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和 (江蘇鹽城市敬賢路實驗小學)
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一方面強調對文字的積累,另一方面要感受思想意境。傳統課堂教師過于注重對教材內容的分析,忽略了培養(yǎng)學生語用能力的重要性。所以,教師需要營造“言”“意”俱備的課堂,構建精彩的課堂。
在正式新授之前,教師需要在備課過程中設計“四問”。所謂“四問”,第一問針對課文內容,讓學生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什么;第二問針對寫作目的,幫助學生感知文本主旨;第三問針對文本寫作手法,幫助學生感知文本的表達特點;第四問針對教學方式,也就是教師應該采取怎樣的策略來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語用能力。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需要緊緊圍繞問題,并將后面兩個問題作為教學的重點,如此才能幫助學生“言”“意”兼收。
例如,教師在教學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課文《橋》時,在分析了其教學目標以后,發(fā)現前三個教學目標的核心都在于作者的寫作手法以及創(chuàng)作初衷。只有最后一個目標才指向教學策略。如果教師按照課標要求進行授課,并不利于創(chuàng)生“言”“意”共舞的語文課堂。所以,教師需要將教學設計的重點,放在文本解讀的層面。針對《橋》這篇課文,其表達上有三個顯著特征:其一,文章構思巧妙,以懸念的方式進行開場,前后呼應;其二,文章句式簡短、營造出緊張的氣氛;其三,修辭手法的大量運用,增添了課文的張力。教師在正式教學時,需要選擇任意一點,進行文本切入,讓學生了解一篇文章的創(chuàng)作過程,這樣才能幫助學生真正理解課文內涵。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畫出文中運用修辭的語句,從修辭手法切入文本學習。
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從文本形式感受文本內容,從語言積累到思想感染,讓學生能夠不自覺關注語言本身并揣摩作者的創(chuàng)作手法,從而促使“言”“意”結合。
教師既需要讓學生立足于文本的“言”的部分,更需要讓學生從“言”的部分觀測到其中“意”的內涵美。讓學生在“賞言”的過程中,達到“會意”的程度,進而收獲最佳體驗。
例如,教師在講解《桂花雨》這節(jié)課的過程中,作者琦君“纏”著母親搖桂花的場景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非常值得讀者細細揣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fā),聯想作者的“纏著”這一動作,想象作者的神態(tài)是如何的?學生一下子蹦出了很多詞語,有的說拽著,有的說黏著,有的說拉著,種種不一。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纏”所體現的意味,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學生來扮演作者琦君,由教師來扮演母親。在表演過程中,學生都很積極投入,紛紛效仿琦君做出了各種各樣“纏著”的動作?!皨?,我想搖桂花了,咱們一起去吧?!薄昂脣寢?,陪我一起搖桂花吧。”通過角色扮演,學生對文章中的情境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
教師采取了角色扮演這一形式讓學生在言語中深入文本場景,鼓勵學生從自身經驗出發(fā),通過想象來感知作者的內心狀態(tài),有助于學生從文字表象深入文本內涵,讓學生能夠全身心投入文本的意境中緣文悟道。
讀寫結合的方式可以確?!把浴薄耙狻毕嗟靡嬲?。教師需要讓學生從讀中出發(fā),以讀帶寫,實現閱讀和寫作雙重提升。只有真正實現讀寫結合,才能讓學生從文字表象深入意境。
例如,在教學《窮人》一課時,文本中,有一段女主人公桑娜的心理活動描寫,這一心理活動是斷斷續(xù)續(xù)的,所以就產生了一個可以進行寫作訓練的基點。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從文本出發(fā),根據上下文聯想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動,并將其補充完整。如果還有其他留白之處,可以對其進行一定的擴寫。原文中,當桑娜將鄰居西蒙的孩子抱回家以后,產生了一段內心獨白,文字中有大量的省略號。學生對其進行了一定的擴寫,有的是這樣寫的,“我為什么要把他們抱回來呢,家里已經有5個孩子了,他肯定接受不了。天哪,我做了些什么呀?可是我能看著孩子就那樣餓死嗎?不,我不后悔,任何人在那樣的場景下都會這樣做的。我做的沒錯。對,沒錯。不過我的丈夫知道了要殺了我,那就隨他去吧?!蓖ㄟ^閱讀,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鍛煉,實現讀寫結合。
閱讀和寫作有效結合,能夠幫助學生從言語表象深入文字內核。正是因為在閱讀中精研文字,才能夠在寫作的過程中,將文本意境呈現出來,如此也就實現了“言”“意”結合。
為了實現“言”“意”共生,教師需要注意備課過程中的問題設計,還需要幫助學生深入文字內涵,用讀寫結合的形式促進學生素養(yǎng)的提升,讓學生在“言”“意”共舞之下,感受課堂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