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曉東
(河南大學,河南 開封 475000)
黃自(1904-1938),字今吾,江蘇川沙人,畢業(yè)于美國耶魯大學音樂系,先后在上海滬江大學音樂系和國立音專理論作曲組任教,并兼任教務主任一職,是中國20世紀30年代著名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他的音樂作品在30年代大多屬于高水平的層次,具有很高的藝術鑒賞性,對我國近代音樂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對黃自先生的代表作《思鄉(xiāng)》研究分析,在深入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創(chuàng)作手法之后,對于該作品的演唱提出一些個人的意見和看法。
韋瀚章(1905-1993),祖籍香山縣翠微(今屬珠海市),是我國的第一代從事現代歌詞創(chuàng)作的歌詞大師,一生共創(chuàng)作了500多首歌詞,在當代屬于高層次的創(chuàng)作,并且大都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韋瀚章在作詞方面有很高的天賦,而黃自在作曲方面顯示出了高水平的能力,兩人合作,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優(yōu)秀的聲樂作品,如《旗正飄飄》《春深幾許》《思鄉(xiāng)》《思鄉(xiāng)曲》等。
《思鄉(xiāng)》的歌詞創(chuàng)作于1932年,那時正值沐春時節(jié),陰雨天氣不斷,韋瀚章久居上海,過著單調清苦的教學生活,思念起了遠方故鄉(xiāng)的親人,于是創(chuàng)作了這首作品。
歌曲創(chuàng)作背景:同年,黃自先生為這部作品譜曲。1932年,中國還處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面對日寇的侵略,中原大地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政治腐敗,社會風氣世風日下。外有日軍的侵略,國土淪喪,內有黑暗的政治,社會秩序混亂。這一切都印在了黃自的心里,激發(fā)了黃自的愛國之情,走上了音樂救國的道路。他一邊積極地投身于抗日宣傳的活動中,一邊又將自己憂國憂民的心情寄托于音樂創(chuàng)作?!端监l(xiāng)》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chuàng)作出來的,流露出了作者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所以,歌詞中的“鄉(xiāng)”既可理解為家鄉(xiāng),又可以理解為心靈的寄托和歸宿。
《思鄉(xiāng)》雖然在旋律線條上呈現了很大的起伏波動,但在實際的演唱中卻具有很大的吟誦性。吟,即吟詠;誦,即誦讀。中國的古詩詞大都是按吟誦的原則創(chuàng)作的,其有別于一般的朗讀,也不同于一般的歌唱。黃自正是抓住了這種特點,運用自己精湛的作曲技術,將音樂與詩詞的特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我們以“柳絲系綠,清明才過了獨自個憑欄無語”為例。就我們平常的朗讀習慣來看,會發(fā)現“柳絲”會弱聲去讀,而且時值不能過長,否則就會有種失衡的感覺。所以,黃自在這里不僅運用了弱起來體現字面的弱聲,而且上去第一個音就用了bE大調的升二級音,一個極不穩(wěn)定的音級作為開頭,傾向于下一個小二度關系的穩(wěn)定音級,也體現出了黃自巧妙的運用半音關系來體現其中的吟誦性。“清明”也是同樣的道理,運用弱起以及半音,向后面的音做一個傾向的處理。最明顯是下一句“更那堪墻外鵑啼”在行板的速度上做二度下行,像是在講述一個故事,聲音雖弱,速度雖慢,但是故事卻很唯美。后面“一聲聲道”一個小六度向上大跳,卻沒有給人突兀的感覺,反而給人一種繼續(xù)講述故事,告訴大家“不如歸去……”的感覺。
黃自早年在國外留學學習作曲技法,對西洋作曲技法的運用十分嫻熟,他又受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熏陶,一直在嘗試著西洋技法中國化的嘗試,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所以,黃自的作品雖然看起來是用西洋技法作成,但每首曲子都會讓你感到來自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親切。
《思鄉(xiāng)》總體可看作為有前奏、間奏、尾聲的二段體曲式。開頭一個弱起的前奏,形成了一個動機,給整部作品一個發(fā)展的方向,后面的音樂就在這樣的動機下發(fā)展開來?!傲z系綠,清明才過了”,運用幾個簡單的正三和弦,向大家作了一個陳述,描繪出一幅具有民族特色的水墨畫。一人獨自坐在欄桿上,看到隨風擺動的柳枝,聽著杜鵑鳥的鳴叫。后面“獨自個憑欄無語”,用了一個離調的副屬和弦,制造了一點緊張的氣氛:景色雖好,卻無意欣賞,心里裝著事,更多的只有憂思。緊接著7-11小節(jié),運用了兩次復式進行將故事給人們繼續(xù)講下去,將內心的愁思表達出來,將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表達出來。第一段運用極其優(yōu)美的旋律線條和簡單伴奏肢體以及舒緩的和聲,為“思鄉(xiāng)”的情緒作了一個鋪墊。
