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麗君,薛紅良
(常州市武進中醫(yī)醫(yī)院腎病科,江蘇 常州 213000)
慢性腎衰竭是各種慢性腎實質疾病終末期臨床綜合征,可導致腎臟明顯萎縮,不能維持基本功能,是腎臟疾病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1]。臨床表現(xiàn)以代謝產物潴留,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失調為主要癥狀。據調查顯示,我國慢性腎衰竭的年死亡率占人群死亡率的10%[2]。而該病病程多不可逆,病情復雜多變,治療困難,目前西醫(yī)治療該病無特效治療方法,主要以保護腎功能,防止加重腎功能不全為主[3]。近年來,隨著中醫(yī)的不斷發(fā)展,在慢性腎衰竭患者中得到廣泛應用,早中期慢性腎衰竭是中醫(yī)治療的最佳時期,合理的中醫(yī)治療能使腎功能出現(xiàn)逆轉[4]。中醫(yī)認為慢性腎衰竭可納入“腎勞”及“關格”等范疇,以脾腎陽虛為本,故治療以溫通泄?jié)釣橹鱗5]。大黃附子細辛湯主要由大黃、細辛、黃芪、丹參、附子等藥物組成,具有溫補脾腎、泄?jié)崤哦局π6]。本研究旨在探討大黃附子細辛湯對脾腎陽虛型慢性腎衰竭的療效,并觀察其對微炎癥狀態(tài)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5-01~2020-01我院診治的脾腎陽虛型慢性腎衰竭患者100例進行研究。采用隨機數表法隨機分為2組,觀察組51例,其中男31例,女20例;年齡35~68歲,平均(49.58±5.24)歲,病程9~32個月,平均(19.58±3.47)月;其中原發(fā)疾?。郝阅I小球腎炎18例,糖尿病腎病21例,腎病綜合征12例。對照組49例,其中男30例,女19例;年齡34~69歲,平均(49.61±5.21)歲,病程9~30個月,平均(19.51±3.42)月;其中原發(fā)疾?。郝阅I小球腎炎19例,糖尿病腎病17例,腎病綜合征13例。兩組基線資料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參照《慢性腎衰竭中西醫(yī)結合診療指南》[7],(1)腎小球濾過率下降;(2)尿沉渣異常;(3)病理檢查異常。
納入標準:(1)符合上述診斷標準;(2)臨床資料完整;(3)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4)病情穩(wěn)定,無生命危險;排除標準:(1)重癥有生命危險患者;(2)患有意識障礙、精神障礙者;(3)伴有惡性腫瘤者;(4)合并嚴重心律失?;颊撸?5)急性感染者;(6)依從性較差者;(7)對本次研究藥物過敏者。
兩組均采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抗感染、降血壓、降尿酸、糾正血糖、調節(jié)鈣磷代謝、調整生活方式、低蛋白飲食等,對照組復方a-酮酸片4片3次/日;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大黃附子細辛湯(大黃15g, 制附子15g, 煅牡蠣15g, 丹參15g, 黃芪15g, 茯苓10g,澤瀉10g, 白術10g, 細辛3g, 隨方加減: 惡心嘔吐者添以半夏10g, 竹茹15g, 痰濁甚者添以薏苡仁15g, 郁熱甚者添以地骨皮15g。)以 700mL水煎至 200mL, 分早晚2次服用,早晚分服。兩組均治療3個月。
采集空腹靜脈血5mL,以3000r·min-1的速度進行離心,時間10min,提取上層血清后,置于-20℃的冷凍箱內存儲以備檢測,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CRP、IL-6、TNF-α、BUN、Scr、CysC水平。
療效評定標準:顯效:中醫(yī)癥候積分減少60%;
有效:中醫(yī)癥候積分減≥30%;無效:未見好轉或加重。
兩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2.16%、73.47%,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治療前,兩組微炎癥狀態(tài)指標水平無顯著差異;治療后,兩組微炎癥狀態(tài)水平均得到顯著改善,且觀察組CRP、IL-6、TNF-α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微炎癥狀態(tài)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BUN、Scr、CysC水平無顯著差異;治療后,兩組血清BUN、Scr、CysC水平均得到顯著改善,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清BUN、Scr、CysC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中醫(yī)癥候積分無顯著差異;治療后,兩組中醫(yī)癥候積分均得到顯著改善,且觀察組畏寒肢冷、浮腫、腰腿酸軟、面色晄白、納差反胃及大便稀溏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分)
