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娉婷 (湖南藝術職業(yè)學院)
“精彩一課”,即是如何使得一節(jié)45分鐘的課程變得精彩紛呈,別出心裁,這是讓每位老師不斷思考和摸索的問題,接下來是我對于音樂劇大二的六名學生進行一次聲樂小組課的授課分享。
音樂劇《蝶》中祝英臺與浪花的二重唱唱段《他究竟是誰》的1-36小節(jié)的演唱。(譜例略)
1.要求學生掌握音樂劇《蝶》中祝英臺與浪花的二重唱唱段《他究竟是誰》1-36小節(jié)節(jié)奏型的強弱關系處理。
2.要求學生融入人物角色,且運用節(jié)奏的強弱關系處理,能夠完整地較有表現力地獨立演唱。
結合聲樂小組課的群體性、特殊性、以及每個學生的自身素質、聲樂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將在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運用以下教學方法,對學生加以引導:
第一是深入淺出、抽絲剝繭,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法。針對這首歌曲的特色進行分析和探索,力求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劇目背景和樂曲音樂特征把握其鮮明的風格。
第二是主次分明、重點突出,有效抓住教學重點及難點。抓住該首作品韻母特色“ei,ui”的發(fā)聲練習,在演唱技巧上結合發(fā)聲訓練,突出氣息、位置、音量控制和咬字吐字的技巧性。
第三是因人而異、靈活多變。在教學中注意觀察不同學生練習和表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采取互動式、啟發(fā)式、對比法、示范法、體驗法等方式方法,對其技能不足和情感力度不夠之處進行強化訓練,增強學生的參與感。
第四是循序漸進、融會貫通。對學生學習采取逐步引導、漸進式的教學方法,一步步的解決學生的問題,逐漸提升學生唱和演的綜合能力。另外,還可以定期進行小型觀摩,邀請其他聲樂老師和教研組其他相關教師參與,進行會診式教學,更好的提升學生的演唱技巧以及表演綜合能力。
第五是尊重學生、善于發(fā)現學生的一點點進步,鼓勵為主。以引導和啟發(fā)為主,強調課前的預習和課后的復習,做好筆記。培養(yǎng)學生的領悟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加強對曲譜本身的識譜的認真學習,合理地分析曲譜的曲式,同時要加強對作品內容與背景的深入理解。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進步并加以鼓勵,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信。
教學重點:把握節(jié)奏型本身的強弱關系對歌曲情感表達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在規(guī)定情境和規(guī)定人物中,如何化有形為無形唱準節(jié)奏,來更好地為人物塑造服務。
教學對象:17高職音樂劇女生,在校學習近兩年了,在發(fā)聲技巧和演唱技巧方面有一定的程度,六位都屬次女高音,我布置她們對音樂劇《蝶》中祝英臺與浪花的二重唱唱段《他究竟是誰》進行預習,并自行分配角色,結合表演形體要求,能自己創(chuàng)作性地帶有表演式完整演唱。
1.發(fā)聲訓練(約15分鐘)
我們可以看到,《他究竟是誰》這首作品的韻腳是“誰(shei),備(bei),淚(lei),回(hui),水(shui),潰(kui),貝(bei),廢(fei),醉(zui),水(shui),內(nei)”,結合譜面“前十六后八”和“弱起十六分接長音”的節(jié)奏型,因此我選取前十六后八節(jié)奏型,以用“ui”和“ei”為韻母的練聲曲,要注意第一個十六分的強調,后面的八分音符一帶而過,切勿突出。雙元音“ei”和“ui”練習,注意“e”與“u”元音的區(qū)別,且要保持腔體的打開,讓聲音統(tǒng)一,這樣才能使發(fā)音有更好的共鳴。另外,注意呼吸從小腹收緊而開始,隨著音高,臀抬起,后腰挺起,好似腰肋成為翅膀展開。
