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忙
(運城護理職業(yè)學院解剖教研室,山西 運城 044000)
細胞組織學與胚胎學為機體組織與胚胎結構研究的重要形態(tài)學課程,其理論教學抽象概念較多,經由傳統(tǒng)教學進行講解,學生理解程度不高,對組織學、胚胎學理論知識轉換能力不足,出現(xiàn)臨床應用知識受限情況。隨著我國高等院校教學模式優(yōu)化,臨床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引入對分課堂理念,基于我國基礎課國情開展的針對性教學新模式,已于物理、英語及微生物教學中取得了較好的反饋,遂將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運用于基礎形態(tài)教學模式中,旨在提高組織學與胚胎學理論教學質量[1]。對分課堂核心理念最初由我國張學新教授提出,基于考慮傳統(tǒng)教學模式弊端,引入優(yōu)秀小組討論式教學模式,其主要開展理念為將課堂時間均分,一部分時間留于教師講授,一部分時間留于學生進行深化討論,將課堂講授與討論融為一體,為學生課上思考及知識轉換提供一定時間,有效地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生課堂的參與度,利于學生理解及轉化組織學及胚胎學等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使學生更好地完成知識的建構和內化吸收,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于組織學與胚胎學理論教學中開展對分課堂理念,依據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大綱,依據其使用教材,根據學生課時及教學目的制定課堂內容,主要課堂內容包括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組織、神經組織、消化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等諸多章節(jié),要求授課老師依據教學大綱進行各章節(jié)要點及難點的分解,布置課后作業(yè),要求學生于課后理解教材內容、標注教材難點及個人體會,并要求于課前進行匯報整理,并提交給帶教老師,帶教老師依據學生反饋的資料,開展課堂討論,針對學生標注的疑難點進行針對性講解,針對學生的看法及對策進行針對性點評,告知不足及優(yōu)點,利于搭建良好的師生關系[2]。
講授階段:教師條理化教學內容,突出重點和難點的講解,使學生較為系統(tǒng)地理解課程的基本知識框架,為課下學生的自主學習奠定基礎。
內化階段:學生根據教師在課堂上的要求和自身的學習興趣進行課后學習和思考,或者根據要求進行小組學習,將其內化為自身的經驗,完成“123”作業(yè),即1.“我知道”:聽課后,總結出學習過程中自己感受最深、受益最大、最欣賞的內容,以及重點難點。2.“我會你不會”:自己弄懂了但是認為別人可能存在困惑的地方,以問題的形式表述出來并挑戰(zhàn)其他同學。3.“想知道”:自己不懂的或是想要了解的內容,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來,在討論時求助于同學或老師。
討論階段:學生帶著課后學習的問題與見解,或者小組學習的結果隔周再與其他同學和老師在課堂上討論,進一步加深理解、記憶與內化。
在對分課堂的實施中,采用分階段授課模式,依據教學大綱對于課時的要求,制定對分課堂講解內容;于第1 周針對緒論、上皮組織、結締組織等章節(jié)進行講解,共分為3 個學時;于第2 周針對上周討論難點進行匯總,并針對肌組織、神經組織章節(jié)進行講解;于第3 周針對肌組織、神經組織等疑難點進行講解,并開展消化系統(tǒng)章節(jié)的授課;于第4周針對消化系統(tǒng)疑難點進行講解,開展其他章節(jié)內容的授課。以此類推,每周的課程安排包括上周課程的疑難點解決和本周新章節(jié)的學習,并對授課內容進行回顧性分析,開展師生講座模式,針對上述學時涉及到的章節(jié)疑難問題進行匯總,并制定考核內容及考核機制,了解學生掌握情況[2]。
臨床教學,針對晦澀難懂的理論教學,其教學開展難度較大。既往臨床針對理論教學,多采用互助教學理論,其創(chuàng)始人認為,學習作為知識傳遞與自我內化相結合的良性循環(huán)過程,內化能力為知識掌握的重要衡量指標,其于教學的重要性顯著優(yōu)于知識傳遞這一途徑,可直接決定學習效果[3]。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針對理論教學偏重于知識傳遞,忽視學生自我內化功能,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積極性、主觀能動性受到限制,是傳統(tǒng)教學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采用課堂授課與討論時間錯開的方式,予以學生自我內化充足的時間,提高學生對疑難點的理解,并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討論氛圍,提高學生小組交流能力及學習積極性,顯著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效率。對分課堂完全適配于組織學及胚胎學等晦澀難懂的理論教學工作中,同時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有效優(yōu)化師生關系,減輕授課老師工作強度,將授課老師由傳授角色向引導角色轉換,改變傳統(tǒng)灌注式教學弊端[4]。
基于我國開展對分課堂時間較晚,臨床尚無經驗支持,需于實踐中不斷探索并發(fā)現(xiàn)問題予以完善,不斷促進對分課堂與我國基礎教學情況相吻合。對分課堂于高等教育開展中主要以改善學生學習自主性為主,優(yōu)化師生關系,增加其互動性,利于為學生學習引導,提高學生自主思維能力和獨立應對能力,為國家高素質人才的培養(yǎng)提供基礎條件[5]。于組織學、胚胎學等理論教學中,對分課堂模式完善臨床課程授課流程,以提高學生能力為教學開展主要目的[6,7]。
對分課堂臨床開展時間較短,不同教學大綱及課時要求對對分課堂的要求具有個性化差異。于大一新生教學中,因學生長期接受灌注式教學,影響其自主性及主觀能動性,受到長期禁錮,開展對分課堂時,學生自我管理能力不佳;于課堂開展初期,授課老師需加強引導工作,積極開展對分課堂,引導學生盡早融入課堂教學中。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于組織及胚胎理論教學中具有積極導向,可有效提升臨床教學質量,符合高等院校教學要求,需于臨床實踐中不斷優(yōu)化其授課模式,推動新型教學模式持續(xù)發(fā)展[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