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凱
(中國社會科學院 古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101)
東漢順帝陽嘉元年(132)冬天,中山國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的群狼襲擊百姓事件?!逗鬂h書》《續(xù)漢書》《后漢紀》《東觀漢記》等文獻均予記錄。范曄《后漢書·順帝紀》記載:
(陽嘉元年)冬十一月甲申,望都、蒲陰狼殺女子九十七人,詔賜狼所殺者錢,人三千。[1](P261)
司馬彪《續(xù)漢書·五行志》“狼食人”條記為:
順帝陽嘉元年十月中,望都、蒲陰狼殺童兒九十七人。時李固對策,引京房《易傳》曰“君將無道,害將及人,去之深山以全身,厥妖狼食人。”陛下覺寤,比求隱滯,故狼災息。[1](P3285)
袁宏《后漢紀·孝順皇帝紀上卷》記其事曰:
(陽嘉元年)冬十月,望都狼食數(shù)十人。《本志》曰:“言之不從,則有毛蟲之孽。京房《易》曰:‘君無道,害將及人,去之深山,全身厥災,狼食人?!盵2](P350)
《東觀漢記》所記分見兩處。前引司馬彪《續(xù)漢書·五行志》“狼食人”條劉昭補注:
《東觀書》曰:“中山相朱遂到官,不出奉祠北岳。詔曰:‘災暴緣類,符驗不虛,政失厥中,狼災為應,至乃殘食孩幼,朝廷愍悼,思惟咎徵,博訪其故。山岳尊靈,國所望秩,而遂比不奉祠,怠慢廢典,不務懇惻,淫刑放濫,害加孕婦,毒流未生,感和致災。其詳思改救,追復所失。有不遵憲,舉正以聞?!盵2](P3286)
前引《后漢書·順帝紀》陽嘉元年冬十一月甲申條下李賢注:
《東觀》又云:“為不祠北岳所致。詔曰‘政失厥中,狼災為應,至乃殘食孤幼。博訪其故,山岳尊靈,國所望秩,而比不奉祠,淫刑放濫,害加孕婦’也?!?1)《后漢書》卷六《順帝紀》,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261頁。司馬彪《續(xù)漢書·五行志》劉昭補注所引,應是《東觀漢記》的原文。比較章懷注與劉昭補注,可知章懷注中的詔書只是對原詔部分文辭的抄錄,“《東觀》又云”之后的“為不祠北岳所致”,是對劉昭補注中所引《東觀書》“中山相朱遂到官,不出奉祠北岳”的縮略表述。
望都、蒲陰,均為中山國屬縣。《東觀漢記》《后漢書》《續(xù)漢志》《后漢紀》對同一事件的記載不盡相同。(2)以事件發(fā)生時間而言,《后漢書·順帝紀》記作“冬十一月甲申”,《續(xù)漢志》《后漢紀》分別作“十月中”“冬十月”。清人王先謙推測認為,十月份是狼災發(fā)生時間,《順帝紀》的“冬十一月甲申”乃是“帝下詔賜狼所殺人錢及責中山相之日”(《后漢書集解·五行志二》,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1165頁)。曹金華亦持此說(《后漢書稽疑》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125頁)。此論甚確。事件發(fā)生地點,《后漢書·順帝紀》《續(xù)漢志》明確記載乃望都、蒲陰二縣,《后漢紀》但云望都一地,不知何故。群狼殘害對象,《后漢書·順帝紀》作“女子”,《續(xù)漢志》作“童兒”,《東觀漢記》有“孩幼”“孤幼”“孕婦”及“未生”,《后漢紀》則籠統(tǒng)稱為“數(shù)十人”。王先謙以為,“狼殺人,尤無專殺女子之理”,故推斷《順帝紀》“女子”為“子女”之誤倒,如此“則所殺固多童兒”。但四史俱錄,足見這個發(fā)生在帝國一隅的惡性事件極不尋常。作為猛獸的狼噬傷人類或家畜,在戰(zhàn)國秦漢時期肯定不是稀罕事,(3)肩水金關漢簡中有“二月中狼食小犢一黃字”、“六月中狼食小黃字”(73EJT27:58A) ,均為狼襲殺家畜的記錄?!白帧奔础盃肌保改概?。