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
黃世敏
筆名黃鉞,1957年出生,四川省成都市人。四川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成都市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成都錦水書畫院常務理事,成都現(xiàn)代工筆畫會會員。
八十年代初拜蜀中名宿,陳子莊、伍瘦梅先生門人林旭中先生為師,系統(tǒng)學習中國山水畫。后又問道于著名畫家秦天柱老師,受益匪淺。作品經常參加省、市各級的展覽,作品多被各界朋友及外國友人收藏。
比文字更厲害的,莫過于繪畫藝術。寸尺之間,簡單的構圖,揮灑的勾勒,一幅寫意的作品便可將情、景、物、事乃至精神都囊括其間。之所以畫更勝于文字,是因為文字總有表達的立場,人一讀,就進人到文字所預設的概念范圍之內。而畫作,卻是千人所見皆不同,它沒有立場的表達,卻通過畫面,讓任何人都有去衍生思想的空間。
我們可以這樣說:畫有靈性。中國的山水花鳥畫更是作為中國的瑰寶,始終散發(fā)著獨一無二的魅力和韻味。而黃世敏先生在其間,更是不得不說的藝術大師。他在山水花鳥畫上的文化底蘊和思想根系十分豐厚和博大,他充滿靈性的書畫為中國傳統(tǒng)書畫注人了一股活力,也因其靈性的演繹成就了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寶。
在黃世敏先生看來,中國山水花烏畫的立意,往往關乎人事。他不是為了寫山描花繪鳥而落筆,不是照抄自然,而是緊緊抓住山水、動植物與人們生活、思想情感的某種聯(lián)系而加以強化的表現(xiàn)。黃世敏筆下的花鳥畫,既重視真,要求花鳥畫具有“識夫鳥獸木之名”的認識作用,又非常注意美與善的觀念的表達,強調其“奪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主張通過花鳥畫的創(chuàng)作與欣賞影響人們的志趣、情操與精神生活,表達作者的內在思想與追求。
當然,黃世敏先生也出色地傳承了中國古典山水畫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將他個人的感悟和時代的氣息融入創(chuàng)作之中。在他的作品中,“山水”兩個字不是簡單的風景概念,其中包含了中國文化的諸多含義和象征。比如山是陽、水是陰,象征了陰陽互補;山是剛、水是柔,體現(xiàn)了剛柔相濟;而山是實、水是虛,又代表的是中國文化中虛實相生的概念。這一切無不表達的是中國人的審美和意境,闡述的是人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人與自然、宇宙永恒的和諧關系。
而國畫花鳥畫不僅是文人墨客“抒胸中逸氣”的藝術形式,更折射著藝術家的人文修養(yǎng)、藝術功底和審美品格。他們除了繼承古人、前人的藝術技巧與風格之外,還博覽群書,國學造詣不淺,吸收了當代社會的內涵與氣質,逐漸成長為具有深厚藝術修養(yǎng)的藝術大家。而這一切又給了黃世敏極大的觸動和鼓舞。在花鳥畫的創(chuàng)作里,他不遺余力、鍥而不舍地耕耘,創(chuàng)造了眾多繪畫精品,也積累了精妙而獨特的表現(xiàn)技法,無愧為中國國畫花鳥畫再增一筆韻味。
黃世敏先生說:“畫畫是一種從心里面往外的喜愛,小時候6、7歲就喜歡畫畫,當時拿著鉛筆東畫西畫,連課本作業(yè)本上都畫的是飛機大炮和小人。稍大一點受人指點,知道有國畫和油畫。自己喜歡國畫,但是在那個年代沒有老師,沒有范本還是盲目地在畫。有一次偶爾在一位長輩家里看到一冊《馬駘畫寶》,如獲至寶,深深地被里面山水畫的內容吸引,可是人家不外借,軟磨硬泡,終于人家同意借給我,回家后讓父親在單位上找了很多描圖用的硫酸紙(透明的)用細毛筆把整本的畫冊全部描摹下來了。八十年代初,單位上住在城里的一位朋友跟我說有個學畫畫的地方在招生,問我去不去,這就是后來被記載到四川省志里的《蜀江國畫班》。當時辦在成都金玉街小學里,在那里認識了學習班的籌辦者并引導我走上了正式畫國畫的林旭中先生。在走上了職業(yè)畫家的路后我一直都在思索“雅”與“俗”的關系,我認為做為職業(yè)畫家,我的作品必須雅俗共賞,所以我畫花鳥畫,追求細膩,寫實,色彩溫婉艷麗。我的山水畫一開始是非常注重傳統(tǒng)的,尤其是我很喜歡宋元的畫,曾花了很多時間去揣摩臨寫。人到中年后,反而工筆畫還畫的多些,因為我覺得工筆畫適合我的性格。”
黃世敏先生如今堅持深研工筆畫,沿著融合文學、書法、哲學、詩興語言的軌跡深人,吸收東西方新視覺藝術語言的元素,擴展材料、技法的新領域,把傳統(tǒng)工筆畫的勾勒、渲染,平面表現(xiàn)的裝飾性以及西方寫實主義手法和夢幻般的意境都融入到當代工筆畫中。他的作品不僅具有很強的描繪性,且富有詩意,設色沉著、明快、高雅,有統(tǒng)一的色調,具有濃郁的中國民族色彩和審美意趣。黃世敏先生傾心注力,以一方畫紙,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心愿,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培養(yǎng)了美的情操,頗富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