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翠玲
(廣西百色第六中學,廣西 百色 533000)
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我們特別重視對學生知識的教學與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有哪個知識點沒有理解到,常會不厭其煩地講解,哪種能力不具備,會想方設法來幫其形成。但在這么負責的態(tài)度下,還是有的地方是學生感覺困難的地方,那就是我們的數(shù)學概念的理解。為什么呢?老師們的希望雖然是好的,但因受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我們還是有些教師對概念的教學存在問題,需要改進。在傳統(tǒng)的數(shù)學教學中,我們常常是直接引出概念,讓他們理解,然后在 練習中去深化,沒有給學生講概念是怎么來,讓他們親身去實踐概念形成的這個過程,從而弄清它的來龍去脈。有時候哪怕有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過也是為了讓學生對這個問題感興趣,并未幫助他們做好知識的鋪墊或過渡,引導他們去理解概念的本身。因此,他們囫圇吞棗,很多時候是一知半解。而我們的老師則認為以前自己就是這樣學的,慢慢地在今后的運用中就能完全理解。殊不知,這樣的教學,不僅沒有達到我們希望的目的,反而會讓學生在后面的學習中形成學習障礙,即使我們再花時間去講解,卻難以有很好的效果。因為前面的理解已經在他們的腦中形成了干擾。
我認為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一是我們的教師沒有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沒有把在數(shù)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放在重要位置?,F(xiàn)在的數(shù)學課不再只是讓學生考試能考好就行,還要在數(shù)學教學中,幫助學生形成品格、不斷成長,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改變教學方式,摒棄過去的填鴨式教學,積極創(chuàng)設具體學習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獨立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學會學習;二是我們沒有認識到概念教學的重要性,認為概念就是需要讓學生認識它是怎樣就行,不用讓他們弄清楚它的形成,而且對于這個階段的學生還有許多概念是沒有辦法向他們解釋清楚了,只能在他們的抽象思維逐步強化的過程中慢慢去消化。但我們去忘記了概念是學生進行數(shù)學判斷、推理的依據,也是他們理解數(shù)學定理、公式的基礎,沒有概念的理解,對于其他內容的理解也會成為空中樓閣。教學中,我們覺得學生學習知識不扎實或某個難點不能突破,如果深入分析,最后就會發(fā)現(xiàn),往往是因為他們對某個概念的理解除了問題。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數(shù)學概念的學習并不簡單,需要我們重視,需要在一開始就學生認識清楚,使他們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為其他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
現(xiàn)在的數(shù)學教學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需要教會學生主動學習,那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要如何進行概念教學呢?
對于數(shù)學概念的認識,我們在教學設計時不僅要考慮概念具有的特點,還要注意自己學生的知識水平與能力。我們教學研究時明確目標,弄清與概念相關的知識點,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明白學生可能會產生哪些問題,接下來會對什么學習產生影響。有了這些準備,我們才能更好地設計出適合學生的概念學習方法。比如,函數(shù)概念一直是初中學生學習中的一個難點,因其變化讓習慣了解決不變問題的學生恐懼。我們在進行概念教學時,就要考慮到學生害怕的這個因素,針對性地做出變化,讓他們慢慢適應,并根據他們的生活經驗選擇適合他們的例子幫助其理解。
