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林
(包頭市第二十四中學,內蒙古 包頭 014000)
教學設計是指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工作的對象,將教學進行合理有序的安排,從而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并進行教學設計,其中主要包含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教學工具、教學時間等內容。當前的初中化學教學工作,普遍缺乏系統(tǒng)科學的教學設計,教師大都根據課本內容開展教學工作,缺乏整體的教學設計思路,教學內容相對較為孤立和零碎,沒有對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教學手段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導致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需求和興趣的背離,影響了化學教學效果的實現。
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很多教師因為缺乏對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的了解,或不具備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能力,導致初中化學教學工作仍然停留在過去灌輸式的教學模式當中,教學形式過于單一,教學內容也僅僅圍繞課本內容展開,化學教學的設計仍舊是以題海戰(zhàn)術進行化學練習,沒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學生學習興趣寥寥,思維能力與眼界得不到有效的拓展,從而限制了初中化學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
新課程改革對初中學生學習習慣與學習能力提出了要求,初中階段的學生應當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然而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普遍存在著學習自主學習能力缺失的情況,學生的學習與需求得不到有效的關注和重視,這樣的模式導致學生在學習中過度依賴教師,自主的能力得不到提升,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形成,也限制了學生思維與能力的發(fā)展空間。
初中化學教學效果的提升,需要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作為基礎,初中教師應注重從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教學時間等方面入手,對當前的初中化學教學內容進行科學的設計,深入學生當中,了解學生在化學學習中的難點和需求,并以此為指導對初中化學的教學工作進行全面的審視與分析,將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融入教學設計當中,尊重學生在化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通過提煉教材內容中各個單元的化學教學知識點,將化學教學的內容進行整體的規(guī)劃和設計,從而有效提升化學教學的有效性,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提升教學效果。
初中化學教學的開展,應注重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的不斷豐富,教師應不斷提升對信息化教學與多媒體教學方式的應用能力,將枯燥、單一的化學課堂不斷優(yōu)化,采用微課、情境教學、互動式教學、合作學習等方式,將視頻、動畫、圖片、故事等內容融入教學化學的教學工作中,從而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
以初中化學九年級上冊《燃燒條件與滅火原理》一課的教學為例,本課教學的重點是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首先以多媒體教學的方式,在課上展示一些燃燒的畫面和視頻,引導學生思考,火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什么作用和危害?燃燒是怎樣形成的?學生可以通過小組探討和獨立思考的形式探究燃燒的條件,而后教師可以通過展示燃燒實驗驗證學生的想法,掌握燃燒條件的基本知識;在開展滅火原理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首先引導學生思考,在發(fā)生火災的情況下,人們常用的滅火方法有哪些呢?這些方法的原理分別都是什么呢?而后在滅火器的使用方法教學時,教師可以采取視頻教學的方法,在課上播放消防員講解滅火器使用方法的視頻,由學生一邊觀看視頻一邊記錄滅火器的使用步驟和注意事項,通過這樣的方式開展本課教學,既可以由生活情境入手引導學生的興趣,又可以通過視頻教學提升教學效率,還可以通過合作探究與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思考、分析、總結和歸納能力,通過多樣化教學方法的綜合應用,促進了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是提升化學能力和的基礎,教師應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課前自主預習、課上自主學習及課后自主復習,引導學生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充分發(fā)揮自身在化學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促進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日常化學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建立自主學習的意識,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等方法,積極自主的安排學習計劃、收集學習資料、整體和歸納學習重點,促進學生化學能力的發(fā)展。
結語:隨著新課程改革對初中化學工作提出的全新要求,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化學素養(yǎng)與能力的培養(yǎng)是化學教學的關鍵因素,教師應注重通過有效的教學設計、創(chuàng)新的教學手段促進初中生獨立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從而為化學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實現化學教學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