組別n面色晄白治療前治療后納差反胃治療前治療后大便稀溏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514.85±1.021.89±0.784.13±1.511.01±0.214.73±1.121.31±0.45對照組494.81±1.032.92±0.744.15±1.491.79±0.584.74±1.132.65±1.07t值0.1956.7690.0679.0100.0448.220P值0.8460.0000.9470.0000.9650.000
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7.84%,對照組為10.20%,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n(%)]
慢性腎衰竭是臨床常見疾病,據報道,我國40歲以上中老年人群慢性腎臟病的發(fā)生率為9.4%,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8]。有研究報道,慢性腎衰竭早期得到有效治療病情可穩(wěn)定多年,但一旦發(fā)展到晚期則需進行替代治療,增加治療難度[9]。而早期慢性腎衰竭無特效治療藥物,主要以控制血糖、調節(jié)血脂、糾正正酸中毒及貧血等延緩病情進展,但效果有待提高[10]。
近年來中醫(yī)藥在治療慢性腎衰竭方面有一定優(yōu)勢。中醫(yī)認為慢性腎衰竭病位以腎為主,與脾、肺關系密切,病機為本虛標實,虛以脾腎陰陽虛損為本,實以濕、濁、瘀、毒等為標,其中脾腎陽虛是主要證型之一,脾腎的健運功能失調,濕濁停滯,久蘊成毒,濕濁之邪彌漫于三焦,導致腎功能急劇衰竭,因此治療應以健脾補腎,泄?jié)崤哦緸橹鱗11]。大黃附子細辛湯出自《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12],由大黃、細辛、黃芪、丹參、附子等藥物組成,其中大黃為君,可利濕退黃、瀉熱通便;附子為臣,溫補脾腎;細辛具有解表散寒、利水行濕之功效;黃芪補氣升陽、益胃固表;丹參祛瘀止痛、活血通經功效;全方共奏,具有溫補脾腎、泄?jié)崤哦局π13]?,F(xiàn)代藥理學表明,大黃可降低腸道對毒素吸收率,抑制腎小球系膜細胞及間質的堆積及異常增生,延緩腎小球硬化進程,減輕腎間質纖維化[14]。本研究結果顯示,聯(lián)合大黃附子細辛湯治療的患者總有效率為92.16%,明顯高于使用西藥治療的患者,且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無明顯差異,結果提示,大黃附子細辛湯具備較高的安全性,有助于提高慢性腎衰竭患者臨床療效。研究結果還顯示,使用大黃附子細辛湯治療的患者血清BUN、Scr、CysC、畏寒肢冷、浮腫、腰腿酸軟、面色晄白、納差反胃及大便稀溏評分低于對照組,表明大黃附子細辛湯可改善慢性腎衰竭患者腎功能水平及中醫(yī)癥狀積分。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大黃附子細辛湯中大黃能通過改善健存腎組織的高代謝狀態(tài),抑制腎小球系膜及腎小管細胞增殖,從而改善患者腎功能水平。
有研究顯示,慢性腎衰竭患者微炎性狀態(tài)與腎功能下降有關[15]。炎癥因子與腎組織細胞結合并沉積于腎組織中,能活化損傷腎固有細胞,激發(fā)血管緊張素活性,使細胞外基質沉積,形成促纖維化反應,從而參與慢性腎衰竭的發(fā)展。其中CRP是反映機體炎性反應程度的細胞因子,當機體組織損傷或感染時其水平上升;IL-6是多種不同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可作用于腎臟系膜,加劇病理損害,并形成纖維化,在反映慢性腎衰竭程度上具有特異性;TNF-α具有積聚炎性細胞的作用,能促進炎性反應發(fā)展,對腎間質纖維化有重要作用[16]。有研究顯示,CRP、IL-6、TNF-α在慢性腎衰竭中表達異常,可作為預測疾病的標志物[17]。本研究結果顯示,使用大黃附子細辛湯治療的患者CRP、IL-6、TNF-α低于對照組,結果提示,大黃附子細辛湯可降低慢性腎衰竭患者機體炎癥因子水平,從根本上控制疾病的發(fā)展。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大黃附子細辛湯中附子具有增加缺血心肌的供氧供能、抗炎活性,增加缺血心肌血流灌作用;丹參可降低高膽固醇血癥和腎臟近曲小管上皮細胞的超微病理損傷,從改善患者腎功能的作用下,降低患者炎癥因子水平。
綜上所述,大黃附子細辛湯治療脾腎陽虛型慢性腎衰竭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微炎癥狀態(tài)。