見甘肅省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等:《肩水金關漢簡(叁)》,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第116頁。相關簡殘綴合可參何茂活:《肩水金關漢簡(叁)釋文商訂(之二)》,載陳偉主編:《簡帛》(第十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96頁。但是能夠進入史家視野者寥寥,且往往是由于其異常行為,如戰(zhàn)國時期秦國“狼入市”(4)[明]董說《七國考》卷十三《秦災異·狼入市》引《洪范五行傳》云:“秦惠王四年,狼入咸陽市。昭王六年,狼又入咸陽市?!?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383頁。;東漢靈帝建寧年間“群狼數(shù)十頭入晉陽南城門嚙人”[1](P3286)。中山國狼災之所以能夠引發(fā)朝廷關注并為史家所記錄,原因大概有三:其一,受害者人數(shù)較多。史書所載九十七人,只是命喪狼口者的統(tǒng)計數(shù)字,僥幸活下來的受傷者想必也為數(shù)不少。其二,受害者多為抵抗能力差、處于弱勢的兒童及孕婦,當時慘怛之狀,難以言狀。其三,在災異與時政掛鉤的時代背景下,中山國狼災引發(fā)了關于帝國治道的反思與變更。這個看似孤立的事件,從不同角度折射出一些隱伏在暗處的歷史信息?;蛟S是由于此事過于孤立,研究者少予關注(5)王子今先生論述秦漢時期的“虎患”時曾提及中山國“狼災”。見《秦漢時期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98-199頁。牛敬飛先生注意到東漢時期五岳祭祀之責下放給地方長吏,以此例說明祭祀不力即向長吏問責。見《五岳祭祀演變考論》,清華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第32頁。徐興無先生討論漢代五岳祭祀時,舉此例說明當時祀五岳“至有祈除猛獸為患者”,見《經(jīng)緯成文:漢代經(jīng)學的思想與制度》,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年,第209頁。。筆者今試作鉤連彌縫,以就教于方家。
王子今先生注意到漢代虎狼之災與氣候異變之間的關系,認為法雄故事所謂南郡“永初中,多虎狼之暴”[1](P1278),可能與當時嚴重的自然災害有關。[3](P201-202)這一觀點頗具啟發(fā)。陽嘉元年冬天中山國狼災之緣起,同樣可以從自然災害方面找到線索。試看以下史料:
永建四年:司隸、荊、豫、兗、冀部淫雨傷稼。[1](P3269)
永建六年:冀州淫雨傷稼。[1](P3269)
永建六年冬十一月辛亥詔:連年災潦,冀部尤甚。比蠲除實傷,贍恤窮匱,而百姓猶有棄業(yè),流亡不絕。疑郡縣用心怠惰,恩澤不宣?!兑住访馈皳p上益下”,《書》稱“安民則惠”。其令冀部勿收今年田租、芻稾。[1](P258)
陽嘉元年二月庚申:以冀部比年水潦,民食不贍,詔案行稟貸,勸農(nóng)功,賑乏絕。[1](P259)
陽嘉元年三月庚寅:帝臨辟雍饗射,大赦天下,改元陽嘉。……詔……稟冀州尤貧民,勿收今年更、租、口賦。[1](P260)
順帝永建四年(129)以來,中山國所在的冀州地區(qū)連年雨澇,(6)雨澇之外,可能還有蝗、旱之災?!逗鬂h書》卷三十上《楊厚傳》記載,永建四年“六州大蝗,疫氣流行”,此六州不知是否包括冀州。農(nóng)業(yè)欠收,百姓乏食,不少人被迫離開故里,成為游走索食的流民。尤為值得關注的是,從永建六年(131)冬十一月到“狼食人”發(fā)生的陽嘉元年(132)冬十月,短短一年時間之內(nèi),朝廷三度下詔,以“蠲除實傷”“贍恤窮匱”“勿收今年田租、芻稾”“案行稟貸,勸農(nóng)功,賑乏絕”等措施來救助冀州百姓,政策之密集,措施之多樣,史書并不多見,足見當時冀州受災的嚴重程度。
