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菊梅,1971年1月出生,女,江蘇揚州人,本科學歷,高級教師,江蘇省小學特色文化建設(shè)專家組成員,江蘇省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江蘇省“特別重視班集體建設(shè)好校長”,江蘇省優(yōu)秀青少年科技教育校長,揚州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揚州市小學語文學科帶頭人,揚州市名校長,揚州市新長征突擊手,揚州市汶河教育集團黨委書記、總校長,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和學校教育管理。
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陳先云認為,語文教學要體現(xiàn)引導學生“學習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斑\用”是目標,“學習”是過程。語文教師該如何“用教材教”,完成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wù)——提升學生“學習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溫儒敏教授認為,語文課就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課,同時把文化修養(yǎng)、精神熏陶很自然地帶進課堂中。因此,面對文質(zhì)兼美的文本,教師應(yīng)放手讓學生通過默讀、品讀等方式來“感受美”;通過讀寫結(jié)合的方式習得課文的“寫作密碼”,從而“創(chuàng)造美”。
以部編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材中朱自清的《匆匆》為例。在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引導學生通過默讀積累優(yōu)美的語句,還要引導學生有感情地反復朗讀,使學生發(fā)現(xiàn)“寫作密碼”,如一連串的問句,抒發(fā)了作者強烈的情感;大量的疊詞,富有節(jié)奏、情感;排比、比喻、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時光之匆匆,讓人深切地體會到作者內(nèi)心的無奈、惋惜。
課文中有一處文字描寫了時間的流逝:“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苯處熆梢宰寣W生仿寫這段文字,說一說自己的時間是如何過去的。比如,學生寫道:“讀書時,日子從書頁里翻過去。”“寫字時,日子在筆尖上滑過?!薄俺钑r,日子從我們的歌聲里飄過?!薄俺钑r,日子從音符上流去了。”“唱歌時,日子從優(yōu)美的旋律中飛過?!薄皬椙贂r,日子跨過黑白鍵,從我靈巧的指尖跳過?!?/p>
教師在肯定了這些形象生動的仿寫后,接著問道:“作者為什么不寫讀書、寫字、唱歌、跳舞,而寫洗手、吃飯、發(fā)呆呢?”學生通過討論,終于悟到了原文的精妙之處:選擇寫這些尋常小事,更能體現(xiàn)時間的流逝是不知不覺的。在這樣的循環(huán)積累中,學生不知不覺地掌握了“寫作密碼”,提高了表達能力。
部編版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是怎樣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在教學精讀課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時,筆者首先引導學生研究“觀點”——“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在文中找到觀點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即把“?”直接變成“!”。在比較閱讀中,學生既懂得了這兩種表達的妙處,又加深了對觀點的理解。接著,筆者引導學生研究事例,讓學生通過填寫表格,發(fā)現(xiàn)這些事例寫法的相同之處:三個具體事例,都是先寫發(fā)現(xiàn)問題,再寫尋求真理,最后寫得出結(jié)論的。至此,學生對“怎樣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這一語文要素有了清楚的認識。
課后閱讀鏈接《詹天佑》,沒有提出任何學習要求,但沒有思考的閱讀是膚淺的。于是,筆者圍繞語文要素,把小練筆和閱讀鏈接進行了一次整合。原先的小練筆題目是:仿照課文的寫法,用具體事例說明一個觀點,如“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新的小練筆題目是:自主閱讀《詹天佑》,選擇完成下列學習任務(wù):(1)仿照課文的寫法,以這一具體事例說明“有志者事竟成”(一星級難度);(2)用“詹天佑修筑京張鐵路”這一具體事例,說明一個新觀點(二星級難度)。
