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智恩,盧 萍,徐向文,杜衛(wèi)甫
腦卒中后抑郁是腦血管疾病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嚴重影響病人生活質量,導致多種軀體功能障礙和不良心境的體驗;同時妨礙病人神經功能康復,增加腦卒中復發(fā)率、病殘率和病死率[1]。因腦卒中后抑郁發(fā)病機制復雜,國內外對腦卒中后抑郁的流行病學報道較少,本研究旨在分析腦卒中后抑郁的危險因素,為指導病人采取正確的治療措施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提供依據。
1.1 臨床資料 選取的650例初發(fā)腦卒中病人為3個中心(成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臨沂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安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住院病人,年齡18~96歲,其中男364例,女286例。根據腦卒中后是否發(fā)生抑郁分為兩組,腦卒中后抑郁組(225例)和非腦卒中后抑郁組(425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參照1995年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2],并經頭顱CT或MRI檢查確診;年齡≥18歲;首次發(fā)??;病程<2周;意識清醒,可接受各種量表評估。
1.2.2 排除標準 既往有神經病史及精神病史;意識障礙,不能配合檢查;伴有失語、失認及認知功能障礙者。
1.3 評定標準及方法 按照中國精神病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中抑郁癥的診斷標準,發(fā)病后由專業(yè)醫(yī)師進行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3],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評分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評定。其中HAMD<8分為無抑郁,8~16分為輕度抑郁,17~24分為中度抑郁,>24分為重度抑郁。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參照《中國腦卒中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量表》(1995):最低0分,最高45分,0~15分為輕型,16~30分為中型,31~45分為重型。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1.5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首先對各變量進行單因素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納入Logistic回歸分析,采用向前逐步法。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650例腦卒中病人發(fā)生抑郁225例,發(fā)生率為34.62%。其中輕度抑郁29例(12.89%),中度抑郁142例(63.11%),重度抑郁54例(24.00%)。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神經功能缺損評分≥25分、左側大腦半球病變、多種合并癥、家庭人均月收入≤5000元為發(fā)生腦卒中后抑郁的危險因素(P<0.01)。詳見表2。
表2 Logistic多因素分析結果
抑郁是腦卒中病人常見的并發(fā)癥,由于臨床非精神科醫(yī)師對抑郁重視不夠,漏診率高達50%~80%[4],導致診斷及治療困難,且該病涉及多種學科,病情錯綜復雜,縱橫交錯,觀點不一,治療中矛盾較多,常顧此失彼,給臨床醫(yī)師治療帶來困難。國外研究報道,腦卒中后抑郁發(fā)生率為20%~70%[5],國內報道為31.2%~63.1%[6]。本研究結果提示腦卒中后抑郁發(fā)生率為34.62%,明顯低于國內平均水平。
神經功能缺損是腦卒中后抑郁主要的危險因素。有研究認為,腦卒中后抑郁的發(fā)生與神經功能缺損呈正相關,神經功能障礙病人發(fā)生抑郁風險是正常人的6~8倍[7-8]。
本研究單因素分析結果發(fā)現,腦卒中后抑郁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高于非腦卒中后抑郁組(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發(fā)現,神經功能缺損評分≥25分是腦卒中后抑郁發(fā)生的危險因素。這可能是由于神經功能缺損嚴重提示腦組織病灶范圍大,影響與抑郁相關的部位及神經遞質可能性大;神經功能缺損嚴重,需要漫長的康復過程,給病人帶來沉重的生活和心理負擔。內因和外因雙重作用導致病人發(fā)生抑郁。康復理論認為,人腦具有可塑性,運動可影響并促進人腦功能重組,早期康復治療能有效改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認知功能。因此,早期康復治療對改善腦卒中病人抑郁具有重要意義,是腦卒中后抑郁有效的治療方法[9-10]。
關于腦卒中后抑郁相關因素研究中,腦部病變部位與腦卒中后抑郁的關系是神經內科醫(yī)學領域研究的熱點,目前尚未達成共識。本研究發(fā)現左側大腦半球病變與腦卒中后抑郁的發(fā)生密切相關,左側大腦半球損傷較右側更易出現抑郁癥狀。這可能是由于腦卒中后抑郁的發(fā)生與5-羥色胺(5-HT)和腎上腺素(NA)系統(tǒng)失衡有關[11],大腦損害后由于5-HT和NA神經元胞體位于腦干,其軸突通過丘腦及基底節(jié)到達額葉皮質,病灶累及上述部位,影響相應區(qū)域5-HT和NA神經通路,降低5-HT和NA含量導致抑郁[12-13]。由于左半球病變,尤其左前皮質及左前半球損傷,認為可能損害與情緒有關的神經傳導通路[14]。因此,需高度重視左側大腦半球病變病人,應早期診斷和干預,提高康復功能。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fā)展,國民收入提高,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完善,但家庭經濟狀況與腦卒中后抑郁發(fā)生關系密切。本研究結果顯示,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5 000元病人較家庭人均月收入高于5 000元病人更易發(fā)生抑郁。這可能是由于腦卒中病人住院時間長,醫(yī)療費用高,思想負擔重,關注住院費用與疾病轉歸,更易產生消極情緒和巨大心理壓力,不愿配合治療,甚至放棄治療,可能影響病人病情恢復。臨床醫(yī)務人員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診療方案,盡可能減少醫(yī)療費用。
本研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多種合并癥是腦卒中后抑郁發(fā)生的危險因素。腦卒中病人常出現神經功能缺損,肢體活動障礙,同時合并多種慢性病,導致多器官耐受能力較低,易出現心、肺、腦、多器官功能衰竭。這些受損的器官恢復需要時間,進而誘發(fā)抑郁發(fā)生。因此,加強病人合并癥的治療是減少腦卒中后抑郁的關鍵。
綜上所述,神經功能缺損評分≥25分、左側大腦半球病變、多種合并癥、家庭人均月收入≤5 000元為腦卒中后抑郁發(fā)生的危險因素。由于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仍需前瞻性研究進一步分析,應盡早、客觀、全面地探討與抑郁有關的危險因素,針對病人具體情況,采取適當、正確、積極有效的綜合措施,進行早期干預,以減少腦卒中后抑郁的發(fā)生,改善預后,提高病人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