連年水澇,對當?shù)氐纳鷳B(tài)環(huán)境自然會產(chǎn)生影響。冀州“淫雨”既然“傷稼”,也勢必會影響到其他植物的正常生長,影響到鼠、兔、鹿、野豬等草食動物的正常繁殖。狼屬于食物鏈的頂端,在小型動物難覓、食物嚴重缺乏的情況下,轉而襲擊人類,也屬正常。晉穆帝永和十年(354),桓溫西征進入關中,苻健等“收麥清野以待之”,加之“蝗蟲大起,自華澤至隴山,食百草無遺”,導致出現(xiàn)“猛獸及狼食人,行路斷絕”的情形。[4](P2871)望都、蒲陰二縣,位于太行山東麓,屬于山區(qū)、平原交接地帶,(7)《漢書·地理志》記中山國之望都縣,說“博水東至高陽入河?!弊⒁龔堁缭唬骸皥蛏皆诒保瑘蚰笐c都山在南,登堯山見都山,故以為名。”又信都國之下博縣,注引應劭曰:“博水出中山望都,入河?!笨梢娡季硟?nèi)多山陵谷壑。伏處山林的野狼在食物短缺時,成群竄至近山聚落襲擊人畜,并不意外。另外,中山國狼災發(fā)生在農(nóng)歷十月,十月是一年中氣溫最低的月份之一,天寒地凍,大雪封山,正是山中食物難覓的時節(jié),故狼災發(fā)生在十月,也非偶然。
“狼災”受害者多為兒童及婦女,這一特點加重了此劫的悲慘程度,也平添幾許詭異氣氛?!稏|觀漢記》所謂“不務懇惻,淫刑放濫,害加孕婦,毒流未生”,從地方官臨民施政 濫刑寡仁的角度予以解釋。這樣的解釋并非沒有道理,只是過于迂闊。實際上,猛獸獵食,總是會將幼弱者作為優(yōu)先攻擊對象。寒冬時節(jié),百姓特別是婦女兒童不大可能成群進入山林而與狼群遭遇,倒是狼群有可能由于山中乏食而竄至城邑鄉(xiāng)聚覓食,攻擊人畜。狼群竄入聚落,以形體較小的兒童或者行動不便的孕婦為主要攻擊目標,屬于自然規(guī)律,因此,在陽嘉元年的中山狼災事件中,受害者多為“孤幼”“童兒”,似乎并不意外。
問題是,兒童、孕婦在日常生活中都屬于被保護者,此次群狼襲擊時,這些弱勢者為什么沒有得到保護?對應的答案可能有多種,但是最大的可能性是,事發(fā)之時,具有保護能力、負有保護義務的青壯年男子不在身邊,聚落猶如弱勢人群的留守營地,無法抵抗群狼襲擊。永建六年冬十一月辛亥詔書說冀州“百姓猶有棄業(yè),流亡不絕”,成年男子外出求食,不便遠行的兒童、婦女留守家中,這或許是眾多兒童、婦女喪命狼口的直接原因。如果這樣的分析有些道理,那么自然災害才是導致“狼食為”慘劇發(fā)生的直接原因。
陳業(yè)新研究兩漢時期災害對黃河流域經(jīng)濟發(fā)展的制約作用時指出,“受自然災害的影響,不僅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等經(jīng)濟受到損失,經(jīng)濟背負沉重,步履維艱,而且災害與生態(tài)環(huán)境間還形成了‘多米諾骨牌’連鎖式的互動關系,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引起災害,而災害又加重了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程度,使得該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經(jīng)濟及其相互間協(xié)調(diào)關系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受到了影響”[5](P257)。這一觀點有助于我們更為深入地解讀中山國狼災發(fā)生之緣起。