比如,有一位學生在用“詹天佑修筑京張鐵路”說明“有志者事竟成”時寫道:“1905年,詹天佑不顧帝國主義者的嘲笑和輕視,毅然受命主持修建京張鐵路。為了勘測線路,他親自背著經(jīng)緯儀,到峭壁上定點制圖;為了尋找合適的線路,他常常請教當?shù)氐霓r(nóng)民。晚上,他在油燈下繪圖、計算。修建八達嶺隧道,他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中部鑿井法,把工期縮短了一半。為了讓火車順利爬上青龍橋的陡坡,他設(shè)計了‘人’字形線路。全長兩百千米的京張鐵路不到四年就竣工了,比計劃提早了兩年。就這樣,詹天佑憑著自己的決心和毅力,完成了外國著名工程師都不敢輕易嘗試的巨大工程,給了帝國主義者一個有力的回擊?!?/p>
部編版教材語文園地中“交流平臺”的核心價值就在于讓學生通過形式多樣的交流與展示,對本單元的學習重點、學習方法進行梳理、總結(jié)和提升,以加深學生對本單元學習重點的理解和學習方法的掌握。
以部編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材第三單元為例。這是一個習作單元,語文要素是:(1)體會文章是怎樣表達情感的;(2)選擇合適的內(nèi)容寫出真情實感。該單元“交流平臺”結(jié)合兩篇精讀課文,總結(jié)了抒發(fā)真情實感的方法:(1)把情感融入具體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敘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情感,比如,《那個星期天》敘述了“我”怎樣“挨時光”,表達了“我”等待時“焦急而又興奮”的情感;(2)把心里想說的話直接寫出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比如,《匆匆》第四自然段用一連串的問句,表達了作者對時間飛逝的惋惜和感嘆。
而“初試身手”和“習作例文”分別從“寫”和“讀”兩方面深化了學生對“讀寫之道”的認識。當然,最能檢驗學習成果的,還是“習作:讓真情自然流露”,教師可要求學生寫完后,和同學交換讀一讀,互相說說彼此的作文中哪些地方較好地表達了真情實感。
“交流平臺”主要是引導學生回顧本單元的學習收獲,將語文要素具體化,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將無意識的行為變成有意識的行為,使學生將所學知識主動運用于今后的語文實踐中。
部編版教材文體特征比較鮮明,這要歸功于其中的隱性線索——語文要素。如六年級上冊小說單元,從“單元導語”到“精讀課文”“略讀課文”“習作”,乃至“語文園地”“快樂讀書吧”,都圍繞小說這一語文要素。教師教學時要整合單元板塊,突出文體特征。
例如,在教學精讀課文《橋》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單元導語及語文要素,感受小說的特點——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感知小說的閱讀方法——關(guān)注情節(jié)、環(huán)境,感受人物形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小說三要素,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1)環(huán)境。從文中找出描寫雨、洪水、橋的相關(guān)語句,品讀感受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既為下文情節(jié)的發(fā)展做鋪墊,又表現(xiàn)了老漢臨危不懼、不徇私情、舍己為人的精神。(2)人物。抓住兩處比喻,感受人物立體的形象:在亂哄哄的人們面前,老支書鎮(zhèn)定如山;在急于逃生的兒子面前,老支書憤怒如豹。教師可通過兩個“吼”,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人物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前一個“吼”體現(xiàn)了“責之切”,后一個“吼”體現(xiàn)了“愛之深”。(3)情節(jié)。重點引導學生感受敘事的節(jié)奏。通過拓展閱讀,學生明白了一篇小說,最有震撼力、最出乎讀者意料的“尾”不可少,關(guān)鍵的“腰”也不可少。于是,學生找到了“腰”——“老漢揪出兒子”這一情節(jié)。
對于其他兩篇課文的教學,教師可同樣圍繞“小說三要素”進行,但側(cè)重點應(yīng)有所不同?!陡F人》一課的教學,旨在讓學生在感受人物形象的基礎(chǔ)上,體會環(huán)境、情節(jié)的作用。學生由此深化了對小說的認識:小說三要素的核心是“人物”。《在柏林》一課的教學,則讓學生體會情節(jié)設(shè)計之妙:層層鋪墊,結(jié)尾令人震撼。
溫儒敏教授認為,“最好的閱讀課是往外延伸的,統(tǒng)編教材重視將閱讀往課外延拓?!彼ㄗh中小學采取“1+X”的辦法,在利用好統(tǒng)編教材的同時,關(guān)注自由閱讀,將課外閱讀納入教學計劃,并規(guī)定寬泛的書目范圍,鼓勵學生課后根據(jù)興趣自由挑選,進行個性化閱讀。其實,習作課也應(yīng)是往外延伸的,課外閱讀可以成為,而且應(yīng)該成為提升學生語用能力的重要一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