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曉敏
(山東省東營市勝利振興小學,山東東營 257237)
寫作難,難寫作,一提到寫作文,許多小學生就會“談寫色變”,覺得無話可寫、無從下筆。即使勉強完成,寫出的文章要么言之無物,要么枯燥無味。如何消除學生在習作中的畏難情緒,有效解決這一難題,讓學生由“怕”到“愛”呢?筆者結合自己的作文教學實踐,從以下三點談自己的認識。
學生天真爛漫,有心了解,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興趣點是很廣泛的。校園里春天花團錦簇的小花壇,教室里飛進來的驚慌失措的小麻雀,同桌那個功能齊全的漂亮文具盒,任課教師新的發(fā)型……這些興趣點,學生能用眼睛捕捉到,卻很少有學生能夠想到把觀察到的寫下來、積累下來,久而久之,便會遺忘,再讓寫時就會覺得無從下筆。
教師首先要做的是在學生滿臉興奮、喋喋不休地訴說興趣點時,先表揚他們的留心觀察,表揚他們的發(fā)現(xiàn),然后鼓勵他們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寫下來,做個“小作家”。學生很樂意成為教師和小伙伴心中的“小作家”,也就變得樂于寫作了。
當然,這里所說的“即看即寫”“即學即練”,并不是要做硬性規(guī)定,這樣會抹殺部分學生觀察的積極性,而是做出彈性要求,想什么時候寫,便什么時候寫,也可用一個詞或是句子記錄下來,別忘記那些精彩的瞬間即可。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誠然,每個學生對同一事物的觀察感知也是不同的,這些不同的感知會讓他們的習作異彩紛呈。同是觀察一場雨,有的學生認為下雨不好,會給人們的出行帶來極大的不便;有的學生卻認為下雨真好,雨后小操場上那大大小小的水洼會給自己的校園生活帶來無窮的樂趣,可以打水漂、踩水洼……
學生有了觀察的興趣,教師就可以在觀察方法上進行引導。例如,在觀察時,要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這樣才會讓習作條理清楚。同時,引導學生學會有側重點地觀察,這樣會讓習作詳略得當、重點突出。寫觀察日記時,還可以指導學生連續(xù)觀察,自己種大蒜、泡豆芽,這樣寫出來的習作才會真實、生動、有趣。
就這樣,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留心觀察,有心積累素材,用我手寫我心。一個個精彩的瞬間,就會在學生的筆下匯聚成五彩繽紛的寫作天地。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在校生活相對單一,對給出的作文題目,盡管能明確寫作要求,但由于缺乏體驗,寫出的文章也會出現(xiàn)空話、假話現(xiàn)象,甚至出現(xiàn)抄襲行為。這種“硬寫”出來的文章,忽略了學生的主觀感受,當然也索然無味。
有意識地組織一些學生感興趣或有意義的活動,就可以為學生提供“寫作之米”“源頭之水”。這種真切的生活體驗,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在校生活,更為寫作提供了鮮活的素材。在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學生有了參與體驗,再去習作時也會有感而發(fā)。
“雪”是學生喜歡的,漫天飛舞的雪花如精靈般從空中飄然而至,粉妝玉砌的操場便成為學生的樂園。滾雪球、堆雪人、打雪仗……學生的歡聲笑語在操場上回蕩,一舉一動在手握相機的鏡頭下歡悅。學生玩盡興了,再將視頻和照片播放給他們看,那種“我是畫中人”的感覺就會別有一番滋味,因勢利導,我是“文中人”,我寫“文中事”。
愛玩是學生的天性。學生玩起游戲來就會樂此不疲,說起游戲來也會眉飛色舞。既然玩,就得玩出名堂。
(1)調查游戲。制作一份“校園游戲多”的調查表格,要求學生寫一寫自己知道的游戲,再去調查周圍學生,看看其他年級的學生在玩什么游戲,游戲規(guī)則是什么,該怎樣玩。
(2)組織玩游戲。從調查了解的眾多游戲中,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和小伙伴按照游戲規(guī)則痛痛快快地玩一玩。在學生玩游戲時,教師可用相機給他們拍攝,之后再觀看。這樣有體驗,有感知,對所玩游戲的印象就會更為深刻。
(3)寫寫游戲。有了酣暢淋漓的游戲體驗,再去寫時,學生的寫作欲望就被充分調動起來。寫完后,在班內(nèi)進行“我的游戲最有趣”習作展評,將每篇習作中最精彩的部分展示讀出來,學生都很興奮,尤其是游戲過程中動詞的使用更加準確、豐富。
(4)設計游戲。愛玩是學生的天性,每個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都是無窮的。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設計游戲,玩一玩,畫一畫,寫一寫,他們的熱情就會更加高漲。
學生離開學校,在課外有著更為廣闊的活動空間和生活體驗,如踏青、旅游、采摘、做力所能及的家務……這些形式多樣的生活體驗,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學生的習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學生樂于參與,在參與后進行無拘無束的表達,玩在其中,樂在其中,寫出來的文章也是妙趣橫生。
學生習作時,若讓學生拿筆直接寫某個人、某個物或是某件事,他們會覺得無從下筆,不知道該寫什么,從哪些方面去寫。我們不妨為學生搭建習作橋梁,降低習作難度,由淺入深地進行作文指導。
例如,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習作題目是“我的植物朋友”,教師如果簡單地給出作文題目讓學生去寫,大部分學生很難寫好。我們可以借助“植物記錄卡”,讓學生先觀察自己喜歡的植物,用眼睛看一看,小手摸一摸,鼻子聞一聞,進行多感官的細致觀察,將觀察到的植物畫下來、觀察的內(nèi)容記錄下來。學生完成記錄卡時,就會對所觀察到的植物印象更加深刻起來,再進行寫作便會言之有物。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關于寫作評價的內(nèi)容是:“評價結果的呈現(xiàn)方式,根據(jù)實際需要,可以是書面的,可以是口頭的;可以用等級表示,也可以用評語表示;還可以采用展示交流等多種方式?!盵1]
對于學生的習作,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評價時,一定要因人而異,力求在每篇習作中發(fā)現(xiàn)閃光點,或是進步之處,如語言生動有趣、開篇點題、想象豐富……哪怕是一個“好詞”,我們也要捕捉到,保護好學生的寫作興趣,讓他們體驗到習作的喜悅。
在作文講評中,教師要把每個學生習作中的“亮點”用多媒體呈現(xiàn)出來,全班交流、欣賞、點贊,這就成為學生習作的動力。一些共性的問題則是分類呈現(xiàn),這種有針對性的評價又為學生習作指明方向。
筆者認為,在學生的平時習作中,盡可能避免使用A、B、C 進行等級評價,這會使一部分學生失去習作的興趣,認為再怎么努力,也無法達到A。不管是教師評價還是小組內(nèi)評價,一定要持欣賞的態(tài)度,發(fā)現(xiàn)他人習作中的優(yōu)點。特別是在習作初期,一句激勵的評語就會點燃學生的習作熱情。
綜上所述,學生的習作應以興趣為出發(fā)點,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真切的感受,帶著喜歡去習作,“用我手寫我心”。一個個精彩的瞬間,就會在學生的筆下匯成有趣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