陽嘉元年冬天的狼災,是兩漢四百年中最為駭人的猛獸傷人事件。這種惡性事件發(fā)生之后,郡縣應該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群狼繼續(xù)禍害百姓。組織軍民集中圍捕,當是最有效的方法。明帝時“九江多虎,百姓苦之”,太守即“募民捕取,武吏以除賦課,郡境界皆設陷阱”[6](P122-124);安帝永初年間南郡“多虎狼之暴”,太守“賞募張捕”[1](P1278)。靈帝時不其縣“民嘗為虎所害,乃設檻捕之,生獲二虎?!盵1](P2482)后世如金宣宗興定二年(1218)五月庚子,“陜州群狼傷百余人,立賞募人捕殺?!盵7](P337)中山國狼災之后,當?shù)乇囟ㄒ矔M織吏民圍捕或者設檻,以取“亡羊補牢”之效,只是史書未予記載。史書提供的信息,更多的是治人而不是治狼。
在時人的觀念中,伏處山林的虎狼兇獸進入市朝聚落,象征著國家治道虧缺,是所謂“虎狼之來,應政失也”[8](P1042)。在這種情況下,“雖殺虎狼,不能除虎狼所為來之患”,而應該作更為深層次的思考和更張。在災異觀念流行的時代背景下,政治家、史家從災異的角度予以觀察、解讀、記錄。
據(jù)《續(xù)漢志》,李固通過對策討論“狼殺人”事件原委時,引用京房《易傳》 “君將無道,害將及人,去之深山以全身,厥妖狼食人”之語,其中的邏輯是:統(tǒng)治者施政無道,就會給百姓帶來傷害,百姓被迫躲入深山以避害保身,然而深山乃狼出沒之地,故不免又會遭到狼的傷害。從其后“陛下覺寤,比求隱滯,故狼災息”的表述邏輯來看,李固把當朝天子與京房《易傳》中的“君”對應起來,認為雖然狼災發(fā)生在中山國一隅,但其終極原因卻是順帝朝廷的“無道”。這應是當時最具代表性的觀點。
從《東觀漢記》詔書所謂“災暴緣類,符驗不虛,政失厥中,狼災為應”之語來看,順帝也視“狼食人”為治道不舉的譴告,并以“比求隱滯”這樣的因應舉措來化解災異危機?!逗鬂h書·郎顗傳》載“順帝時,災異屢見,陽嘉二年正月,公交車征,顗乃詣闕拜章”云云,從時間節(jié)點上說,郎顗應征詣闕,與中山國狼災不無關系。順、桓時期的名臣李固也通過此次機會在政治舞臺上嶄露頭角。據(jù)《后漢書·李固傳》記載,“陽嘉二年,有地動、山崩、火災之異,公卿舉固對策,詔又特問當世之敝,為政所宜?!盵1](P2073)從對策內(nèi)容來看,針對的正是“當世之敝,為政所宜”,應是“特問”對策;《續(xù)漢志》所引狼災之事,應屬災對之策。
順帝朝最為重要的人事制度改革,也在中山國狼災之后次第推出。
(陽嘉元年十一月)辛卯,初令郡國舉孝廉,限年四十以上,諸生通章句,文吏能箋奏,乃得應選;其有茂才異行,若顏淵、子奇,不拘年齒?!盵1](P261)
(陽嘉元年閏十二月)丁亥,令諸以詔除為郎,年四十以上課試如孝廉科者,得參廉選,歲舉一人。[1](P261)
(陽嘉元年閏十二月)辛卯,詔曰:“間者以來,吏政不勤,故災咎屢臻,盜賊多有。退省所由,皆以選舉不實,官非其人,是以天心未得,人情多怨?!稌犯韫呻?,《詩》刺三事。今刺史、二千石之選,歸任三司。其簡序先后,精核高下,歲月之次,文武之宜,務存厥衷?!盵1](P261)
不足百日之內(nèi),一系列選官用人方面的新政出臺,與中山狼災之事前后相踵,恐不能僅以巧合視之。(8)已有學者注意到兩漢時期災害影響人事任免的問題,如陳業(yè)新《災害與兩漢社會研究》第四章《災害與兩漢君主專制政治》中即設有《災害與兩漢人事任免》一節(jié)。參氏著第222-244頁。陽嘉元年閏十二月辛卯詔所謂“間者以來,吏政不勤,故災咎屢臻,盜賊多有。退省所由,皆以選舉不實,官非其人”,對既往吏治提出嚴厲批評,這與時人從災異角度解讀狼災的觀點基本一致。當然,更為準確的說法應該是,陽嘉元年中山國狼災,對這些人事改革措施的盡早出臺起了推動作用。
據(jù)《東觀漢記》,順帝朝廷將狼災發(fā)生的直接原因,歸咎于“中山相朱遂到官,不出奉祠北岳”。詔書所謂“山岳尊靈,國所望秩,而遂比不奉祠,怠慢廢典”,意味著朱遂拜任中山國相之后,違背國家祀典,不去祠祭北岳。那么,朝廷問責中山國相,依據(jù)何在?朱遂“比不奉祠”,是個案還是普遍現(xiàn)象?辨析這些問題,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中山國狼災。
