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嫣
(浙江外國語學院中國語言文化學院16級本科生,浙江 杭州 310023)
黑格爾在其《美學》中曾提出藝術終結的問題,“就它的最高的職能來說,藝術對于我們現(xiàn)代人已是過去的事了。因此,它也已喪失了真正的真實和生命,已不復能維持它從前的在現(xiàn)實中的必需和崇高地位?!焙诟駹柕倪@一說法可以十分貼切地來形容目前古琴藝術的生存現(xiàn)狀。古琴作為中國古代傳統(tǒng)撥弦樂器,位列“琴棋書畫”之首,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十分深厚??v觀古琴發(fā)展史,從遠古的祭祀禮器,到春秋戰(zhàn)國修身理性的士人雅器,再到漢代獨尊儒術后的正心道器,古琴一直有著崇高的文化地位。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現(xiàn)今諸多古琴學習和彈奏者,已失去了對古琴的崇高敬意,他們僅僅以娛樂性或者興趣愛好為初始欲求,不再以一種禮樂教化、怡心養(yǎng)性的道器對待。在這樣面臨終結的境況下,古琴藝術如何既能保持它千年積淀的余韻,又能滿足當代需求,保有現(xiàn)代活力,的確是我們值得思考的當務之急。
“士無故不徹琴瑟”。古琴是士大夫的標配,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雅士以琴會友,寄情于琴。然而到了近代,伴隨著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士人階層的消亡,新生教育制度的出現(xiàn),古琴藝術首當其沖,許多新興知識分子往往棄之而去。特別是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會彈古琴的人數(shù)已不足百人,古琴文化面臨消亡斷層的危機。直到古琴在2003年申遺成功之后才峰回路轉,柳暗花明。在國家對傳統(tǒng)文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政策的支持下,古琴藝術得以重新開始占領文化市場。但由于消費主義的后現(xiàn)代文化環(huán)境,很多古琴藝術難以避開商業(yè)化之路,移植創(chuàng)新改良之風的出現(xiàn),讓人們開始質疑古琴文化的正統(tǒng)性,稍有起色的古琴藝術再次面臨難以為繼的困境。
值得思考的是,曲高和寡的古琴藝術在下里巴人的現(xiàn)代和后現(xiàn)代文化撞擊下,既是一種挑戰(zhàn),也是一種后續(xù)再生的機遇。其實早在50年代,琴家們就已經(jīng)嘗試過對古琴藝術進行流行曲的移植,如吳文光先生的《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陳長林先生的《茉莉花》,等等。這些琴家在移植的時候,就如同翻譯一般,其實就已經(jīng)在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當今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當屬自得琴社,其移植曲目傳播廣,受眾多,從而“讓古琴藝術步入生活”。如《如寄》是二次元文化的融合,《靜夜思》、《烏夜啼》是與古詩詞文化的融合,《玉簪記》、《牡丹亭·皂羅袍》是與昆曲文化的融合,《我和我的祖國》、《七子之歌》是與時代精神的融合。特別是當今科技的發(fā)達與網(wǎng)絡的興起,通過后期制音、剪輯等效果為錄制古琴曲,提供了創(chuàng)新機會和手段。如《酒狂》,本出自于明代《神奇秘譜》,相傳為阮籍所作,1960年姚丙炎先生打譜將其處理成古琴演奏中不常見的68拍子。這種改良為很多流行音樂處理《酒狂》提供了藍本。如許巍的《世外桃源》一曲,開頭就是吉他彈奏的酒狂曲調,唐朝樂隊的酒狂,搖滾式彈奏;3ASIC的Drunk,就是從《酒狂》中獲得的改編靈感,以電音形式展現(xiàn)《酒狂》等,無論制作還是演奏都非常成功,深受觀眾歡迎。
無論改良還是移植,都表明古琴藝術并沒有終結,反而又不斷獲得了新的發(fā)展和生命。這里的關鍵還是取決于我們究竟如何來觀看藝術之道。無論是古琴藝術還是其他的藝術,藝術終結問題在本質上可以歸納成雅俗問題。反思當代古琴終結的問題,究其原因一是古琴“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形上追求,逐步從俗至雅而無法普眾,難以傳播;二是古琴的曲搖滾化、現(xiàn)代曲的移植,逐步從文人正統(tǒng)雅器走向大眾,過于媚俗。事實上在古代,古琴藝術的雅俗界域難以分辨。最初,古琴是祭祀的法器,在秦朝時,古琴彈奏者的身份也是各階層都有,沒有下里巴人還是陽春白雪之分。其實如何界定雅俗,每個時代的觀念也各不相同。宋代朱長文在其《琴史》中寫道:“夫蔡氏五曲,今人以為奇聲異弄,難工之操,而叔夜時特謂之淫俗之曲”,可以看到今人所認為的難以彈奏的蔡氏曲目,在嵇康的眼里也并非古曲,甚至歸為淫俗的曲目。“宋世有琴工嵇元榮、羊蓋之儔,率造新聲,去古益遠”,在宋代亦有人創(chuàng)造與古曲大相徑庭的新聲?!昂笾暯?,亦由今之視昔”,我們應該用歷史的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出現(xiàn)的新事物,可以引導,可以觀望,但不應該一棍打死。
“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對古琴藝術的改良或者移植,其根基都是在傳統(tǒng)藝術根基之上的延伸和拓展。對于傳統(tǒng)的士人階層而言,似乎是面臨終結了,但這種藝術的終結不是藝術的死亡,而是一種新的轉換,一個新的起點。時代在發(fā)展,大眾的審美在變化,若一味傳承古譜,古琴終將難以普眾。時代總是挑戰(zhàn)與機遇并存的。因此,當代是大眾傳播的技術時代,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和影視文化的優(yōu)勢,古琴藝術因傳播之快、受眾之多,再次獲新生的機會。如上?!八嚇溆媱潯薄⒌罔F站古琴快閃、百人古琴聯(lián)彈、2019流行古琴曲《我和我的祖國》,等等。古琴藝術不斷融合新元素,立足當代需求,取今復古,努力實現(xiàn)民族化和現(xiàn)代化融合,從而尋找出告別藝術終結的發(fā)展路徑。
注釋:黑格爾:《美學》(第一卷),朱光潛譯,商務印書館1979版,第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