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 曦 卓少英
泥塑是一種藝術,它利用手指及其他輔助工具,配合思維感官調動,利用手指的運動來捏出想要的形象,是我國傳統的藝術形式。莆田,又名莆仙,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文化,在語言、風俗、飲食、民間藝術等多方面,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形成了鮮明的特色。我園嘗試從莆仙藝術文化中挑選了一些與幼兒日常生活經驗接近的傳統文化,和泥塑活動相結合,并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尊重幼兒個體差異,讓孩子們充分感受和欣賞,大膽地表達和創(chuàng)造,旨在培養(yǎng)幼兒的審美情趣,促進個體的全面發(fā)展。筆者嘗試從活動設計、活動組織、觀察分析、互動推進等方面,談一談我園幼兒泥塑活動實踐中的指導策略。
(一)貼近生活經驗,選擇合適的文化內容
《3~6歲兒童發(fā)展指南》在藝術領域教育目標中明確提出:“能初步感受并喜愛環(huán)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我園教師根據各年齡段的幼兒年齡特點和認知經驗,選擇了不同的泥塑內容。例如:小班的幼兒最感興趣的就是好吃的美食,而莆田的美食眾多,如:江口鹵面,燜豆腐,紅團,荔枝、枇杷、龍眼等等,于是小班選擇了飲食文化作為泥塑活動的切入點;中班的幼兒對身邊的本土地域資源感興趣,如梅峰寺的梅寺晨鐘,廣化寺的南山松柏,木蘭溪的木蘭春漲,九華山的九華疊翠,媽祖故里湄洲島等等,中班教師追隨幼兒興趣點,組織實地采風,研學活動,給幼兒帶來了美的享受和體驗;大班的幼兒則對傳統的節(jié)慶民俗活動感興趣,莆田傳統的春節(jié)、元宵節(jié)、端午節(jié)、冬至日等節(jié)日都有著濃重的地域風俗特點,還有婚慶、抓周、媽祖祭祀等等,濃厚的節(jié)慶習俗氣氛滲透于幼兒的生活氣氛中,大班幼兒對此表現出極大的好奇心和興趣,因此,大班選擇了節(jié)日民俗文化內容作為泥塑活動開展的主要內容。
(二)適當選擇放手,激發(fā)幼兒的自主學習
在泥塑活動教學中,從提供步驟圖給幼兒技術支持,到讓幼兒脫離圖示自由發(fā)揮,教師要適當放手,讓幼兒獨立思考,自由發(fā)揮。例如:大班泥塑活動“莆陽宋城”,莆田的古民居多種多樣,教師提供的示意圖是泥塑房子的基本構造流程圖,剩下的屋檐、窗戶、門環(huán)等裝飾留給幼兒自己發(fā)揮想象,有的幼兒在塑造的過程中甚至做出了對稱街景,錯落有致的商鋪,自主探索的興趣增強了,泥塑的樂趣也在其中。
(一)多形式導入,激發(fā)興趣
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活動導入的目的。在泥塑活動中,較多的是采用直觀導入策略。如:故事導入,場景導入,欣賞導入。
1.故事導入。故事是幼兒喜聞樂見的形式,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很多經典故事,以此為載體,可以引發(fā)幼兒對泥塑活動的興趣。如:小班活動美味的“龍花擔”賜粉以唐明皇將其宮中小點泗粉賜予梅妃父母品嘗,故稱賜粉的歷史故事作為活動的引入部分,激發(fā)了幼兒的興趣,為活動做了良好鋪墊。
2.場景導入。幼兒對身邊熟悉的場景有更多的認同感,更能投入創(chuàng)作熱情。在導入環(huán)節(jié)中,可以創(chuàng)設一些身邊的場景,如中班開展的傳承“紅團印”活動中,教師創(chuàng)設了紅團鋪展覽館的情境,引導幼兒細致觀察“紅團印”的花紋特征,了解內圈和外圈的基本構造,引發(fā)幼兒想動手創(chuàng)作的興趣。
3.欣賞導入。“表現和創(chuàng)造”建立在“感受和欣賞”的基礎上,在泥塑活動中,感受和欣賞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大班泥塑活動“蔡氏古民居”中,教師在活動前期組織幼兒實地參觀,在活動開始展示當日采風時的照片和視頻,喚醒幼兒有關古民居布局和裝飾的知識經驗。不僅如此,為了讓幼兒更直觀的感受,教師還請了民間泥塑藝人現場演繹泥塑古厝。這樣的導入,既能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作靈感,又能帶給幼兒直觀的審美體驗和藝術熏陶。
