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春暉 朱佳嫻 (浙江寧波市鄞州實驗中學)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也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內容。初中歷史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性的人文課程,承擔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由此,歷史與社會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得天獨厚的學科優(yōu)勢,重視家國情懷教育,既要善于挖掘蘊含在學科知識中的家國情懷的教育元素,提出相應問題,又要與時俱進,自然而成,讓家國情懷融于生活而指引人生。
在傳統(tǒng)課堂中,家國情懷教育大多是單向的灌輸,缺乏學生的自主和體驗、感悟,情感生成與共鳴很難實現。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有效彌補了傳統(tǒng)家國情懷教育一成不變的局限性?!盎ヂ摼W+”下的家國情懷教育,強化了家國情懷教育的時效性,增強了家國情懷教育的趣味性,更能有效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突如其來的疫情是一場災難,也是一次大考。此次戰(zhàn)“疫”引發(fā)了全方位的議題,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家國情懷教育課。危機是鮮活的教材,災難是深刻的課堂。由此,基于“互聯網+”環(huán)境,我們應巧用戰(zhàn)“疫”素材,深入挖掘、剖析,引導學生關注、思考與探究,用當前疫情防控中涌現出的大愛情懷、家國擔當、英雄精神、善良品質等教育和影響學生,厚植家國情懷,傳遞戰(zhàn)“疫”正能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可以有效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社會課程是一門來自社會實踐并指導著社會實踐,是充滿趣味、充滿魅力、充滿活力的課程。基于“互聯網+”,我們可以根據設置課前預習、課內交互、課后拓展等不同學習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自主地去查閱豐富多樣資料,多元靈活地運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資料形態(tài),充分調動學生興趣。我們要講好故事,用繪聲繪色、跌宕起伏的敘事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家鄉(xiāng)故事等,拉近學生和歷史和生活的距離,使得學生愿意去積極思考和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教育的生動性和實效性,點燃學生的家國情懷。
在戰(zhàn)“疫”中,科技發(fā)揮著重大作用,特別是5G 技術的全方面運用。由此,我們設計了一堂《“技”高“疫”愁》的時政課。以一則視頻“你的富強福上天了”導入,用學生耳熟能詳的語言和“五?!眱热?,抓住學生的眼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由衷感慨“厲害了我的國”,并順理成章引出學習內容。以“連連看”“對對碰”的等學生耳熟能詳的網絡游戲方式激發(fā)興趣,歸納出中國歷史上的重要科技成就。利用網絡,讓學生查找、歸納從春秋時期到明末清初,每一個推動生產力進步和歷史發(fā)展的科技成就,學生為我們的祖先取得的科技成就由衷的自豪,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一段段材料、一個個視頻展示5G 技術在戰(zhàn)“疫”中運用于高清直播、遠程會診、智能機器人,全面作用于方艙醫(yī)院、雷神山和火神山。利用互聯網感知中國科技的飛速發(fā)展,借助科技激發(fā)濃濃家國情。
在三江名師活動中,曾聽過一節(jié)《百年之約·守望京張》的初三復習課。授課教師以貼近生活的最新視頻《中國路》導入,以我國的基建成就讓學生由衷感慨“厲害了我的國”。用“天塹變通途”“時勢造英雄”兩個篇章,將將教材中的知識點京張鐵路的地理知識、洋務運動的歷史事件、近代列強的侵略與我們的反抗等與詹天佑的人物經歷相結合,找到融合點,發(fā)現遷移點,以“舊貌展新顏”篇章,讓學生走近今日的京張鐵路,感知中國力量、中國精神、中國速度,讓學生在生活與學習中體會到家國情懷,讓學生感同身受,身臨其境,達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教師精心選擇學習內容,挖掘課程資源的深層內涵及情感,實現對師生內心情感的喚醒和學生家國情懷的形成。
與單純的知識傳遞相比,家國情懷的培育是一種知識內化、心靈體驗與情感升華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發(fā)揮語言的魅力,可以使家國情懷教育更具感染力,做到以情感人,引起學生內心的共鳴,觸動學生的心靈。
在疫情抗擊戰(zhàn)中,“疫”雖重,但我們的情更深,選擇合適的素材,用靈性的語言,能激發(fā)情感,喚醒學生的家國情懷?!包S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用激勵性的語言引領學生聚焦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從地理、歷史、政治、生活等角度全方位走進疫情防控。“五四運動,孕育了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的偉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愛國主義精神?!蔽逅木竦暮诵氖菒蹏髁x精神,戰(zhàn)“疫”之下重讀“五四運動”,重溫“五四精神”,我們以飽含激情的語言歌頌一個個90 后、00后“最美的逆行者”。
