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娟
(登封市中醫(yī)院手術室, 河南 登封 452470)
重型顱腦損傷是臨床常見急危重癥,致殘及病死率高,嚴重威脅生命安全,及時給予有效治療能控制顱內壓增高,改善神經(jīng)功能及預后[1]。顱內壓(ICP,intracranial pressure)是指顱內容物對顱腔壁產(chǎn)生的壓力,以腦脊液壓力為主要代表,其正常值為5~15mmHg,平均動脈壓需克服ICP或頸靜脈壓才能正常為腦細胞供血供氧[2]。ICP持續(xù)升高會影響患者預后,達到20~25mmHg時需采取措施控制顱內壓[3]。研究指出,采取措施降顱內壓時需依賴內環(huán)境調節(jié)方能獲得理想效果,而患者體位、周圍環(huán)境與內環(huán)境調節(jié)密切相關[4]。本文以48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不同床頭抬高角度對其顱內壓和腦灌注壓的影響,旨在為臨床干預提供依據(jù)。
以我院2018-01~2019-03收治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48例為研究對象,格拉斯哥昏迷評分≤8分,損傷時間均在2h內,CT檢查預示有顱內壓升高表現(xiàn),均自愿參加研究。排除開放性顱腦損傷、危及生命需急診手術者或無法采用頭高位體位者。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齡16~65歲,平均(42.38±15.79)歲,GCS評分(6.43±1.22)分,其中顱內壓輕度升高(ICP<25mmHg)32例,顱內壓中度升高(ICP≥25mmHg)16例。
所有患者均給予降顱內壓、防治腦水腫等基礎治療,監(jiān)測其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開展經(jīng)顱多普勒檢查,患者仰臥,監(jiān)護頭架固定后將探頭置于大腦中動脈顳窗耳前區(qū),調整至最佳血流頻譜信號時固定探頭。患者取水平位,勿使頸靜脈受壓扭曲,記錄TCD頻譜形態(tài)。分別抬高床頭角度至15°和30°,監(jiān)測并參考文獻標準[1]測算、記錄不同床頭角度時患者的平均動脈壓、顱內壓和腦灌注壓。
2.1 48例患者不同角度頭高位各指標變化情況比較: 床頭角度升高后本組患者的平均動脈壓、顱內壓呈下降趨勢(P<0.05),腦灌注壓雖下降,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48例患者不同角度頭高位平均動脈壓、顱內壓和腦灌注壓比較
2.2 32例顱內壓輕度升高者不同角度頭高位各指標變化情況比較: 床頭角度升高后顱內壓輕度升高者的平均動脈壓、顱內壓均呈下降趨勢(P<0.05),腦灌注壓雖下降,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2例顱內壓輕度升高者不同角度頭高位各指標變化情況比較
2.3 16例顱內壓中度升高者不同角度頭高位各指標變化情況比較:床頭角度升高后顱內壓中度升高者的平均動脈壓、顱內壓和腦灌注壓呈下降趨勢(P<0.05)。見表3。
表3 16例顱內壓中度升高者不同角度頭高位各指標變化情況比較
顱內壓升高可導致腦灌注壓下降,引發(fā)腦缺血,也是造成繼發(fā)性腦損傷的重要因素[5]。體位治療能促進腦脊液吸收及腦靜脈回流,降低顱腔內容物總容積,降顱壓[6]。但抬高床頭時腦灌注壓也會降低,治療時需在有效將顱壓的同時維持足夠的腦灌注,以免引發(fā)腦缺血或出現(xiàn)二次腦損傷,但目前何種角度頭高位最佳仍有待明確。
平均動脈壓是一個心動周期中某一動脈血壓的平均值,能反映患者血壓波動的整體水平[7]。本研究發(fā)現(xiàn),床頭從0°抬升至15°、30°時,平均動脈壓也顯著降低,表明床頭抬高至一定高度后會明顯影響血流動力學,其原因在于體位增高后受重力影響上半身血液會轉移至周圍靜脈,減少回心血量,使血壓明顯下降,這一結論與既往研究一致[4]。目前,體位變化影響顱腦損傷患者血壓的機制尚未明確,但對于重癥顱腦損傷患者,不宜過度降低血壓水平,以免降低腦灌注,加劇腦損傷,應結合顱內壓水平將床頭抬高至0~30°的安全范圍內后[8]。本研究顯示,床頭從0°抬升至15°、30°時,顱內壓顯著降低,抬升至30°時顱內壓處于最低狀態(tài)。床頭抬高后靜脈壓隨之降低,血液回流加快,顱內血容量減少,且在重力作用下腦脊液朝蛛網(wǎng)膜下腔移動,導致其容量減少,因而顱內壓下降更明顯。在生理狀態(tài)下顱內壓略高于腦靜脈壓,因此可將腦灌注壓估算為平均動脈壓與顱內壓間的壓力差,與腦血流量成正比,正常情況下處于恒定狀態(tài)。本研究顯示,床頭從0°抬升時,腦灌注壓僅略微下降,可見床頭抬升至30°會顯著影響顱內壓而對腦灌注壓無明顯作用,提示該頭高位能降顱壓并保證足夠的腦灌注。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顱內壓輕度升高者床頭從0°抬升至15°、30°時顱內壓均明顯下降,腦灌注壓無明顯變化,而中度升高者床頭抬高時顱內壓均顯著下降,抬高至15°時腦灌注壓雖下降但無明顯差異,抬高至30°時腦灌注壓則顯著下降,因此對于顱內壓中度升高者床頭抬高至15°能在降低顱內壓的同時維持足夠的腦灌注壓。受重力影響患者的平均動脈壓均會下降,顱內容積是影響腦脊液位移與靜脈血容積的關鍵因素,當顱內壓較低時受自主調節(jié)功能影響腦血管壓力仍能處于正常范圍內,床頭抬高至30°時可顯著影響顱內壓而對腦灌注壓無明顯影響。當顱內壓持續(xù)增高至一定程度(≥25mmHg)時腦血管已喪失正常的自我調節(jié)功能,腦內順應性下降,顱內容積出現(xiàn)很小的變化即可導致灌注壓出現(xiàn)顯著改變。因此,對于中度顱內壓升高者不能一味抬高床頭,15~20°的頭高位即可滿足要求。
綜上所述,床頭抬高30°能顯著降低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顱內壓水平,保證有效灌注壓,是急診搶救過程中值得推薦的安全治療性頭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