另外,我們還可以選用后附點的節(jié)奏型類似于原譜里面“是誰”的節(jié)奏型,就以“是誰”為語言,作為練聲曲來練習。首先一定要吸好氣,橫隔膜保持住吸開的狀態(tài),但不要僵硬,永遠感覺氣是流動的,聲音要求整體垂直感,不要橫著咬字。然后,要特別注意后附點節(jié)奏型強拍在后面的附點長音,稍許強調和突出,前面的“是”要干凈短促。聲母的“sh”,要大膽把字頭咬出來,輔音要短,又具有爆發(fā)力,咬好字頭有助于聲帶擋氣。字尾一定要唱出來不要省略,但是字尾一定要短而清晰。
另外,后附點“是誰”的練聲曲,我們也可加入眼神的指向性去訓練,配合不同的眼神方向,結合發(fā)聲技巧,加強演唱發(fā)聲的方向感。
2.作品分析及講解:(約5分鐘)
音樂劇《碟》的劇目簡介:音樂劇《蝶》是一部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原創(chuàng)音樂劇,它取材于故事和旋律都扎根在每個中國人心中的經典愛情故事《梁?!罚扇龑氉髑?,關山編劇、作詞。音樂制作人李盾打破“梁?!惫适略星楣?jié),用音樂劇的形式全新詮釋了“梁祝”,使這個經典民間故事再次孕育了新生命。2008年4月,《蝶》的演員趙鴻英獲得了白玉蘭戲劇藝術新人獎;同年7月,《蝶》參加“韓國第二屆大邱國際音樂劇節(jié)”演出,一舉奪得了全場最高獎——特別大獎,它開辟了中國原創(chuàng)音樂劇首次在國外獲獎的先例;2010年5月,《蝶》又榮獲了第十三屆“文華獎”特別大獎。它的誕生創(chuàng)造了中國音樂劇史無前例的成績和影響。
該劇取材中國傳統(tǒng)神話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以它為基石,沿用原人物的名字,講述了在一個黑暗、危險、迷宮般的“世界盡頭”,居住著一群受到了詛咒的非蝶非人的蝶人,他們不惜一切代價想要化身為人。劇中男主角梁山伯是這群人里面的一位流浪詩人,而女主角祝英臺則是他們之中最美的姑娘。為了解除詛咒,蝶人首領老爹決定將祝英臺嫁給人類,偶然的邂逅,流浪詩人梁山伯與祝英臺相愛了,老爹眼看婚禮不成,準備了一杯毒酒去毒害梁山伯。蝶人浪花因誤喝毒酒化為了蝴蝶,老爹誣蔑梁山伯是殺人兇手,并實施火刑。最終,梁山伯、祝英臺為追求真愛、無所謂做人或做蝶,他們沖出烈火重圍,涅槃重生,相擁而伴,翩躚起舞,歌唱愛情;而浪花為救梁山伯與祝英臺再次犧牲自己蝴蝶的生命。
《他究竟是誰》的演唱提要:這是劇中祝英臺和浪花的一個二重唱唱段,梁山伯在大庭廣眾之下親了祝英臺,使祝英臺驚慌失措地跑進自己的房間,她怦然心動但又充滿著無數的疑問,回想剛剛梁山伯親自己的畫面,祝英臺嬌羞不已。另一方面,浪花偶遇了闖入婚禮現場的梁山伯,并對其芳心暗許,梁山伯英俊的相貌、浪蕩的性格和迷人的舞步深深地吸引了浪花。于是,兩個少女內心波瀾不已,初嘗戀愛滋味的她們一同唱起了該唱段。
全曲分為三段:第一段(1-20小節(jié))描述了從未戀愛過的祝英臺被這個突如其來的吻徹底打亂了心緒,梁山伯的出現讓祝英臺渴望真愛的內心逐漸打開,但一想到自己背負著嫁給人類的命運安排,又害怕不能真正擁有愛情;第二段(21-36小節(jié))描述了浪花被梁山伯所吸引,他的一切似乎都勾起了浪花心底的欲望;第三段(37-58小節(jié))即浪花與祝英臺的重唱,以均勻的節(jié)奏緩緩鋪開,形成樂節(jié),不斷地重復出現,表達出她們各自對愛情的向往。
唱段旋律柔情優(yōu)美,二人唱詞互相交織。演唱時首先要準確把握兩個人物因不同身份背景所導致的差異個性,從而要用相應的音色和語氣來演唱,祝英臺是大家閨秀,比較文靜內斂,是蝶人中最美的一位,背負著嫁給人類的使命,而浪花骨子里透出一種性感魅惑,但從小臉上有塊胎記,因此缺少被人肯定和欣賞,她渴望被愛。兩個聲部要唱得輕巧,注意音色及音準的和諧。
3.學生學習環(huán)節(jié)(約20分鐘)