疫情期間,我們主要是通過線上教學方式,由此除了教師的語言藝術,我們更可以借助互聯網的大數據,多元運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資料形態(tài),以歌唱、朗誦、表演MV 等方式,充分挖掘教材情感因素,實現情知的和諧并進,增強教學的生動性,以形象的展現或佐證相關知識,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基于互聯網,教師還可借助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嘗試著將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與語文、法治、音樂、美術等學科進行跨界學習,創(chuàng)設情景,在潛移默化中引起學生持續(xù)的情感共鳴,培育家國情懷。
作為主體的一種深層次的情感歸依,家國情懷的構建過程應出于學生自主地與教師互動,而不是教師的單向灌輸。課堂學習中師生間的互動是一種思想的交流與碰撞,教師通過交流可以發(fā)現學生對家國情懷的認知,從而及時加以引導。借助互聯網,教師和學生可以隨時獲取豐富的教材知識和最新的時政信息,所以課堂學習不應拘泥于現成結論,而應思考如何構建基于問題分析的思辨型學習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教師引導學生緊扣材料的中心,多種角度地分析問題,同時有邏輯地、有條理地運用資料證據論證觀點,并且明確問題的前因后果和區(qū)別聯系。
空中課堂中“中國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區(qū)劃”一課,以“聚焦武漢”疫情的中國地圖導入,引發(fā)學生對中國地理位置的思考。播放“數字中國”的視頻,以組組數據,讓學生感知中國的地大物博,激發(fā)家國情懷?!巴饷缴笛?,世界震驚:中國4 天3座醫(yī)院拔地而起!”的素材啟迪學生思辨:為什么我們能做到?中國速度、中國給予學生強烈的震撼并將家國情懷升華成理性的思考:我們怎么到達武漢?怎么將抗疫物資運送到武漢?一腔熱血化作理性規(guī)劃,思維碰撞,師生共同探討。實戰(zhàn)演練,設計三個問題:1.讀中國行政區(qū)劃圖,運用所學知識說說武漢地理位置有何特點;2.讀武漢水陸交通樞紐圖,并結合武漢地理位置的特點,分析武漢疫情暴發(fā)后為何會向外迅速蔓延?3.讀16 個省對口支援湖北圖,找一找:哪幾個省是與湖北省相鄰的?哪幾個省是用本省的主要河流或者山名作簡稱的?哪幾個省是用歷史名稱作簡稱的?其中有兩個簡稱的省又是哪幾個?疫情并未結束,我們從疫情中讀出更多,感知更多,啟迪思維,領悟家國情懷。
“傳承東方文明,再現絲路繁華”的授課中,我們以佩戴的絲巾入手,借助數字技術展示了歷史上的絲巾圖案,并虛擬化地給自己設計了一條適合2000 年前的自己的絲巾。接下來在設計的“品味醇香文化”板塊教學中,從音樂、舞蹈、民俗風情、歷史遺跡等方面著手,獲以圖片、視頻,或以音樂、文字既讓學生感受了絲路的美麗風光,更讓學生感受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yǎng)熱愛祖國的情感。最后,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絲路申遺,組織學生在絲巾上簽名,并當場拍照通過郵件發(fā)送給相關機構,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
家國情懷的教育效果是內在性的,需要通過實踐行為來表現?!袄硐胄拍畈皇悄脕碚f、拿來唱的,更不是用來裝點門面的,只有見諸行動才有說服力?!睋?,是家國情懷的精髓。五四運動中的進步青年就是用行動、用奮斗、用熱血來踐履家國情懷的。教師要通過設計、組織歷史與社會學科實踐活動,幫助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熟練掌握歷史方法和社會技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互聯網讓我們真正實現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雖然我們相隔萬里,但我們和武漢和湖北始終在一起,我們利用網絡,關注時事,傳遞能量,心連心,一直在一起。戰(zhàn)“疫”期間,以疫情防控為主題教學內容,挖掘典型事跡、凝聚和傳播正能量,引導學生思考,作為一名九年級學生修身正心,關注時政,顧全大局,做到不添亂、不添堵,把抗“疫”英雄的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把社會責任扛在肩上。從90 后、00 后的醫(yī)護人員“醫(yī)心移疫”,武漢的社區(qū)工作者、志愿者“堅守疫線”,身邊的學子們參與的“全民戰(zhàn)疫”等素材中,讓學生真切明白哪里有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為我們負重前行。我們致敬戰(zhàn)“疫”中的青春,我們更能將這份感情與思考落實于行動中,未來,也能如此熱愛家鄉(xiāng)、保衛(wèi)祖國。
初中階段,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的實踐方式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種是在學校組織的研學活動中,教師有意識地圍繞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設計和組織學習活動,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能付諸實踐,自覺地承擔社會責任,反饋家國情懷教育的成效。如戰(zhàn)“疫”期間,為醫(yī)護人員加油的詩歌、手抄報、漫畫等。另一種是“互聯網+校本課程”,即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和應用。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圍繞時代的發(fā)展需求,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如關注本地的“戰(zhàn)疫”英雄和重大事件等,盡可能做到生動形象,寓教于樂,與學生的社會實踐相結合,拓展家國情懷的教育空間,引導學生感同身受地理解家國觀念。
在“互聯網+”背景下,活用戰(zhàn)“疫”素材,以豐富的資源、多元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國家認同、全球視野和環(huán)境意識,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這是我們的歷史責任和時代使命。一起戰(zhàn),一定贏;家國情懷,厚植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