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qū)第二中學,河北 張家口 075100)
大腦對地理事物及其現象的理解,并能在事物和現象的運動規(guī)律中,把握事物的本質屬性就是地理思維能力。經歷了初中甚至小學有關地理學科的學習,高中生對于地理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學科性理解,但如何真正的透過地理現象看本質,真正的將事物和現象進行由表及里的本質概括,需要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一些具體可行的方法進行培養(yǎng)和提高。
教學離開課本,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可用性,通過書中較好的地理事例來進行講解。例如,在講到大氣運動這一章節(jié)時,教師不用急于向學生講解大氣運動的定義及其規(guī)律,而是通過課本中大氣運動的模型圖,讓學生發(fā)揮自我能動性,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大氣運動模型圖,從而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圖中的氣流走勢以及在高空和地面氣壓大小的相應變化。
日常生活、生產中的事物也屬于地理學科所要研究的范疇。作為人文地理的一部分,生活里的小事物也能引發(fā)事物本質屬性的一種探究。
例如,在學習自然環(huán)境對農業(yè)生產的作用及其影響時,就可以通過氣候,土壤,水分,植被等幾個方面去講解,并著重氣候這一因素引出在不同的季節(jié),我國亞熱帶季風氣候,對南北種植業(yè)產生差異的作用,并讓學生思考在我國雨帶的移動規(guī)律的影響下,猜想本地區(qū)的氣候類型和氣候特點,并根據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分析出本地雨季和旱季大致分布在哪幾個月,是否屬于雨熱同期。
新聞報道中的地理新聞事件往往是一些重大的自然災害,我們在為受災地區(qū)表示同情和哀嘆的同時,也需要運用地理知識分析這一次自然災害發(fā)生的原因及其補救和預防的措施。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關注相應的媒體信息,并在課堂上拋磚引玉的進行講解。例如,2010年8月7日,甘肅舟曲發(fā)生的特大泥石流,造成其發(fā)生的主演原因有兩個:地質地貌因素,舟曲一帶屬于褶皺地區(qū),大部分屬于碳灰雜質土質,山體分化、巖石破碎,容易形成泥石流;氣候因素,突發(fā)的強降雨,沖刷巖石,導致巖石崩塌,滑坡。教師就可以根據這個實際案例產生的原因及其因素,引導學生進行相應的思考和判斷,逐漸在這樣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沒有扎實的地理基礎,學生就無法空談日行千里,也不能通過具體的地理事物及其現象聯想起它該有的本質屬性和規(guī)律。因此,教師應重視學生基礎知識的提高,增加地理知識的儲備量,在遇到問題時能舉一反三,并能聯想起與之相關的知識點進行分析和比較,讓大腦處于一個思維不斷踴躍的狀態(tài)。例如,在學習副熱帶高氣壓的時候,就要聯想起,在緯線30度附近,哪些地方是屬于典型的副熱帶高氣壓區(qū),哪些地方又不具備這一緯度帶該有的氣候特點,而又是什么原因導致這些地區(qū)成為非典型的氣候地帶。這種帶著探究性質的學習,是需要強大的思維能力去完成的,從而在這樣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地理思維。
習慣成自然,光有思維能力卻不能自主的使用這種能力是一種徒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思維的習慣,而不是一味地講解,忽略了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思考的過程。而同時,教師講課內容的趣味與否,也將和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動性直接掛鉤。因此,在讓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同時,也需要教師將提出的問題進行趣味化,魅力化的加工,問題最好具備一定的挑戰(zhàn)性。
例如,在學習世界地圖的時候,教師可以和學生進行一些猜謎互動:世界上最危險的城市是哪個?世界上最重的城市是哪個?世界上最容易弄臟衣服的城市是哪個?通過這些有趣的問題,引發(fā)學生課堂思考的活力。
地理是最不能離開圖文的一門學科,無論是氣候分布圖,洋流分布圖,還是各種震帶分布圖,大洋與陸地分布圖,都是伴隨著地理文字,與之相輔相成的。充分利用各種地理圖,知曉這種地理要素的分布位置是高中生學習地理的一個不可或缺的任務。但各種地理圖那么多,要如何才能充分的掌握它們,還能舉一反三的說出他們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呢?例如,在學習氣候類型分布圖時,可以根據溫度帶,氣壓,洋流在各種緯度的分布特征來分析氣候類型的大致分布:0度與30度之間屬于信風帶,30度與60度之間屬于西風帶,60度與90度之間屬于東風帶,再加上洋流的因素就可以大致進行區(qū)分了。
地理性的思維能力有助于學生遇到問題時進行發(fā)散,分析和總結,而這種能力則需要通過不斷的培養(yǎng)才能逐漸形成,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重視這一點,并在日后的課堂中通過具體可行方法實踐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