(1)要求學生按照自己預習,完整地演唱一遍,并指出問題。
學生基本都會唱,但未能真正準確細致識譜,這是學生普遍學習的一個盲點,現在多媒體發(fā)達,各種音樂版本不計其數。學生在學習時,經常忽視對譜子的準確解讀,因此她們唱起來,節(jié)奏自由,隨意性較大,未能抓住節(jié)奏型本身蘊含的強弱關系,掌握其節(jié)奏律動和情感內核。所以老師要不斷地反復要求學生認真識譜,視唱練耳樂理相關的音樂知識的學習更是要重視。
(2)看著譜子,打著正拍,再次演唱。
學生意識到對譜子的節(jié)奏把握不夠細致,該延長的不夠長,該短促的又隨意處之。另外,要延續(xù)練聲環(huán)節(jié)對作品的關聯(lián),“韻腳”的把握,前十六后八等節(jié)奏型的強弱關系,以及配合發(fā)聲技巧和眼神的配合,把練聲與演唱有機地結合起來。
(3)按照節(jié)奏、節(jié)拍且不帶旋律地朗誦,重要的是把對作品的分析,人物定位融入進來去朗誦。
通過這樣反復地朗誦,學生基本能很快找到語句的邏輯重音及情感強弱內核,恰恰跟譜例的節(jié)奏強弱關系的吻合,這樣才能較準確地還原作詞、作曲者的意圖,而不是生硬地唱準節(jié)奏型的強弱關系,盡量做到化有形為無形唱準節(jié)奏,更好地為人物塑造服務。
(4)帶上旋律,用剛才“說”的感覺唱出來。
通過兩三遍的老師代入式的演唱,學生基本能掌握其節(jié)奏強弱關系,并較好地表達人物情感。多多用“說”的感覺代入,一旦學生找不到,又還原“說”,讓學生多多體會歌唱其實就是帶上旋律說出來的藝術。
4.總結(約3分鐘)
通過《他究竟是誰》這首作品讓學生了解一首作品節(jié)奏節(jié)拍的一些內在規(guī)律,并啟發(fā)她們有目標性的去探索學習,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為以后的學習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當然,我們演唱中的情感體現要與呼吸、位置結合,與咬字結合,與人物情感結合等等,這樣才能把我們的情感清楚的表達出來,經過這樣的不斷反復過程,一首歌曲的演唱能情感更加深入,讓其在這過程中深刻地理解歌唱的內涵,以便更完美的詮釋作品。
5.布置作業(yè)(約2分鐘)
(1)按上課所要求的將今天所學復習。
(2)預習后半段(37-58小節(jié))二聲部的演唱,找到后半段的主要節(jié)奏的強弱關系。
(3)運用多媒體互聯(lián)網多個版本的對比,以及視頻表演的對比,演唱處理有何種的不同。并且用微信每天發(fā)自己演唱的視頻給我。
《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節(jié)奏,是樂音時值有組織的順序,是時值各要素—節(jié)拍、重音、休止符等相互關系的結合。強弱、快慢、松緊是節(jié)奏的決定因素。其作用是把樂音組織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以體現某種思想。”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許多學生并不能真正掌握節(jié)奏的準確度,并唱出節(jié)奏型呈現的律動感,隨意縮短和延長節(jié)奏時值的現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我認為是源于他們沒有認為節(jié)奏的學習有多重要,忽略其對歌唱的重要性。然而,正如我們前面所說,把握節(jié)奏的強弱、快慢律動,才能更好地體現歌唱旋律的語言化,更好地還原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表達意圖,增強情感的傳遞。聲樂學習者們,都應遵循“先按節(jié)拍、帶節(jié)奏帶情感地朗讀,再加旋律演唱”的步驟,關注朗讀時的邏輯重音,結合節(jié)拍節(jié)奏之強弱關系,有效融合,更好地表達歌曲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