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婷
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而小學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又比較弱,教師以自己為主體展開教學活動,卻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思維能力,很容易讓學生感到知識的晦澀,而在日積月累的難度提高過程當中,失去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而現(xiàn)在新的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之下,教師應該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為基礎,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進,盡量使其更加貼合小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以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實際上,在語文的教學過程當中,是有許多古詩文和學生沒有見識過的不同場景存在的。小學生的閱歷比較淺薄,對文字的理解能力也沒有那么強,對于簡短的古詩和形容詞匯運用豐富的寫景文,可能無法快速地進行理解和感受,影響著學生語文基礎素養(yǎng)的發(fā)展和課堂的學習效率。因此,教師需要通過對教學模式的改變,以更加簡單直觀的方式,讓學生對蘊涵大量內容的知識進行理解。比如說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將大段大段的深會文字轉變?yōu)閷W生可以直觀看到的圖片,視頻,動畫等等形式,在刺激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幫助學生將多媒體與文字進行對照,給學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提高學生的文字賞析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比如說在學習駱賓王的《鵝》時,學生們可能因為所在地區(qū)的限制,沒有親身見過鵝在水中游動的場景,而對于教材上所附加的圖片,也只是覺得比較陌生,甚至不認識鵝掌,讓學生對該詩的記憶十分有限。因此,這時教師就需要運用多媒體的方式,將鵝在水中游動的動態(tài)場景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對“白毛”“曲項”“紅掌”等等經典的鵝的外在形態(tài)對鵝的體態(tài)進行分析,讓學生對鵝進行更加直觀的認識,幫助學生完成對古詩的記憶理解,并開闊學生的視野。
當然想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也需要培養(yǎng)學生用語文的思維對不同問題進行看待和分析的能力。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是填鴨式教學,這對于學生的思維產生極大的限制。教師的思想作為學生思想的主導,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觀感,但實際上教師與學生的思維方式是不同的,況且人與人之間是具有差異性的,這就可能導致學生的思維產生混亂,而無法在課堂上踐行高效學習和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而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下,教師應該從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能力,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思考出發(fā),通過問題引導,幫助學生以小組的單位對不同內容進行探究和思考。學生在與其他同學的交流分析過程當中獲得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和提高,從而提高自己的核心素養(yǎng)。
比如說我們在學習《紙船和風箏》時,教師除了要幫助學生理解和平友愛的中心思想,也可以針對教材內容提出發(fā)展性的問題,開拓學生的思維方式:“小松鼠把紙船放到水里,為什么可以流到下游呢?你覺得水的上游和下游是代表什么意思呢?而為什么在下游的地方把風箏放起來,小松鼠又可以看到呢?請與你的組內成員進行交流,回答老師的問題?!边@個問題的方向就是幫助學生對其中蘊含的物理知識進行了解,并為學生打下良好的綜合素養(yǎng)基礎。也可以提出:“你覺得是什么讓他們變成好朋友的?你跟好朋友的認識過程又是什么樣子的?”幫助學生對課本內容進行思考,并學習到“好朋友”的存在重要性,既能提高學生對課文的思維思考能力,又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友愛精神,幫助學生形成更融洽的外界關系,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總的來說,想要站在核心素養(yǎng)的視角,對小學語文教學過程進行改變和修正,小學語文教師首先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學生的思維能力,對教材內容進行精確設計,讓學生能夠在有興趣的條件下獲得更多的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培養(yǎng),才能夠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