包括北岳恒山在內(nèi)的五岳祭祀,古已有之,《周禮·春官·大宗伯》所謂“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體現(xiàn)出五岳祭祀在先秦祭祀觀念中的重要地位。漢代重視五岳祭祀,西漢中期將之納入國家祭祀體系之中。漢宣帝神爵元年(前61)之后,“五岳、四瀆皆有常禮。東岳泰山于博,中岳泰室于嵩高,南岳灊山于灊,西岳華山于華陰,北岳常山于上曲陽,……皆使者持節(jié)侍祠。唯泰山與河歲五祠,江水四,余皆一禱而三祠云。”[9](P1249)“常山”即恒山,漢世為避文帝劉恒名諱而改恒山為常山。北岳恒山祠祭的基本制度即“常禮”,同其他四岳一樣,大體正式確定于宣帝時期。
漢代,北岳祭祀的地點在上曲陽縣。上曲陽西漢屬常山郡,東漢屬中山國?!稘h書·地理志》載:“上曲陽,恒山北谷在西北。有祠?!盵9](P1576)東漢時期北岳祠廟的建筑情形,不見史書記載?!独m(xù)漢書·郡國三》記述泰山郡博縣時說,“博有泰山廟。岱山在西北”。東岳既有祠廟留存,包括北岳在內(nèi)的其他四岳也當如此。建立于東漢安帝元初四年(117)的《祀三公山碑》,碑文描述其建設過程時有“東就衡山,起堂立壇,雙闕夾門”之語[14](P32),則祠廟建筑包括堂、壇、闕、門等。建立于桓帝延熹六年(163)的《桐柏淮源廟碑》,碑文說主祭官員親自“奉見廟宇,崎嶇逼狹。開祏神門,立闕四達。增廣壇場,飭治華蓋。高大殿宇,□齊傳館。石獸表道,靈龜十四。衢廷弘敞,宮廟嵩峻”[10](P31),可見桐柏山淮源祠廟有神門、闕、覆有華蓋的壇場、殿宇、傳館等建筑,以及石獸、靈龜?shù)任铩1痹漓魪R的建筑可參照此二山情形來了解,只是三公山、桐柏山等皆屬地區(qū)名山,其在東漢國家祭祀體系中的地位不及五岳,北岳祠廟建筑必定規(guī)模更大、規(guī)格更高。
祠祀五岳之制,西漢武、宣時期臻于隆盛,至東漢末近乎廢懈。漢末應劭回顧漢代天地山川祀典之變遷時說:
自高祖受命,郊祀祈望,世有所增,武帝尤敬鬼神,于斯盛矣。至平帝時,天地六宗已下,及諸小神,凡千七百所。今營夷寓泯,宰器闕亡,蓋物盛則衰,自然之道。[6](P350)
應劭的回顧沒有涉及東漢前期,不知何故。實際上,東漢立國之初,五岳祭祀已經(jīng)出現(xiàn)多所省約的情形?!段髟廊A山廟碑》記云:
高祖初興,改秦淫祀。太宗承循,各詔有司,其山川在諸侯者,以時祠之。孝武皇帝修封禪之禮,恩登假之道,巡省五岳,禋祀豐備。故立宮其下,宮曰集靈宮,殿曰存仙殿,門曰望仙門。仲宗之世,重使使者持節(jié)祀焉,歲一禱而三祠。后不承前,至于亡新,寖用丘虛,訖今垣址營兆猶存。建武之元,事舉其中,禮從其省,但使二千石以歲時往祠。其有風旱,禱請祈求,靡不報應。自是以來,百有余年,有事西巡,輒過亨祭。然其所立碑石,刻紀時事,文字摩滅,莫能存識。[10](P25-26)
所謂“建武之元,事舉其中,禮從其省,但使二千石以歲時往祠”,意味著西漢宣帝時確定的“使者持節(jié)祀焉,歲一禱而三祠”制度,已經(jīng)不被切實遵行,東漢時期,定期祭祀五岳的“常禮”仍然存在,但是朝廷不再派遣使者赴地方主祭,(9)《后漢書》卷三《章帝紀》(第155頁)載,元和三年二月,漢章帝巡狩北方,“進幸中山,遣使者祠北岳”,此屬特例,并非常制。而改由五岳所在地的郡國守相代表皇帝履行祭祀職責。朝廷把五岳祭祀之責交給地方長吏,長吏只不過是代行皇帝的祭祀權力而已,“五岳祭祀即便由長吏負責,也不意味著它們已變成了地方祠祀?!盵11](P31)只是這種祭祀模式也為朝廷移過于下提供了便利。
