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桂英
(重慶市巫山縣錢家小學,重慶 巫山 404700)
閱讀是學習語文乃至其他各學科知識的基礎,小學生閱讀能力較差,因此對文字的理解常常不夠準確或者深入,這就影響了小學生對知識的消化、掌握。因此,語文教師需要重視閱讀教學,并優(yōu)化實施思路,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從而增強小學生對文本的觀察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感悟能力,提高學習效果。
小學生掌握的詞匯量少、語文基礎薄弱是影響小學生閱讀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影響小學生文章鑒賞能力、理解能力的主要原因。要想擴大小學生的詞匯量,夯實語文基礎,一方面需要依靠基礎知識教學中的詞匯積累和語法積累等,一方面需要借助閱讀教學來拓展知識范疇,積累素材?;A知識一般在對課文精講的過程中會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明確哪些詞匯、語法等需要掌握,而拓展素材的積累往往不再教學大綱中體現(xiàn),需要教師引導,還需要學生有積累意識,根據(jù)自身情況挖掘文章中豐富多彩的內(nèi)容[1]。比如,《植物媽媽有辦法》一文中運用排比、擬人、比喻等生動的修辭來渲染文章情感,小學生可以將這些相關的語句或者段落進行摘抄、背誦,然后再進行仿寫、擴寫等,不僅可以積累更多的詞匯,還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寫作水平、閱讀效率和文章鑒賞能力。
閱讀興趣是小學生主動閱讀、用心閱讀、堅持閱讀的支撐力量,但是在實際閱讀教學中,不少教師忽視了學生的興趣所在以及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采取了小學生覺得乏味、枯燥的教學形式,多以命令、要求的態(tài)度讓小學生參與閱讀,導致了小學生不喜歡閱讀、不重視閱讀,甚至是恐懼閱讀、厭惡閱讀。對此,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不要盲目的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和認知來設計教學方案,要了解哪些方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和欲望,然后將這些方式和閱讀教學結(jié)合,讓小學生在閱讀時除了收獲知識,還可以收獲快樂,覺得輕松,以慢慢的讓小學生喜歡上閱讀,培養(yǎng)其閱讀興趣。目前,問題導入、故事情境、游戲情境、小組合作等都是有良好教學效果的模式,教師可以根據(jù)閱讀文章的類型合理的選擇,以創(chuàng)造最佳的閱讀環(huán)境,給予小學生最好的閱讀體驗[2]。比如,《狐貍分奶酪》一文,閱讀前,教師讓小學生討論,如果你們是熊哥哥或者熊弟第,怎么分這塊奶酪呢?問題的提出立刻引起了小學生的興趣,給出了各種各樣的答案。然后,教師讓小學生閱讀課文,說說狐貍是如何分的。此時小學生完全被教師的問題吸引,充滿了一探究竟的欲望,閱讀時也就越發(fā)有熱情。再如,《冀中地道戰(zhàn)》一文,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音樂情境,在學生閱讀時播放地道戰(zhàn)的音樂,一方面音樂可以引導學生情感,將學生帶入到當時的社會情境中,加深了學生對文章的體驗,另一方面小學生對音樂興趣濃厚,這樣的方式可以渲染課堂氛圍,提高課堂新鮮感。
好的習慣可以讓人受益一生,可以促使人不斷地成長,小學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地最佳階段。那么,閱讀習慣要如何培養(yǎng)呢?首先,在閱讀材料地選擇上,不要把閱讀范圍限定地太窄,教師要根據(jù)學生興趣和成長需求推薦一些有益地、學生愛讀的材料。比如,《牛郎織女》、《狐假虎威》等故事性地文章比較能激發(fā)小學生閱讀興趣,教師就可以推薦一些寓言故事、成語故事等,這類文章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觀念,而且?guī)椭鷮W生積累素材,其故事情節(jié)也比較吸引學生。當小學生從閱讀中體會到樂趣,有所收獲,就會自發(fā)地投入到閱讀中,養(yǎng)成閱讀地好習慣。其次,科學的閱讀技巧可以提高閱讀質(zhì)量,如果學生能夠掌握閱讀的技巧并且養(yǎng)成習慣,在閱讀中堅持應用,必將收獲更多知識、技能。有些學生的閱讀僅僅是用眼睛粗略的看,或者是讀出聲來但是心思不在閱讀上,這樣都會影響閱讀效果??茖W的閱讀技巧應當是集中精力,一邊閱讀一邊思考,一邊討論一邊記錄,手、腦、心并用,才能提高對文章的感知力,準確的把握文章內(nèi)涵,體會到文章情感[3]。比如,《四季之美》一文,教師讓學生閱讀時要指導學生做好筆記,看到優(yōu)美地詞句勾畫出來,重點對這些詞句進行理解、記憶,同時讓學生討論這篇文章地結(jié)構(gòu)和寫作思路,最后讓小學生選擇其中感悟最深地地方進行分享。小學生掌握了閱讀的技巧,可以快速的把握文章中心思想,提高閱讀效率,并將讀、說、寫結(jié)合的好習慣堅持下去,在閱讀中獲得更多知識和技能。
素質(zhì)教育的提出和落實,使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價值越來越明顯,但是要想保障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還需要語文教師從思想上轉(zhuǎn)變觀念,從教學手段上革新和優(yōu)化,以學生的興趣、學習感受、學習需求為關鍵,設計合理的、科學的、高效的閱讀教學方案,以提高小學生提高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