體育的目標和培養(yǎng)需要。
在項目優(yōu)化布局上,根據《關于強化學校體育全面發(fā)展意見》在項目安排上,提出了要大力推動足球、籃球、排球等集體項目,積極推進田徑、游泳、體操等基礎項目,廣泛開展乒乓球、羽毛球、武術等優(yōu)勢項目及一些冰雪運動等特色項目。這些項目設置圍繞體育教學考試和體質檢測項目而設置,各高校體育教學內容項目設置相差不大,鼓勵高校集中資源發(fā)展足球國家重點項目,普及性較強和增強體質效果較好的項目進行調整,從最近的高校教學設置看,足球、籃球、排球、體操、游泳、乒乓球、羽毛球、武術等項目設置較多,柔道、棋牌、定向越野、手球、射擊、攀巖、高爾夫等項目設置較少,一些項目設置受學校體育設備資源、師資力量的制約,體育資源設備場地,師資力量不夠,至此一些項目開展不起來,學生參與不積極,有些項目逐漸被取消和調整的命運。今后,我們還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根據學生的需求繼續(xù)完善和調整,不斷滿足學生們的運動鍛煉和體育健康需求。
體育教學目標反映教學思想,客觀性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教學強化過程的作用就是在于幫助學生積累經驗,積累思考的經驗和實踐的經驗,吸引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設置這個有效的情境盡可能有趣的、簡明的、有價值的,在這個情境中,學生自己能夠主動進行練習,通過練習進行思考而設定目標,進而逐漸積累學習興趣和體驗運動帶來的快樂,使學生自我感覺良好,調節(jié)自身情緒狀態(tài),增強自信和自尊。因此,從感悟情境行為中獲得學習經驗和體驗,激發(fā)學生確立更高的教學目標,有利于學生自我學習和自我檢測,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興趣這是最關鍵的。
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豐富多樣,引領學校體育課余訓練和競賽發(fā)展,高校體育文化展現(xiàn)新興時尚體育魅力,這就要求更應重視校園體育文化參與學生這一龐大群體,僅靠體育課堂的有限時間練好運動技能是遠遠不夠的,通過進入體育社團和俱樂部進行活動效果更好一些,可以有效強化課堂上學習的內容,對學生基礎好的,學生喜愛的項目進行有效引導,有助于學生熟練掌握運動技能。做好優(yōu)勢項目引領示范作用,打造優(yōu)美的校園運動環(huán)境,建設先進教學設施和體適能的足球籃球等運動場地,組織或承辦國家或省級競賽活動,邀請頂尖運動員來校進行比賽和交流,大力營造校園體育文化,全面提高學生體育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之間的很好合作和競爭競賽,促進學生體質健康和社會適應方面發(fā)揮作用。
總之,確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充分發(fā)揮學校體育德智體美勞“五育”中作用,創(chuàng)新體育教學改革,創(chuàng)建以增進學生健康和提高體育素養(yǎng),學生掌握1-2 項運動技能的課程體育和教學模式,不斷引入新的體育教育理念,改進體育教學方法,努力適應新時代的要求,發(fā)揮公共體育課在培養(yǎng)大學生全面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