東漢后期,吏治松弛,地方長吏怠于山川祭祀,大概是普遍現(xiàn)象。但朝廷對此并非全然不知。順帝陽嘉元年二月庚申詔,“敕郡國二千石各禱名山岳瀆,遣大夫、謁者詣嵩高、首陽山,并祠河、洛,請雨?!睌?shù)日之后又詔曰:“政失厥和,陰陽隔并,冬鮮宿雪,春無澍雨。分禱祈請,靡神不禜。深恐在所慢違‘如在’之義,今遣侍中王輔等,持節(jié)分詣岱山、東海、滎陽、河、洛,盡心祈焉。”[1](P259)所謂“深恐在所慢違‘如在’之義”,透露出地方長吏在祭祀山川方面多有不盡心盡力者。
東漢中后期地方長吏在履行祭祀職責時玩忽職守,究其原因,除了當時吏治不舉的普遍風氣,還有經(jīng)濟方面的因素。日本學者加藤繁研究指出,西漢時期天地山川宗廟的祭祀職掌歸太常,祭祀費用則由大司農(nóng)支出。[12](P380)張鶴泉先生研究認為,“在東漢,祭祀名山的禮儀是一個復雜過程,因而需要很多費用。當時,國家為了保證對名山祭祀的正常進行,對祭祀所需費用確立了明確的管理規(guī)定?!盵13]東漢時期,納入國家祭祀序列的名山,其祭祀費用也由國家撥付?!栋资窬酚涗浟顺⑴鷾拾资郊漓氲倪^程:“縣界有六名山,三公、封龍、靈山,先得法食去。光和四年,三公守民蓋高等始為無極山詣太常求法食。相縣以白石神君道德灼然,乃具載本末,上尚書求依無極為比,即見聽許。于是,遂開拓舊兆,改立殿堂。營宇既定,禮秩有常。縣出經(jīng)用,備其犧牲。奉其珪璧,絜其粢盛。旨酒欣欣,燔炙芬芬?!盵12](P32)所謂“縣出經(jīng)用,備其犧牲”,說明這次祭祀活動的費用是由白石山所在的元氏縣提供的,當然還得向朝廷報批。問題是,在國家財政拮據(jù)或者政治氣候不穩(wěn)定的情況下,維持正常的祭祀活動并非易事?!鹅肴奖氛f安帝元初四年(117)之前,“遭離羌寇,蝗旱鬲并,民流道荒。醮祠希罕,□奠不行”[14](P32),連年不斷的討羌戰(zhàn)爭,接踵而至的蝗災與旱災,元氏縣百姓生計艱難,被迫流亡,三公山祭祀雖然享有“法食”資格,但是由于世道紛亂、財政吃緊,祭祀活動難以正常進行?!斗銖腿A下民租田口算碑》云:
西岳華山廟祠所在的華陰縣,近廟百姓為祭祀活動所累,“不堪役賦,有饑寒之窘”。在這種情況下,祭祀也就成了百姓的負擔,地方長吏履行祭祀職責,有時也成了擾民之舉。
弘農(nóng)太守樊毅于靈帝光和元年十一月上任,十二月就奉祠西岳華山,而且是親自到場即“躬親自往”。這應該是五岳所在地郡國守相的職守和義務。按照禮制,華山應該一年四祭,此次季冬之祠,應該是本年度最后一次祭祀??墒?,他視察祠廟時,發(fā)現(xiàn)“廟舍及齋衣祭器,率皆久遠有垢”,這至少說明他的前任并沒有很好地履行祭祀義務。西岳祭祀如此,北岳情形大體可知。
在狼災發(fā)生之前的順帝永建年間,東漢王朝討羌戰(zhàn)爭暫時告一段落,但是就冀州地區(qū)而言,連年雨澇,“淫雨傷稼”,百姓流亡,朝廷連續(xù)下詔,以各種手段救助冀州百姓,在這種情況下,北岳祭祀能否正常舉行,確實存疑。中山國相朱遂到任之后,沒有履行祭祀北岳的職責,這種瀆職行為的發(fā)生,或許可以歸因于個人怠政,或許可以歸因于“順帝新立,大臣懈怠,朝多闕政”的官場風氣[1](P2015)。無論如何,當時東漢朝廷財政拮據(jù)、包括中山國在內(nèi)的冀州地區(qū)水澇頻仍,肯定是導致北岳祭祀紊亂甚至名存實亡的重要因素。
綜上,東漢順帝陽嘉元年冬天發(fā)生在中山國的“狼食人”事件,其起因與其說是“人禍”,毋寧說是“天災”。中山國所在的冀州地區(qū)連年水澇,導致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群狼乏食而進入鄉(xiāng)邑襲擊人畜,造成駭人聽聞的“狼食人”慘劇。漢儒以災異觀念解讀此事,將狼災與吏治虧缺掛鉤,推動了順帝朝選官用人制度改革?!袄鞘橙恕笔录怪猩絿嘀焖煳丛男屑漓氡痹缆氊煹臑^職行為浮出水面,這起偶然事件背后,實則是東漢后期山川祀典普遍流于形式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