(二)情境式貫穿,保持專注
將有趣的情節(jié)貫穿于活動中,可以讓活動充滿活力而保持吸引力。在小班泥塑活動“打砂花”中教師設置了“火樹銀花”的情境,在創(chuàng)作畫卷上放置了立體的樹,引導幼兒在敲打泥漿時不斷潑灑于樹上,呈現火樹銀花的效果,讓幼兒敲打泥漿的過程即不枯燥,又保證了幼兒有多次的練習機會,孩子和在樹的互動中,獲得了情緒的滿足,自始至終都積極投入活動。
(三)分享式交流,體驗滿足
在泥塑活動后,教師引導幼兒進行分享和交流,將幼兒的學習興趣推向高潮,同時也引發(fā)了幼兒繼續(xù)探索的愿望。例如:中班開展傳承紅團印活動中,教師提前制作了國畫《牡丹圖》作為展示版面,引導幼兒將作品拓印上去,其效果猶如一副迎春圖,千姿百態(tài),打破了欣賞個別幼兒單一作品的模式,讓幼兒再次感受到了紅團印花紋的美,同時也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美感和魅力。
關注幼兒行為的觀察分析策略
泥塑活動的有效開展,建立在對幼兒的觀察分析基礎上,只有充分地了解幼兒的個體差異和興趣需求,才能選擇適合的內容,滿足幼兒不同的發(fā)展需求。
教師根據泥塑活動的重點內容,制訂觀察計劃,有針對性地實現觀察,關注幼兒的動作以及創(chuàng)作表現,如大班泥塑活動“四月帽”,幼兒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發(fā)現做出的平面帽子不夠牢固和立體,不能夠長時間地保存,后來經過比對選擇了陶泥為主,彩泥為輔,塑造立體的“四月帽”,教師根據孩子的創(chuàng)作表現和需求,有效介入并及時補充了泥的種類,推動了活動的進程。
推進幼兒需求的引導互動策略
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藝術教育活動的不可替代性體現在它對幼兒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上。在泥塑活動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導、鼓勵和互動的方式激發(fā)幼兒的探索欲望,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
(一)啟發(fā)式引導
例如:大班泥塑活動“莆田的燕尾”,難點在于燕尾的細節(jié)如何表現,于是教師帶領幼兒去欣賞莆田建筑特有的燕尾屋脊,引導幼兒想象,上揚的青灰色屋脊就像是翹起的燕子尾巴,讓幼兒插上想象的翅膀,為他們泥塑的表現表達做好鋪墊。
(二)體驗中的鼓勵
創(chuàng)作活動是一種體驗,體驗過程總會有失誤,這也是獲得經驗的途徑,教師的鼓勵可以引導幼兒走出情緒的低谷,重拾信心,產生新的創(chuàng)造激情。比如:大班泥塑活動“漂亮的銀飾”,幼兒用彩泥揉搓,并雕刻了圖案各異的長命鎖,但是長命鎖會由于彩泥的韌性不夠而斷掉,幼兒因此會變得很沮喪,教師在安慰的同時,鼓勵幼兒積極尋求解決辦法,后來幼兒用錫箔紙代替了彩泥的項鏈部分,將長命鎖很好地展示出來,重新激發(fā)了幼兒創(chuàng)作的欲望。
(三)有效介入
在泥塑活動中,有效的介入使得泥塑活動更有成效。例如:在泥塑活動《媽祖蔗塔》中塑造媽祖蔗塔的時候,孩子在圍合壘高的過程中出現泥塊大小不一,不一會就出現了傾倒的現象,基于這個情況,教師征求了孩子的意見,有效介入,共同討論用什么辦法能讓泥塊一樣大小,而且可以堆疊,經過討論,大家發(fā)現用蛋糕鐵胚可以做到,因此,有效的介入是幼兒泥塑活動的推動劑。
泥塑與傳統文化碰撞出的火花,為幼兒打開一扇獨特的傳統審美藝術之門,給幼兒提供了無限的想象和表現空間。有效的泥塑指導策略,更能激發(fā)幼兒創(chuàng)造美,表現美的興趣,從而讓幼兒在自由的創(chuàng)作活動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帶來自信,獲得良好學習品質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