在間奏部分,從開始的穩(wěn)定和弦往后繼續(xù)發(fā)展,開始離調,進入到第二段,情緒越發(fā)的緊張。15-17三個小節(jié),和聲上使用了半音式的副屬和弦連鎖進行,伴奏肢體也從前面的分解和弦變成了柱式和弦,體現了內心情緒的極其不穩(wěn)定。副屬和弦本就是不穩(wěn)定的和弦,它的出現就是為了將音樂向前推動,將情緒向前推動。而一連串的副屬和弦更是將情緒推到了巔峰,也將整部作品推向了高潮。在“問”字上達到了整首曲子的最高音,并且維持了兩拍,充分地體現了作者思鄉(xiāng)的急切心情。最后伴奏重新回到分解和弦織體,旋律呈下行音階式,表達作者內心對故鄉(xiāng)的無限渴望。曲子最后兩小節(jié)運用了“柳絲”的伴奏,再次表達了作者的心情,形成了首位呼應,加深了“思鄉(xiāng)”的主題。
在前奏想起的時候,歌者的眼睛里就應該出現畫面,將自己置身于作曲家所預設的場景中去,想象自己是那個遠離家鄉(xiāng)多年的游子,渴望能夠回到家鄉(xiāng)的懷抱,卻因現實狀況無法回去。第一個“柳”字因為是弱拍進,所以自己心中要有拍子,知道什么時候進。第一個音是#F到G的半音貼近,力度為p,所以要控制好氣息,采用吟誦的方式演唱。第一句一定不能強,因為它是情感的鋪墊,為了引出思鄉(xiāng)的情緒?!扒迕鞑胚^了”跟第一句是一樣的道理,但不一樣的是情感更進了一層,到下一句的“憑”字,掀起一層波瀾。“更那堪墻外鵑啼”是前半部分的高潮,在唱的時候要將情緒和氣息控制好,由弱到強,再由強到弱,慢慢地收回來?!耙宦暵暤馈?,雖然音區(qū)比較高,但是筆者認為應該用弱聲去唱,用吟唱的方式,就是在靜靜地講述一個故事,表面平靜,內心卻惆悵萬千?!安蝗鐨w去”,譜面也給了一個“ten.”的符號,表示要漸慢,像故事一樣講述下去。在整個前半部分,作曲家運用了很多的八分休止符,在演唱的時候千萬不能忽視。在這些休止符的地方,要講究“聲斷氣不斷”。聲音在此刻雖然休止了,但是你的氣息、你的情感,一定不能斷掉。否則這首作品就是不完整的,就是殘缺的。
在第二段中,“惹起了萬種閑情,滿懷別緒”,伴奏肢體依然是柱式和弦,但是在和聲上,使用了bE大調的副屬和弦的連鎖進行,并且有“cresc.”作漸強提示。表明了這句情緒上的極其不穩(wěn)定,一步一步地向前推進,也要求了鋼琴和聲樂的配合。歌者在演唱時,“惹”字要阻著氣,輕聲地進,然后逐漸加強、中間聲樂休止三拍的時候,歌者應該準備好下一句的演唱?!皾M懷別緒”是情緒的繼續(xù)推動,在這里筆者認為速度上應該做個漸慢,而力度上漸強。這句之后深吸一口氣,保證有良好的氣息支撐下一句的演唱,帶上共鳴,唱出全曲的最高點“問”?!皢枴弊植粌H是音高的最高點,更是情緒的最高點,仿佛之前內心所有的積蓄全在這一刻爆發(fā)了?!半S渺渺微波是否向南流”,從“隨”字開始應該逐漸變弱,捎帶疑問的口氣給唱出來,原來激動的內心也逐漸平靜下來。雖然這句音區(qū)較高,并且占了3個小節(jié),但是筆者認為此處不換氣最好,唱這句之前一定要吸足氣,給上足夠的氣息支持。所以這一處算是一個難點,高音不能唱得太炸,氣息的要求也特別嚴,唱最后一個“流”字的時候應該從容一點,不能顯得氣息不夠硬撐著。全曲的最后一句“我愿與他同去”應當表現出主人公渴望歸鄉(xiāng)的迫切心情。最后一個“去”字先強后弱,將氣息拉長,將情緒走向遠方,最后收聲,留下一個對故鄉(xiāng)的憧憬。
我們從黃自的《思鄉(xiāng)》中,可以感受到黃自的音樂創(chuàng)作中對情感的細膩表達和對人物的精致刻畫,更能從中感受到黃自獨特的藝術審美和美學思想。孔子的音樂思想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意思是快樂不是沒有節(jié)制的,悲傷卻不至于過于悲傷。黃自的這首作品正體現了這樣的審美原則,一切情感的表達都是剛剛好的原則。
《思鄉(xiāng)》這首作品的篇幅雖短,但是結構、和聲卻十分嚴謹,真可謂是一首極具魅力的中國藝術歌曲,不僅在他自己的藝術歌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在中國藝術歌曲的發(fā)展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
《思鄉(xiāng)》是黃自藝術歌曲中的精品之作,同時也是中國藝術歌曲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杰出代表。我們在學習這首歌的時候應該將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與中國藝術歌曲的發(fā)展結合起來。我們在演唱這首作品的時候,實際上就是一種“二度創(chuàng)作”,雖然允許加入個人的理解和演繹,但一定不能脫離作曲家原本的設定。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靜下心來好好地分析這部作品。這樣既能不失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又可以表現出自己演唱的獨特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