雖然數(shù)學本身就是一門抽象的學科,但在初中所有的數(shù)學知識中,對于概念的學習又是讓學生覺得最枯燥乏味的,不僅如此,他們還覺得這是最難的。我們要想在概念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就要先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首先,就是要消除他們對概念的畏難心理,激發(fā)他們的探索心理。比如,教學“平行線”時,為了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我讓他們在一張紙上隨手畫出兩條線,看看它們會是怎樣的情況,然后再想想,如果無限延長又會怎樣。很多學生畫的兩條線在一張紙上都是相交的,有的即使不相交,也是斜著的,延長出去就會相交。這時,我提出一個問題:“除了這種情況,兩條直線在同一平面內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比如,像我們的書本、桌面相對的兩邊?我們可以在觀察教室,也可以想一想自己的生活中有沒有其他的不同情況?”這一下,學生就馬上開始觀察、思考了,最后討論得出結論: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不是相交就是一直不相交。我趁機提出“這種永遠不相交就叫做什么?它就是平行?!弊寣W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思考,他們對于“平行”的這個概念的理解就比我們直接告訴他們要深刻得多。這為他們理解平行線的判定公理和判定定理打下了基礎,使其變得容易。本來這對初一的學生來說,是一個艱難的起步,但因為讓學生積極參與、動手、思考,最后不僅活潑有趣,還讓他們感覺理解輕松,教學效果很好。
概念是抽象的,因為它是我們對事物本質屬性的一個概括。概念的學習就是需要學生在已知的基礎上去經歷概念的概括過程,因此,我們想讓學生真正充分理解數(shù)學概念,就要給他們創(chuàng)設具體的情境,為他們搭建好知識過渡的橋梁,由淺入深。我們創(chuàng)設具體情境之前,要樹立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的觀念,使他們產生一種認知沖突,主動去對學習新概念產生需求,從而主動積極去發(fā)現(xiàn)新概念。這樣,我們的情境創(chuàng)設才算成功。對于情境的設計,沒有一個固定的辦法,我們要結合不同概念的特點來選取,特點不同,運用的形式也就會不同:有的我們可以用聯(lián)系生活的實際問題來引入,比如平行線、三角形、數(shù)與代數(shù)中的同類項、分式、整式等;有的則只能為學生講清它的數(shù)學內部的運算關系,比如平方根——如果一個數(shù)的平方等于a,那么這個數(shù)叫作a 的平方根。那我們具體如何創(chuàng)設情境呢?
(一)由具體到抽象引入新概念。我們創(chuàng)設情境是幫助學生做好知識的過渡,使概念的理解直觀一些,形象一些,那我們就得做好具體到抽象的鋪墊。數(shù)學雖然抽象,但也是在一個個具象中概括出來的。我們要善于發(fā)現(xiàn)它形象的一面。比如:教學“中心對稱”的概念,學生已經學習了旋轉,為了讓學生注意概念的背景,我先多媒體給他們演示了兩組圖片的運動過程,并提出問題,讓學生觀察看兩組圖形的形狀、大小是否相同?能不能把一個圖形旋轉得到另一個圖形?利用問題緊緊抓住學生的心。同時,這種演示不僅引入本節(jié)課的課題,還讓學生體會到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了解中心對稱實際上是旋轉變換的一種特殊形式,滲透了從一般到特殊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實現(xiàn)我們對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創(chuàng)設具體的情境,還可以讓學生動手操作,使他們在操作中去感受概念發(fā)生的過程。比如,在教學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時,我們就讓學生自己去畫一畫,不僅加深了對平行線的認識,還弄清了這幾個概念的區(qū)別。
(二)善用類比引入新概念。類比是我們數(shù)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它不僅適用于推理,也同樣適用于我們的概念教學。類比主要是利用兩個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從而推斷出它們其他特征上的相似。我們初中數(shù)學的概念教學中,有許多的地方都可以運用這種方法。比如,我們教學“分式”時,就可以運用分數(shù)來進行類比。我先給學生一個簡單的應用題:李老師買了五個一樣大的餅,要平均分給十個學生,那每個學生分得多少餅?你打算怎么分?學生覺得這個也太簡單了,直接把每個餅從中間分開,分成大小相等的兩份,然后每個學生就可以分得一份。那每個人就分得了。我又提問:“假如我們把這5 個餅分給n 個人呢?每個人分得多少?”用除法表示:5÷n,用分數(shù)表示為:。這里的n可以為實數(shù)嗎?(n不能為0)。那么有什么區(qū)別呢?(后者的分母含有字母,而前者是整數(shù))我們把前者叫分數(shù),后者叫分式。由此,你們認為什么叫分式呢?它和分數(shù)有沒有一樣的性質呢?用具體的問題將學過的知識貫穿其中,讓學生看到它們相同的特點,再實現(xiàn)新知的遷移,相對就容易理解。學生很快明白了分式的概念:如果a、b 分別表示兩個整式,并且b 中含有字母,那么代數(shù)式就叫分式。在分式概念的教學中,我們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比較、探索能力。
概念教學雖是難點,但只要我們能轉變觀念,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就可以突破難點,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