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勛
反思性思維是個體信念或者假設性知識按照其所依據的基礎和進一步導出的結論所進行的主動、持續(xù)和周密的思考;也是主體自覺地對自身活動進行回顧、思考、總結、評價和調節(jié)的過程,是科學思維的一種體現。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知結構與獲取的新信息經常發(fā)生一定的排異,與其原有的信息產生矛盾,如果沒有良好的反思性思維意識和能力,不懂得如何進行合理有效的取舍和分類加工,就必然會產生一定的焦慮、疑惑甚至不安,給學生帶來不同程度的學習障礙和難以應對的學習困難。為此,教師要多關注學生對知識學習過程的反思,給學生提供反思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反思的習慣和自主思考的能力,從而幫助學生學會學習。
激發(fā)好奇心,培養(yǎng)反思動機。反思是一種情感與認知密切作用的過程,它不僅要進行智力加工,還需要情感支持,因此,有無反思動機非常重要。學生的好奇心就是反思性思維培養(yǎng)中最具活力的原始材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般會形成一種思維慣性,同時也會忽略學習內容的制約機制,從而形成知識泛化的負遷移。大多數學生問題意識淡薄,常常墨守成規(guī)、因循守舊,不敢發(fā)表獨立見解,把現成的方法與結論當成真理,不能對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給以更深刻的揭示。這就需要教師努力營造多樣的、充滿民主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激發(fā)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有一種寬松、輕快、自然的感覺,使他們敢于質疑、大膽挑剔,在質疑和挑剔中產生好奇之心,并獲得成功的喜悅。如在討論“沙塵暴有百害而無一利”這一話題時,部分學生對“沙塵暴”的認識存在分歧,教師可抓住這一契機,創(chuàng)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就此展開討論,讓他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諸如“沙塵天氣造就了黃土高原,沙塵顆粒有利于成云致雨,沙塵暴有助于抑制全球變暖”等豐富而深刻的奇思妙想得以表達,會大大激勵更多學生樹立起敢反思、敢發(fā)表不同意見的勇氣、信心和決心。
強化方法指導,培養(yǎng)反思能力。在學習過程中,有很多學生對過往的知識、做過的題目一知半解,導致相關知識或同一類題目,條件稍加改變,就感覺無從下手,不能進行有效的知識遷移,真可謂“穿上馬甲就不認識了”。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們的學習只是單純?yōu)橥瓿扇蝿?,而沒有進行有效的思考與反思,缺乏反芻意識。為此,教師應該針對性地把相關知識設計成不同的題目,讓學生反復辨析,精心比較,求同存異,使學生學會用反思性思維方式去客觀評價自己和他人的思維活動,從而更好地培養(yǎng)和發(fā)展自己的反思能力。如果教師經常引導學生去求異思考,消除現存的慣性思維,學生的評價能力就能不斷得到提高。學生就能從不同角度思考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從而啟發(fā)他們的思維、發(fā)展他們的能力。
營造良好環(huán)境,培養(yǎng)反思習慣。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部分學生對試卷中答錯的問題,不是先進行反思,而是急急忙忙對照標準答案進行修正,以致“屢錯屢犯”,這就是缺乏反思性思維的表現。事實上,要想讓學生形成反思的習慣,教師首先應該成為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師,要深入研究學生個體的思維特點和習慣,了解外界因素對學生思維能力可能產生的影響,有意識地設計和運用思維訓練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習慣。同時,教師自己還應成為學生的榜樣,在素質教育不斷推進的今天,教師一定要避免填鴨式教法和教條定論式講法,以免把學生培養(yǎng)成心智上的奴隸。教師應以開闊的胸懷和極大的責任心去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能力,努力創(chuàng)造環(huán)境條件,精心設計思維訓練方法,調動學生探求知識的熱情,從而在“溫馨”的環(huán)境中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反思性思維習慣。
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既是新課程的要求,也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如果學生養(yǎng)成反復深入思考問題的習慣,那么他們的思路就會更開闊、靈活,見解就會更深刻、新穎,也更容易生發(fā)反思性思維,乃至創(chuàng)造性思維。
(作者系古浪縣地理學科帶頭人,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