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膠州市阜安小學 宋 楠
寫作是小學生最頭疼的語文教學內容,也是最重要的語文能力之一。目前,由于教學方法死板,加之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談“作文”色變,寫作成了困擾個人能力提高的老大難。小學生寫作能力堪憂、害怕寫作文的原因很多,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只有搞清現(xiàn)狀,對癥下藥,才能從根本上擺脫這個兩難的困境。
長期以來,由于應試模式作怪,老師、家長和學生總是把作文分數(shù)的高低作為衡量寫作能力高低的唯一標準。在這種情況下,一旦遇到考試,先是老師提出要求和寫作要點,然后學生被動寫作,胡編亂造。同時,在批改作文時,老師總是列出統(tǒng)一的評判標準或要點,用條條框框看待文章的質量,使學生向著模式化的呆板寫作發(fā)展,這既影響了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也削弱了學生的寫作興趣。
造成作為素材缺乏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家庭溺愛,限制了學生做事的機會,造成學生缺乏生活體驗;二是學校片面強調安全,剝奪了學生參與挑戰(zhàn)性活動的機會,使學生的生活圈子過于窄小。作文都是有感而發(fā),而不是閉門造車。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動不動把寫作當作業(yè)安排給學生,造成學生寫作不是出于激情和熱情,而是為了完成任務,應付差事。這樣,學生寫作起來自然就會毫無動機和興趣。
在教學中,老師不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也不善于引導學生積累詞匯和語言,造成學生達標能力較差,以至于很多學生無法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同時,教師不注重引導學生積累素材、整理素材,使學生面對作文題目時無從下手,不知道如何圍繞主題對素材進行取舍和重組,使得文不對題或偏題、跑題。
很多學生并不明白寫作的目的,他們寫作要么是為了應付考試,要么是為了完成作業(yè),因此他們寫作文基本上就是被動寫。而且,由于老師不善于引導,他們從不注重寫作技能的學習和培養(yǎng),寫起文章來都是千篇一律,或內容非常簡單,或前言不搭后語。
作文素材的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是個人的生活體驗和積累,二是對生活的觀察和感悟。兩者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認真思考。只要善于思考,生活中就會有豐富的寫作素材。當然,還有一個間接來源,那就是通過閱讀來豐富自身的體驗,積累更多的素材。因此,老師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素材獲取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這樣,學生就能在閱讀和體驗中提高寫作興趣,變被動寫作為主動寫作。
觀察和語言表達是寫作的基礎,屬于寫作基本功。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一是要訓練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二是訓練學生觀察事件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做好詞匯和語言積累,另一方面還要通過講故事、演講等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在表達能力訓練中,老師要引導學生準確、生動地進行表達。
寫作文最關鍵的是構思,構思好了寫作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老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構思,一方面要根據(jù)學生的接受能力,講解構思的基本方法,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構思技能;另一方面,教師要在謀篇布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科學地選取素材、組織素材,為寫好整篇文章提供良好的寫作提綱。
客觀地說,學生的作文幾乎每篇都有自己不錯的地方,甚至是閃光點。因此,一篇作文的好差很難用統(tǒng)一的標準來衡量。這就要求我們在評判學生的作文時,必須制定豐富的標準,做到全面評價、客觀評價。傳統(tǒng)的作文評判主要是老師打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應該增加學生互相批改作文的做法。讓學生評判作文,并非胡鬧,其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并通過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開闊他們的寫作視野,提高其閱讀興趣和寫作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