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悅
摘 要:孔子的學思行教學思想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將學、思考、實踐三者相結合??鬃拥膶W思行的教學思想始終是我國主流教育思想,在我國教育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并且對我國幾千年來的教育產生深遠影響。即使時代更迭,但是孔子的學思行教學思教育思想始終符合認知規(guī)律,對我國當下的基礎教育具有相當大的借鑒價值。本文將主要探討孔子學思想教學思想以及為小學語文教學帶來的啟示。
關鍵詞:孔子;學思行教學思想;小學語文;教學實踐;啟示
引言
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具有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并積淀了孔子“學、思、行結合”這樣寶貴的教育思想?!皩W、思、行相結合”的教育思想是孔子思想精華凝聚中的重點之一,該教育思想對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教師將孔子教學思想中的經典進行批判繼承和運用,能夠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也能夠在教學實踐中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
一、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論語中“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本俚刂v述了闡述了“學”與“思”的辯證關系,從而看出“學”與“思”的重要性以及孔子對“學思結合”的重視,對待一切問題都要有獨立思考能力,不可以隨聲附和。只有獨立思考并深入探究,才能找到問題源頭,從而答疑解惑。學思結合也是孔子關于學習心理方面的觀點。在學習過程中,有效地將學與思相結合,能夠打破單方面學習和思考的局限,擺脫單方面思考或學習的弊端。將學與思相結合也是培養(yǎng)學生成為有道德、有學識的人的必要方法。例如,在學習部編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十課《古詩三首——題西林壁》時,教師可以進行適當點撥,幫助學生主動學習與思考。首先教師要帶領學生初讀課文,感受古詩的韻味。在朗讀過程中,注重語調、停頓、輕重音、快慢等,如果能將詩讀出韻味,那么必定對詩有著一定的感悟與理解。在初步朗讀課文后,教師可以旁敲側擊引導學生表達出對“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獨到理解,在此之后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詩人在山中反而不清楚廬山的真實面目,那么在生活中也會有這樣的情況嗎?”暗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
二、在課程內容設置上,始終堅持綜合實踐教育思想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涉及綜合實踐內容綜合實踐的方法技巧教授并付諸實施,一定能夠給教學效果帶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以及語文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在課堂中增加實踐活動,更能體現人文教學中的人文精神以及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當代培養(yǎng)的人才的核心素養(yǎng),除了具備專業(yè)技能外,還要擁有正確性的情感態(tài)度以及學習方法,還包括文化意識,概括起來就是擁有綜合實踐能力。例如,在學習部編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習作練習《寫信》時,首先,教師應該帶領學生了解習寫信的背景知識,寫信教學也是本冊教材應用文教學的重點內容。讓學生能夠完整地寫出一封簡單的信,是寫作教學目的所在。其次,帶領學生掌握有關寫信的必要基礎知識,其中寫信教學共分為四個步驟,在第一步驟先帶領學生觀看示例,第二部分向學生講解寫信的主要格式,第三部分講解信封的具體寫法,第四部分明確這次習作練習的要求,并獨立寫出一封具有實用意義的信。寫信就是一個在實踐的過程,也是一個掌握扎實學習內容,掌握學習方法的過程。孔子明確提出將教學過程劃分為學、思、習、行四個階段,進行練習能夠在特定環(huán)境下穩(wěn)定地將信息提取出來。
三、循循善誘,啟發(fā)式教學
啟發(fā)式教學是孔子教育教學思想中的一大特色,在教學過程中改變傳統(tǒng)的逐章逐句講解,帶領學生慢慢體會與領悟,然后發(fā)現教材中的奧秘。“能近取譬”是孔子啟發(fā)式教學思想中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具體就是指用學生日常生活中最為熟悉的事物進行打比方,逐步啟發(fā)、點撥與引導,以解決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難點、重點、疑點。例如,在學習部編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二十二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本課的教學方法主要是抓住重點詞句,發(fā)揮想象,進而深入體會文章主人公的思想情感,從而培養(yǎng)學小學生的愛國熱情,從小樹立小學生的博大胸懷與遠大理想。文章的主人公幾乎與學生是同齡人,教師可以以此為切入點,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并提出“周恩來后來成為一個偉大人,與他少年時有一顆強烈的愛國心密不可分?!?,從而向學生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結束語
孔子的教育思想充分在教育實踐中抓住了課程的內在聯(lián)系,并且有一定的教學成分進行了整合,達到了理想的效果,并始終具有現實意義,能夠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在孔子看來,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習基本知識,思考深層次意義的過程。學習與思考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依賴,這也在側面說明學習思考兩者和諧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封忠晨.魏書生語文教育對孔子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研究[D].吉林大學,2018.
[2]柴軍應.學生學習自主性發(fā)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6.
[3]范春香.課堂:從結構走向超結構[D].湖南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